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福学

作品数:64 被引量:583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0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玉米
  • 16篇小麦
  • 14篇间作
  • 9篇水分
  • 9篇土壤
  • 9篇绿洲
  • 9篇绿洲灌区
  • 8篇秸秆
  • 7篇水分利用
  • 7篇水分利用效率
  • 7篇利用效率
  • 7篇还田
  • 7篇根系
  • 7篇耕作
  • 6篇双垄沟
  • 6篇农业
  • 6篇豌豆
  • 6篇垄沟
  • 6篇秸秆还田
  • 6篇耕作措施

机构

  • 64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塔里木大学

作者

  • 64篇冯福学
  • 38篇柴强
  • 30篇赵财
  • 28篇于爱忠
  • 24篇殷文
  • 21篇胡发龙
  • 11篇赵武云
  • 10篇戴飞
  • 10篇张锋伟
  • 7篇齐广平
  • 6篇黄高宝
  • 6篇郭瑶
  • 5篇石林榕
  • 5篇朱燕琴
  • 5篇贾生海
  • 5篇张恒嘉
  • 4篇刘欢
  • 4篇赵桂琴
  • 4篇柴继宽
  • 4篇张梅花

传媒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作物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农机化学...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锥形辊茎秆调质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作物茎秆的裂皮、破节装置。一种锥形辊茎秆调质装置,包括机架,调频电机,在所述的机架上设有第一锥形辊,在第一锥形辊的同一个水平面内,且紧挨第一锥形辊设有第二锥形辊,第一、第...
戴飞张锋伟赵武云柴强冯福学韩正晟杨小平马国军安军芳张华
文献传递
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被引量:67
2017年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传统施氮技术下,全膜覆盖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早衰和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后移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且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3个施氮处理:氮肥后移20%(拔节肥10%+花粒肥30%,M1)、氮肥后移10%(拔节肥20%+花粒肥20%,M2)和传统施氮(拔节肥30%+花粒肥10%,M3),研究不同氮肥追施制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结果】氮肥后移增大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提前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度出现的天数。在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5.6%和6.6%,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较传统施氮提前2.9 d。施氮制度对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生物产量较传统施氮处理高6.6%,但氮肥后移10%处理生物产量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和10%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4.1%和5.1%;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收获指数较传统施氮处理高7.5%,但氮肥后移10%施氮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下,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高8.9%、12.9%、5.8%,但氮肥后移10%处理的千粒重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氮肥后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通过优化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总施氮量450 kg·hm^(-2)时,玉
魏廷邦胡发龙赵财冯福学于爱忠刘畅柴强
关键词:绿洲灌区氮肥后移玉米干物质积累
马铃薯清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铃薯收获用清洗用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马铃薯清洗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安装在支撑架上的罐体,所述的罐体上部设置有入料口,入料口左右两侧设置有喷水头,喷水头通过水管与设置在罐体外侧下方的水泵相连接,罐体...
胡发龙柴强樊志龙于爱忠赵财刘畅冯福学殷文
文献传递
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密植效应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针对解决集约化栽培条件下间作密植潜力研究薄弱、生产中缺乏间作增密增产理论和实践依据的问题.【方法】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低、中、高(4.50、5.25、6.00万株/hm2)玉米密度对玉米间作豌豆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玉米间作豌豆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玉米间作豌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低、中、高玉米密度下的间作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除在中密度水平下,间作的籽粒总产量低于相应单作4.89%,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间作籽粒总产量高于单作,间作生物总产量高于单作豌豆;单位面积间作玉米及间作豌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平均比相应单作增加了82.03%和5.89%、37.12%和2.88%;随玉米密度的增大,间作的籽粒总产量、间作玉米和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及间作玉米的生物产量均呈增大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产量性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综合效应排序为:穗数>穗粒数>500粒质量,所以穗数对玉米增产的贡献居所有产量性状之首;4个产量性状对豌豆籽粒产量的综合效应排序为:株数>百粒质量>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说明对豌豆籽粒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株数和百粒质量.【结论】综合作物的产量高低、产量性状表现及通径分析结果可得:随玉米密度的增大,间作可以显著提高主栽作物玉米的籽粒产量,进而提高间作的籽粒总产量,但会影响豌豆在间作中籽粒产量的优势,所以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具有更高的容纳高密度的潜力和产量优势,且密植是提高间作产量的有效措施.
赵洋冯福学赵财于爱忠柴强
关键词:间作产量性状通径分析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的化感效应被引量:48
