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杰
- 作品数:30 被引量:23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国内研究进展被引量:67
- 2020年
-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溶栓药物主要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该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比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很多探索,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本文旨在寻找更佳的临床证据,提升临床医疗实践质量。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比如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新型溶栓药物临床研究少、机械取栓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 张然田浩林王丽婷黄超联高胤桐张辰浩陈晓杰李晓涛梁春玲刘祖发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
- 对比剂脑病合并药物诱导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
- 2020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2014年12月17日因“胸痛伴有后背痛、出汗2.5 h”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既往吸烟20余年,平均每日吸烟约30支。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图1)。内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第一钝缘支散在斑块形成,近端完全闭塞病变,可见大量血栓影(图2),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0级.
- 张然黄超联刘祖发孙华王丽婷裴树亮王珺李金宝师文彦于洁陈晓杰
-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小板减少症
- 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并建立基于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经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273例,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出院时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经Cox分析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并据此建立基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模型。结果273例患者中MACE发生率为20.15%(5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25±3.91)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QRS波群时限(HR=1.043,95%CI 1.025~1.061,P<0.001)、存在Q波(HR=2.078,95%CI 1.148~3.762,P=0.016)、存在碎裂QRS波群(HR=1.955,95%CI 1.121~3.409,P=0.018)、累计胸前导联个数≥3(HR=2.728,95%CI 1.409~5.282,P=0.003)、胸前导联累积R波幅度总和(HR=0.973,95%CI 0.955~0.992,P=0.005)、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S波+Q波)振幅总和比值[R/(Q+S)](HR=0.291,95%CI 0.118~0.715,P=0.007)为预测本研究定义的MACE发生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基于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预测MACE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且AUC为0.722。结论基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在PCI治疗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李晓涛陈晓杰梁春玲张然杨玉红黄超联杨大为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 芪藤通络汤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芪藤通络汤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标准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芪藤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7d.
...
- 李金宝刘祖发黄超联陈晓杰裴树亮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临床药理疗效评价
- 揿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心肌损伤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观察应用揿针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需要择期PCI治疗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治疗上予内关、膻中、膈腧、血海、足三里、公孙,双侧取穴,置入揿针治疗3 d。比较两组术前0.5 h、术后12 h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揿针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两组患者hs-TNT在PCI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的hs-TN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K-MB在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s-CRP在PCI术后显著高于术前,但观察组的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揿针可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程度,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预后。内关、公孙、膻中、膈腧、血海、足三里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 梁春玲刘祖发张辰浩陈晓杰张然刘杰李宁李晓涛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揿针
- 药物涂层球囊边支扩张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对比双支架技术和药物涂层球囊(DCB)边支扩张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疗效,探讨DCB在真性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1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并将患者分为双支架技术组和DCB边支扩张技术组,对比两组1年临床随访期间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发生情况。MACE包括术后再发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和再发性心肌梗死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Medina分类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架技术组边支直径明显高于DCB边支扩张技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资料以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征对比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1年随访期间,临床结局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倾向评分配比后,两组在临床资料以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征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1年随访期间,在预期主要研究终点和次要研究终点发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在1年临床随访期间,DCB边支扩张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方面,与双支架技术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杨大为李晓涛黄媛媛梁春玲李宁黄超联陈晓杰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S波+Q波)振幅总和比值在经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探讨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S波+Q波)振幅总和比值[R/(S+Q)]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73例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计算出院时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R/(S+Q)。主要研究终点是2年临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次要研究终点是任何支架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与R/(S+Q)≥0.51组相比,R/(S+Q)<0.51组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CK-MB数值升高(P<0.05),肌钙蛋白I数值升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出院时胸前导联QRS时限更长(P<0.01),胸前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患者更多(P<0.01),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明显减少(P<0.01),胸前导联(Q波+S波)振幅总和明显升高(P<0.01),胸前导联R/(S+Q)明显降低(P<0.01)。心电图胸前导联R/(S+Q)比值评估患者发生本研究定义的MACE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711,对预测MACE发生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55.7%,最佳临界值为0.51。R/(S+Q)<0.51组患者中罪犯病变累及左前降支近段明显高于R/(S+Q)≥0.51组患者,以左前降支近段为主(P<0.01);R/(S+Q)<0.51组患者平均植入每枚支架直径明显高于R/(S+Q)≥0.51组患者(P<0.01);2年临床随访期间,R/(S+Q)<0.51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R/(S+Q)≥0.51组(P<0.01);心力衰竭发生率也明显高于R/(S+Q)≥0.51组患者(P<0.01)。R/(S+Q)<0.51组和R/(S+Q)≥0.51组术后2年无MACE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9%和88.7%(Log-rank P<0.01),无心力衰竭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0%和92.4%(Log-rank,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Q)为2年临床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风险比:0.347,95%CI:0.143~0.844,P<0.05)。结论在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2年临床随访期间,R/(S+Q)<0.51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R/(S+Q)≥0.51的患者,R/(S+Q)为预测本研究定义的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
- 李晓涛杨大为张辰浩王世亮刘虎陈晓杰黄超联
- 益肾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观察益肾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1年9月-2012年6月望京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以益肾定眩汤水煎服,对照组予以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点滴。观察两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总体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③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益肾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 张辰浩刘方王珺陈晓杰李金宝刘祖发黄超联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成功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成功介入治疗冠状动脉 CTO 患者48例,根据介入治疗后9~12个月心功能变化分为改善组29例和未改善组19例,比较两组年龄,心绞痛病程,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病史,血糖、血脂、血清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以及冠脉病变、侧枝循环特点,分析影响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因素。结果改善组年龄(48.6±6.1)岁,心绞痛病程(110.7±29.6)周,术前血清 NT-proBNP 水平为(230.20±58.30)pg/mL;未改善组年龄(61.4±10.3)岁,心绞痛病程(110.7±29.6)周,术前血清 NT-proBNP 水平为(403.90±81.10)pg/mL;两组年龄、心绞痛病程、术前血清 NT-proBN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心功能改善组侧枝循环评分高于未改善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轻(OR =0.913,95%CI 0.769~0.985,P =0.031,)、心绞痛病程较短(OR =0.938,95%CI 0.893~0.984,P =0.010)是心功能改善的独立正向预测因素。结论年龄及心绞痛病程对冠状动脉 CTO 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有显著影响。
- 于洁陈晓杰李宁黄超联杨大为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心功能侧枝循环
- 芪藤通络汤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观察芪藤通络汤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标准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芪藤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藤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治疗,改善NIHSS评分,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
- 李金宝刘祖发黄超联陈晓杰裴树亮
-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