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雍自权

作品数:83 被引量:1,304H指数:2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38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4篇盆地
  • 25篇四川盆地
  • 20篇油气
  • 18篇成藏
  • 11篇储层
  • 10篇油气成藏
  • 10篇勘探
  • 9篇页岩
  • 8篇下古生界
  • 8篇古生界
  • 7篇震旦
  • 7篇天然气
  • 6篇盐岩
  • 6篇震旦系
  • 6篇碳酸
  • 5篇地质
  • 5篇页岩气
  • 5篇三叠
  • 5篇三叠统
  • 5篇上三叠统

机构

  • 8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2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油
  • 2篇四川省地质矿...
  • 2篇中国石油西南...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贵州省地质矿...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图宾根大学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83篇雍自权
  • 52篇刘树根
  • 26篇孙玮
  • 22篇徐国盛
  • 18篇王国芝
  • 12篇邓宾
  • 11篇罗志立
  • 10篇李智武
  • 9篇徐国强
  • 8篇黄文明
  • 7篇张长俊
  • 6篇时华星
  • 6篇赵锡奎
  • 6篇马永生
  • 6篇冉波
  • 6篇盘昌林
  • 6篇蔡勋育
  • 5篇袁海锋
  • 5篇叶玥豪
  • 5篇刘顺

