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峰玲
- 作品数:34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地方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2号染色体14个STR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大骨节病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与病区内对照及非病区外对照人群2号染色体上1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多态性差异。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2号染色体上14个STR基因位点在陕西大骨节病病区患者、病区内对照及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3组人群中14个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并对各组间基因频率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D2S286、D2S165、D2S160、D2S2211、D2S367、D2S125、D2S206、D2S117、D2S142、D2S2333、D2S126、D2S325、D2S364和D2S337基因位点在病例组分别检出8、11、7、7、9、10、11、11、8、10、11、10、6和9个等位基因,病区内对照组分别检出7、10、6、7、7、8、10、10、8、8、11、8、7和7个等位基因,非病区外对照组分别检出8、11、7、7、10、9、11、11、7、9、11、7、8和7个等位基因。D2S165与D2S2333两个位点在3组基因频率分布及病例组、病区内对照组与非病区外对照组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2S160位点在病例组与病区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D2S364位点3组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大骨节病患者及内时照人群2号染色体D2S165与D2S2333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不同于非病区正常人。
- 吕爱莉郭雄史晓薇任峰玲
- 关键词:大骨节病短串联重复序列
- 环境因素致大骨节病软骨损伤的分子机制及透明质酸钠干预的临床效果
- 大骨节病(KBD)一种以侵害发育中青少年的四肢骨与软骨为主的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大骨节病的损伤不但涉及软骨组织与细胞的变化,而且还涉及基因、蛋白和代谢水平上的变化。采用透明质酸钠生物学干预技术研究,可有效改善大骨节病关...
- 郭雄任峰玲平智广张永忠张宝弟
- 关键词:大骨节病透明质酸钠软骨损伤分子机制
- 文献传递
- 骨关节病与大骨节病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比较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比较成年人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调控因子Fa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分布特点,探讨两种疾病发病机制的异同。方法收集15例大骨节病、15例正常对照以及15例骨关节病的关节软骨,分别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糖核酸缺口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骨节病、骨关节病和正常对照关节软骨的细胞凋亡率、Fas及iNOS蛋白表达及其分布特点。结果大骨节病及骨关节病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高(P<0·01),且关节软骨剥蚀区的细胞凋亡率较未剥蚀区高(P<0·05),但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之间软骨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关节软骨Fas及iNOS表达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关节软骨增多(P<0·01),且关节软骨剥蚀区Fas及iNOS表达阳性细胞数较未剥蚀区增多(P<0·05),但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之间Fas及iNOS表达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关节病和大骨节病均存在软骨细胞异常凋亡,Fas和iNOS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过程。
- 王世捷郭雄任峰玲张银刚张增铁张富军耿冬
- 关键词:大骨节病骨关节病细胞凋亡FA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低硒和/或低碘对子三代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低硒和/或低碘对子三代大鼠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断乳SD大鼠随机分为低硒组、低碘组、低硒低碘组和对照组4组,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子三代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表达及其分布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硒组、低碘组及低硒低碘组子三代大鼠关节软骨表层和中层软骨细胞凋亡增多,尤以中层增多更显著(P<0.05),低硒组、低碘组及低硒低碘组间细胞凋亡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硒组、低碘组及低硒低碘组子三代大鼠关节软骨表层和中层Bcl-2和Bax表达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低硒组、低碘组及低硒低碘组间Bcl-2和Bax表达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硒和/或低碘可能诱导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异常凋亡。
- 王世捷郭雄刘进军任峰玲张银刚张增铁林元喜
- 关键词:低硒低碘关节软骨细胞BCL-2BAX
- 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被引量:11
- 2002年
- 为评价<卫生学>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问卷方式对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与<卫生学>教材内容与临床脱节密切相关.表明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亟需改革.
- 任峰玲李宇飞霍东红张振军于燕闫剑群
- 关键词:卫生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 生活饮用水中的石棉及其危害被引量:3
- 1997年
- 生活饮用水中的石棉及其危害李宇飞1任峰玲1综述许长安2审校石棉为一种天然矿物,由于它的特殊性能,在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石棉使用量的日益增多,也就带来了相应的环境污染。石棉除了污染空气环境外,对水体也造成了污染,特别是石棉对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及由此所...
- 李宇飞任峰玲
- 关键词:饮用水污染
- 大骨节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架构的质性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建立我国大骨节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架构,以期反映出大骨节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质性描述性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及生存质量的定义发展半开放式问题,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和面对面访谈.收集陕西省大骨节病患病率较高的病区麟游县、永寿县29名大骨节病专家和48名大骨节病患者的意见,并用WHO生存质量问卷(WHOQOL-100)的架构作为模板,用内容模板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大骨节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架构包含了4个领域:身体活动能力、家庭/社会支持、经济、心理状态;反映在11个方面:疼痛与不适、身体功能与活动限制、饮食与睡眠、社会关系、对家庭责任的担忧、社会支持、经济状况、住房及周围环境、对外貌的担心、精神状况、总的健康状况;共有69个条目。结论建立了大骨节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架构,该架构凸显了大骨节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特异性较强。
- 方华郭雄夏传涛刘明任峰玲董睿
- 关键词:大骨节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 丁烯酸内酯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丁烯酸内酯(BUT)致培养软骨细胞的凋亡损伤,探讨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及补硒对软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单层及立体培养胎儿的软骨细胞。BUT毒素浓度分为0.1、1.0和5.0μg/ml。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糖核酸缺口标记技术和AnnexinV染色定性和定量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用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调控因子Bcl-2、Bax在培养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BUT毒素可引起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凋亡,且与BUT毒素浓度有一定关系。在0~1.0mg/ml之间时,BUT毒素浓度越大,凋亡细胞数量越多;各毒素组培养软骨细胞Bcl-2、Bax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BUT毒素加硒组软骨细胞凋亡较毒素组明显减少(P<0.05),而且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表达阳性率较毒素组降低(P<0.05)。结论BUT毒素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凋亡,且与BUT毒素浓度有一定关系,各毒素组Bcl-2、Bax蛋白表达增多。补硒对BUT毒素所致软骨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王世捷郭雄张银刚任峰玲彭双清曹峻岭师钟丽张增铁
- 关键词:细胞凋亡相关调控因子软骨细胞
- 髓核内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椎间盘基质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髓核内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椎间盘基质的影响。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L2-3、L3-4、L4-5、L5-6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Ⅰ、细胞移植组Ⅱ(BMP2转基因组)。髓核内注射后1、3、6月时间点,用Ⅰ、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胶原表型的改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Ⅰ、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mRNA表达,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3、6月时间点,细胞移植组髓核有较多的细胞,蛋白多糖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髓核兰染增加,免疫组化显示Ⅰ型胶原实验各组未见明显差异,Ⅱ型胶原细胞移植组有较强的红染颗粒沉积。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显示,在细胞移植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增加,而Ⅰ型胶原mRNA则无改变。与细胞移植组Ⅰ比较,细胞移植组Ⅱ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增加。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髓核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复合BMP2转基因有"分子增强效应",提示基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策略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潜在的有效方法。
- 张银刚郭雄李天清王世捷李曙明许鹏任峰玲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椎间盘基因治疗
- 矽尘对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1997年
- 本文测定了44例矽尘接触者及22例矽肺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发现,矽尘接触者和矽肺病人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较对照组升高,且矽肺病人升高更为明显,表现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 李宇飞任峰玲罗定强王世鑫
- 关键词:矽尘红细胞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