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生
-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残疾人一般生活满意度的身体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为考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不同身体维度的关系,文章以广州市2168名农村残疾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外在身体形象与一般生活满意度无显著相关,而内在生理健康和客观生活能力则与一般生活满意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张兴杰陈玉生王静
-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 社会治理的实践模式、根本属性与操作性定义被引量:7
- 2023年
-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现代化,但现实中人们对“社会治理是什么”缺乏共识且专门研究较少。本文对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根本属性和操作性定义进行理论研究,发现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形态可概括为“对社会的治理”“通过社会的治理”和“为了社会的治理”三种主要模式;社会治理之社会兼具目的性社会、手段性社会和对象性社会之特征;“社会性”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属性,规定了社会治理的逻辑边界,并将社会治理与其他管理活动区分开来。本文认为,社会治理是指为了社会,发展和发动社会力量服务、监管、建设社会的活动过程,包括目标制定、能力建设与计划实施三大治理环节。社会治理研究必须通过阐明三大治理环节中的治理主体、治理职能、治理对象的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揭示社会治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 陈玉生
- “人文科学”知识的技术实现与德性规范——韦伯人文科学学说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韦伯以世界去魅作为人文科学的基本处境,使得科学活动既要面对科学合法性和真理性问题,又要面对人格自由和价值自由问题。韦伯人文科学学说可分为四个步骤来理解:基于先验前提确立文化现象,基于文化意义和科学兴趣确立研究对象和理想类型,基于范畴整理事实确立科学性,基于价值中立和责任伦理为科学结论的适用立法。对韦伯而言,前两步骤奠定人文科学的"人文性",第三步实现其"科学性",最后一步则保证"科学结论"适用的妥当性。
- 陈玉生
- 关键词:人文科学价值中立文化现象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农户家庭联结被引量:4
- 2023年
- 本文在“农地视角”的基础上叠加“农户视角”,建立家庭联结和户际关系两大理论范畴,以此研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户家庭联结现象及其变革。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受农户家庭联结形态的影响,农户家庭联结形态则受土地制度的影响。伴随中国农业集体化、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等土地制度改革,农民从土地依附中摆脱出来,农村土地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农户家庭联结形态出现了从国家规制性联结向市场协议性联结的转变以及从直接联结向间接联结的转变,产生了“农户+”多元联结形态。“三权分置”顺应并增强了农民流动趋势,回应了新时代“地怎么种”问题,但没有回应如何规范农户多元联结的现实问题,因而存在制度缺口。“土地联结”基础上的“合约联结”是当前农户多元联结形态的共性特征,“家庭联结合约制”在逻辑上可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可以作为对“三权分置”的必要补充。
- 陈玉生
- 关键词:土地制度
- 环境社会学视野下的城市社区生态和谐被引量:4
- 2008年
- 城市社区生态问题主要有资源供需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控制自然资源、争夺自然资源,结果造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使自然和社会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对此,我们倡导人与自然双赢、人与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的生态观。
- 刘小流陈玉生
-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和谐自然资源
- “创新”逻辑下的中国国家治理:进程、模式及其有效性被引量:2
- 2015年
- 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性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性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陈玉生张开云
- 关键词:有效性创新逻辑
- 过渡社会:“民—群”视角下的翟城村百年社会变迁研究
- 2021年
- 将涂尔干心理主义视角下的现代化导致社会失范或政治动乱的观点安置于"变在论"等理论中检讨后阐明:社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即"过渡社会"是常态现象;过渡社会蕴含着变在文化和过渡制度,而不必然导致社会失范。随后,将翟城村百年社会变迁经验现象纳入"民-群"视角下考察后发现:百年翟城村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进程中各历史时期的使命,这些使命操作化为"社会想象"后嵌入翟城村并物化自身;社会想象嵌入导致翟城村持续处于过渡社会状态,社会目标、社会动力、制度规范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并相互协调促进;过渡社会遵循"民力为本,忠诚为用"的"变在"逻辑。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处于过渡社会状态中,过渡社会由于现代化的紧迫性不断将个体吸纳到历史使命中,并相应形成过渡社会建制。
- 陈玉生
- 关键词:民力社会动员
- 广州市农村残疾人事业的需求与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 2009年
- 文章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广州市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事业的需求和满意程度,以及现实满足程度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残疾人对残疾人事业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旨在为合理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张兴杰陈玉生王静
-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残疾人事业
- 细事细治——基层网格化中的科层化精细治理与社会修复被引量:36
- 2021年
- 【问题】国家治理体系的落地需要微观治理机制的完善。网格化是近些年发展出的一种重要基层治理机制。然而,谁在治理,怎样治理,治理什么?网格化治理体现了什么样的治理逻辑,又有何种后果?这些问题在文献中并没有系统答案。【方法】本文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三个角度,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广州市某区2013年1-3月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登记的2091起事件进行研究。【发现】首先,科层化精细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设置网格和购买网格员服务的方式,使得国家科层制组织体系延伸到比社区还要微观的基层社会领域,直接处理日常社会中的“细事”。其次,社会修复效应: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在社会的日常自我修复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改革基层以“官进民退”促进基层社会修复的一项制度安排。因此,抑制国家权力过度介入基层日常社会事务需要社会自身提升“日常社会修复”能力。【贡献】本文尝试立足基层治理内容探究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逻辑,以“治理什么”视角拓展国家治理研究视域,以“社会修复”范畴丰富“社会秩序何以可能”问题的研究范式。
- 陈玉生
- 珠三角“代耕农”群体的生计与困境——基于341户“代耕农”的田野调查被引量:4
- 2018年
-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村地区一类特殊的外来群体。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代耕农"为广东农业发展贡献了许多力量,然而其本身的发展却受到经济转型与多方因素的制约。究竟"代耕农"群体生计状况是怎样的?导致他们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抽取珠三角地区341户"代耕农",了解"代耕农"的基本情况、耕地情况、经济和生活状况。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制度性限制、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对"代耕农"生存困境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模型进行解释。本文认为制度性限制是导致"代耕农"生存困境的核心所在。最后,本文对如何促进"代耕农"群体融入迁入地,共享珠三角发展成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 陈忱向安强陈玉生
- 关键词: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