传媒

  • 15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新疆石油地质
  • 5篇油气地质与采...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天然气工业
  • 4篇矿物岩石
  • 3篇地质学报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地质科学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企业经济
  • 2篇物探化探计算...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桂林工学院学...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工厂管理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原因剖析被引量:35
2013年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刘树根孙玮王国芝韩克猷李智武邓宾冉波雍自权徐国盛袁海锋
关键词:油气富集
强改造区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指数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区内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为主,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一般大于30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大于2%,有机质总体仍处于过成熟阶段,岩石脆性矿物含量相对高、黏土矿物含量相对低,具低孔、渗特性,为页岩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自中生代以来,研究区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为强隆升、强剥蚀、强变形的强改造区;野外采集了海拔、地层出露特征、地层剥蚀情况、褶皱形态、节理及断裂特征、泉水及热液矿床的分布等资料,以海拔、剥蚀、倾角、变形、破裂5个指数定性半定量评价页岩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海拔较低,剥蚀量相对小,地层倾角相对较缓,变形强度、破裂强度相对小,页岩气保存条件好;东南部海拔虽低,但剥蚀量相对大,多为高角度地层,变形强度、破裂强度相对大,页岩气保存条件差。
于俊友雍自权程凌云兰宁王天依胡玉川梁小龙
关键词:龙马溪组页岩气
从中外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看中国石油公司的发展被引量:11
2003年
对比中外石油公司的基本类型、主要生产经营现状及经营业绩 ,总结出了国内外大石油公司的经营战略及特征。结合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说明中国石油公司正处于资本集约经营代替粗放经营阶段 ,并将进入术集约经营代替资本集约经营阶段。为了实现中国石油公司在未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必须学习和引进国外石油公司的先进经营战略 ,制定有效的管理经营策略 ,完善上下游一体化过程 ,发展为适应未来国际化资本经营的跨国大石油公司。
库丽曼刘树根雍自权
关键词:上下游一体化
页岩自封闭-页岩气保存富集的独特性
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中上扬子地区经历多旋回演化和多期构造的叠加与改造(刘树根,2011),致使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海陆过渡相和大部分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均都经历了早期深埋藏、后期强隆升、强剥蚀和强变形作用,同时这种强改造在空间...
雍自权刘树根邓宾林彤
关键词:页岩气勘探
文献传递
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被引量:38
2005年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大多是由陆内(C-型)俯冲形成的。陆内(C-型)俯冲是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一种特殊构造形式,发育在陆内褶皱山系与前陆盆地的结合部位,形成于中国大陆拼接之后。微陆块拼接构成的中国大陆构造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结构复杂的重要因素;陆内(C-型)俯冲是C-型前陆盆地与C-型造山(冲断)带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的内在原因;特提斯洋关闭和印度板块持续推挤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在成因机制、盆地类型、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等许多方面,与典型的前陆盆地有很大差别。陆内俯冲型(C-型)前陆盆地具有陆相烃源岩、低孔渗性砂岩储层、油气圈闭多样、以喜山期为主多期成藏的特点。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强刘顺王国芝徐国盛雍自权李智武孙玮
关键词:俯冲前陆盆地油气成藏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徐国盛刘树根李仲东彭大钧王允诚徐国强雍自权李国蓉李巨初叶斌
通过对盆地成藏动力学有关关键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揭示出川西地区非常规致密碎屑岩储层天然气的成藏动力学为:“压力驱动、流体跨层流动、天然气爆发式成藏”;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的成藏动力学为:“压力封闭、流体上下充...
关键词:
关键词:成藏动力学天然气四川盆地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和天然气爆发式成藏被引量:60
2005年
川西前陆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前陆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致密砂岩含气区。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等渗透层中的流体跨过须家河组三段、五段等不渗透层流入侏罗系自流井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等渗透层,即发生了流体的跨层流动。流体的跨层流动一方面使侏罗系砂岩发生了受酸性水控制的次生溶蚀作用,从而改善了侏罗系的储集条件;另一方面为侏罗系形成天然气藏提供了气源条件。盆地天然气成藏具有烟囱效应、早聚晚藏和异常高压等特征。深盆气是天然气早期聚集在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主要是须二段和须四段)的基本形式,是后期天然气成藏的基础,本文称之为气库区。天然气藏形成是由地壳隆升作用致使早期聚集的气库区决口,引起流体跨层流动,天然气以速度快、规模大和范围窄的形式运移和聚集,本文称之为爆发式成藏。爆发式成藏形成了上三叠统晚期裂缝重组气藏和侏罗系气藏(并非都是次生气藏)两类气藏。早期天然气聚集和定位地区的确定和评价是今后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
刘树根李国蓉李巨初徐国盛王国芝徐国强孙玮雍自权
关键词:流体天然气前陆盆地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
川中上三叠统须四段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油气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各个水文地质旋回古水动力场的恢复,进而预测油气运移聚集位置。研究表明,古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流体运移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古水动力场是油气成生聚散的重要媒介和驱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最终走向与归宿,均与地下水径流系统密切相关。沉积压释承压水流对川中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在须四段储集层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第四纪等3个水文地质旋回和相应的水文地质阶段。第1水文地质阶段,水动力场主要影响地下水运移、聚散和空间分布;第2水文地质阶段是川中地区油气运移成藏的最有利时机,地下水流作为油气载体和驱动力,携带烃类气体向低势区转移,并在适当地区分异、聚集成藏。
王威徐国盛雍自权宋焕荣黄尚瑜
关键词:水动力场
四川含油气叠合盆地基本特征
四川盆地勘探潜力巨大,这是由充足的烃源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所决定的。首先,多阶段盆地叠合演化造就了5套重要的烃源层,生烃量大,成气率高。其次,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的发育对海相油气起了重要的封闭作用。此外,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作用使...
刘树根李智武孙玮邓宾罗志立王国芝雍自权黄文明
关键词:油气勘探四川盆地成藏机制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超深层泥页岩纳米孔隙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SEM-PCAS孔隙定量表征技术与低压N_2等温吸附实验研究X井深度为6 875~8 042m超深层泥页岩的纳米孔隙特征,并选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从地表到5km左右的样品组作为对比,探索深埋藏作用对泥页岩孔隙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X井志留系龙马溪组、奥陶系五峰组及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超深层泥页岩32个样品的孔隙特征相似,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形态以狭长-裂缝型为主。N_2等温吸附线类型为IV-H3型,QSDFT孔径分布显示其纳米孔隙主要分布于4~16nm段,BET比表面积为8.63~16.13m2/g。与对照组样品相比,X井超深层泥页岩的孔径分布更加分散,微孔体积和微孔比表面积更小,介孔/微孔的体积比值及介孔/微孔的比表面积比值比非超深层泥页岩均具有数量级的优势。X井超深层泥页岩的孔隙特征主要受埋藏深度控制,深埋藏作用会使泥页岩孔径缩小并改变孔隙的形态。
焦堃叶玥豪刘树根冉波邓宾李智武李金玺雍自权姜磊夏国栋王瀚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