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旭

作品数:13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关节
  • 4篇关节镜
  • 3篇镇痛
  • 3篇膝关节
  • 3篇局麻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引导
  • 2篇突出症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围手术
  • 2篇围手术期
  • 2篇膝关节镜
  • 2篇麻醉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陈旭
  • 6篇刘玉杰
  • 6篇王晓
  • 4篇魏民
  • 4篇王岩
  • 4篇王志刚
  • 4篇李众利
  • 3篇朱娟丽
  • 2篇张西峰
  • 2篇齐玮
  • 2篇李春宝
  • 2篇张国强
  • 2篇张琳
  • 1篇李想
  • 1篇柴伟
  • 1篇冀全博
  • 1篇孙璐
  • 1篇陈继营
  • 1篇张岩
  • 1篇傅仰木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3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与氟比洛芬酯两种药物在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2例膝关节镜局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P)组:脂肪乳+0.9%氯化钠注射液;氟比洛芬酯(F)组:氟比洛芬酯+0.9%氯化钠注射液;罗哌卡因(R)组:罗哌卡因+脂肪乳;联合应用(C)组:氟比洛芬酯+罗哌卡因。比较4组术中和术后1、2、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补充性曲马多用量及时间、患者满意度以评价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4h静息和运动时罗哌卡因、氟比洛芬酯均有效且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术后8h静息和运动时只有氟比洛芬酯有效。术后1、12、24h时各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组与P组行射频消融术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在术后早期具有协同作用。
陈旭刘玉杰王志刚李众利魏民王晓朱娟丽
关键词:关节镜麻醉镇痛
影像引导下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报告被引量:12
2014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椎间盘钙化(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IDC)则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伴发病理变化,在老年人群中尤其多见。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微创手术技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减少椎旁肌的剥离、保留骨性结构及术后恢复迅速的优点,但对于伴有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采用PELD治疗尚有争议。
陈旭张如意张琳张西峰
关键词:内窥镜椎间盘移位
局麻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的清理与缝合治疗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评价局麻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清理与缝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9年11月收治半月板囊肿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1.2±6.3(1546)岁,采用局麻全关节镜下囊肿清理与半月板缝合术进行治疗,评估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并比较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记录有无术后并发症及囊肿复发。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26.4±11.8个月),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及囊肿复发。术后Lysholm评分(90.63±9.45)明显高于术前(40.75±11.39,P=0.00),而VAS疼痛评分(1.63±2.29)明显低于术前(7.50±2.82,P=0.00)。按Molster对Lysholm评分的分级方法,术后优27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2.9%。手术疗效满意度95.2%。结论局麻全关节镜下囊肿清理与半月板缝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早期康复。
陈旭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魏民王晓朱娟丽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半月板胫骨囊肿
普瑞巴林与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普瑞巴林与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20例拟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基础镇痛组(B)组: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基础镇痛方案;普瑞巴林(P)组:PCIA+基础镇痛方案+普瑞巴林;连续股神经阻滞(NB)组:CFNB+基础镇痛方案;联合应用(C)组:CFNB+基础镇痛方案+普瑞巴林。比较4组患者术后3月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主、被动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术后不良反应、补充性镇痛、镇痛总体满意度以评价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NB组、C组术后1、4、12、24 h,2 d静息与运动VAS评分、主、被动ROM评分、术后补充性镇痛剂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与B组、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静息VAS评分P组、C组显著低于B组、NB组;C组术后3、5 d主、被动ROM评分与B组、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FNB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疼痛和关节活动有较理想的控制和改善效果,且无需吗啡类药物补充镇痛,不良反应少。普瑞巴林可降低术后康复期关节周围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两者联合应用互为补充,改善TKA术后早期和后期疼痛和康复,是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案。
陈旭王岩陈继营柴伟倪明李想孔祥朋吴博王鹏张国强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股神经阻滞普瑞巴林镇痛
骨科抗菌金属内植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2018年
内植物相关感染是骨科临床最常见和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感染一旦失控会导致患者手术失败、全身感染、截肢甚至死亡。患者全身及内植物表面应用抗生素虽有良好效果但耐药现象难以克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抗菌金属内植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菌金属内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陈旭张国强王岩
关键词:内植物骨科
藻酸盐印模材料容纳装置
一种藻酸盐印模材料容纳装置,其包括筒体,筒体包括顶部、中部和底部;顶部形成为开口,所述开口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盖体;所述中部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藻酸盐印模材料;所述容纳空间中形成有向下倾斜的引导面,引导面的底端形成有第一出...