2007年
根系分泌物是化感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C2Cl2提取了水培35 d玉米幼苗的根系分泌物,并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了分离鉴定,对相对丰度较高的分泌物邻苯二甲酸的生物学效应通过发芽试验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的根分泌物主要包括烃类、苯、噻唑、酸、酮、酰胺、酯、醇和酚;根分泌物邻苯二甲酸是一种自毒作用强于他感作用的化感物质.
柴强冯福学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邻苯二甲酸GC-MS
不同根间作用与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群体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研究背景】增密是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玉米间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各组分所占据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位发生了分离,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扩大,最终使间作体系内植株个体与种群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因此,研究不同强度地下与...
王一帆柴强于爱忠赵财冯福学殷文胡发龙
关键词:间作净光合速率
文献传递
一膜覆二年和灌水量对玉米间作豌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解决干旱灌区大面积实行传统覆膜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灌量过大对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一膜两年用(M_1)、传统耕作覆膜(M_2)两种覆膜方式与低(I_1:450mm)、中(I_2:495mm)和高(I_3:540mm)3个灌水量组合对玉米间作豌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地膜减投、节水间作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覆膜方式对玉米间作豌豆的总耗水量影响不显著,但增大灌溉量作物总耗水量显著增大.覆膜方式和灌水量均对棵间蒸发量影响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M_1在低、中、高灌水量下棵间蒸发量较M_2减小了22.8%,20.6%,18.1%,棵间蒸发量随灌水量的增大显著增大.覆膜方式和灌水量均对蒸散比(E/ET)影响显著,且交互作用对E/ET有显著影响.与M_2相比,M_1显著降低了低、中、高灌水量下E/ET,降低幅度为22.0%,16.7%,15.5%,随着灌水量的增加E/ET增大.覆膜方式对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影响不显著,灌水量对其影响显著.M_1I_2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达14 580.1kg/hm^2和31 227.6kg/hm^2,一膜覆两年中灌水量下WUE较高,达到18.8kg/(hm^2·mm).【结论】一膜两年用中灌水量可作为干旱灌区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模式之一.
蔡莉娟赵财冯福学于爱忠刘畅柴强
关键词:玉米豌豆间作灌水量棵间蒸发量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用于水利水电埋管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利水电埋管固定装置,包括U型板、连接板和顶板,所述U型板顶部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一夹板,且U型板顶部的两端皆设置有插槽,所述U型板两端的顶部皆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皆与插槽连通,所述U型板顶部...
冯福学张恒嘉齐广平贾生海朱燕琴武兰珍白有帅张梅花
文献传递
根间作用与密度协同作用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密植是间作模式下重要的增产增效技术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间作适应密植的产量构成响应机制。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设计不隔根、尼龙网隔根(阻断根系交叉,仅有水分养分的交流)和塑料布隔根(完全阻断)3种根间作用方式,及2个玉米种植密度(9.0万株hm^(-2)和10.5万株hm^(-2)),测定地上、地下部互作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与单作相比,地上、地下部完全作用时间作优势提高48.3%,密度增加使其间作优势增加9.7%,地下部互作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率为21.0%,增加密度使其贡献率提高5.0%,根系交叉叠加对间作优势产生的补偿效应为9.0%,地下部水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1.1%。地上、地下部完全互作下混合籽粒产量相对于单作增幅最大,高、低密度下增幅分别达58.8%~62.2%和36.1%~36.8%;间作中地下部分对小麦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26.5%~31.5%,其中根系穿叉产生的补偿效应为12.9%~13.2%,地下部水分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2.2%~16.0%;地下互作对玉米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9.7%~22.6%,增加密度使地下互作贡献率提高7.0%~11.0%;密度提高对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18.1%~23.3%和12.5%~21.5%,说明根间完全作用有利于密度正效应的发挥。地下互作对小麦穗数贡献率为5.5%~11.4%,密度对小麦地下部贡献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地下互作对玉米穗数的贡献率为12.5%~16.3%,增加密度使地下互作贡献率增加3.6%~14.1%。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根间作用及密植效应下间作小麦、玉米主要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加间作优势和地下部贡献率,地上地下完全互作有利于密植效应充分发挥,可为进一步发掘密植条件下的间作优势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王一帆秦亚洲冯福学赵财于爱忠刘畅柴强
关键词:间作
鹰咀豆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苯甲醛的化感效应被引量:28
2005年
运用CH2Cl2提取水培35d鹰咀豆的根系分泌物,并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 MS)进行分离鉴定,对典型分泌物苯甲醛的生物学效应通过发芽试验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鹰咀豆的根分泌物主要包括有机酸、酚、烃类、酯、酮类、醇、酰胺、苯、醛和噻唑等;苯甲醛是一种他感作用强于自毒作用的化感物质,对2种幼苗组成的复合系统的负效应小于对单作系统的负效应。
柴强黄高宝黄鹏张恩和冯福学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苯甲醛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