李华陈旭孙璐
文献传递
慢性跟腱炎的分型与关节镜微创治疗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慢性跟腱炎的分型与局部麻醉下关节镜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局部麻醉下关节镜微创治疗慢性跟腱炎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7—53岁,平均33.5岁。运动损伤16例,病因不明6例。术前根据X线片、MR/检查、CT扫描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增生肥大型(10例)、钙化结节型(5例)和纤维撕裂型(7例)。分别采用局麻关节镜下等离子刀消融、创削清理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2例,平均随访14个月(9~54个月),采用制定的评定标准和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优:12例,良8例,可2例。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和跟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跟腱炎分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局麻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慢性跟腱炎方法可行,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刘玉杰王晓王志刚陈旭李众利蔡谞齐玮李春宝魏民朱娟利
关键词:跟腱关节镜检查
兔咪唑安定基础麻醉下手术全麻效果的实验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动物实验中采用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对盐酸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96只,分成A组(48只),盐酸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醉;B组(48只),咪唑安定基础麻醉下,行盐酸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均采用肌内注射麻醉。【结果】麻醉显效时间、首次用药维持时间、第二次维持时间、总维持时间分别为:A组,(7.2±1.5)min,(38.4±4.9)min,(32.7±5.5)min,(70.5±3.8)min;B组,(3.9±1.3)min,(52.3±6.7)min,(43.2±4.1)min,(95.4±2.3)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咪唑安定基础麻醉盐酸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可有效增强复合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及可控性。
李春宝刘玉杰齐玮王晓陈旭
关键词:咪唑安定盐酸氯胺酮麻醉
可降解镁金属材料表面钙磷复合物涂层处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镁金属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医用材料,因其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佳、可诱导骨生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耐腐性差其临床应用目前仍受到限制。在镁金属材料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是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提高耐腐性的方法,钙磷复合物涂层是其中最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之一。本文从涂层制备方法、成骨活性、机械性能、生物学性能等几方面对近年来镁金属材料表面钙磷复合物涂层处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钙磷复合物涂层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能够将镁金属材料推向临床应用的表面处理方法,但在应用于临床前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殷毅张强傅仰木冀全博陈旭王岩
关键词:表面处理
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的骨内降解被引量:9
2011年
背景:调控聚乳酸类可吸收材料的降解速率,使材料降解与新生骨爬行替代速度更同步,加入羟基磷灰石或β-磷酸三钙等无机粒子是目前的主流选择。目的:对比观察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和聚-L-乳酸在松质骨内的降解速度及诱导成骨能力。方法:将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及聚-L-乳酸材料分别植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内髁及外髁后,于术后6,12,24周3个时间点取材,测定其各个时间点的生物吸收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在松质骨内的形态学变化,周围新骨爬行替代及异物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各个时间点β-磷酸三钙/聚-L-乳酸与周围骨质贴合比聚-L-乳酸材料更紧密,未见明显异物反应。6周时β-磷酸三钙/聚-L-乳酸材料生物吸收率小于聚-L-乳酸材料,12周后生物吸收率增速加快,同时材料表面出现均匀分布的微孔及裂隙;术后24周内两种材料均未见新生骨爬行替代。结果表明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早期降解较聚-L-乳酸材料慢,有利于移植物植入早期的坚强固定;6周后降解加快,24周内未见诱导成骨现象。
王晓刘玉杰陈旭
关键词:生物可吸收材料体内降解诱导成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