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茸

作品数:9 被引量:279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赤潮
  • 3篇营养盐
  • 3篇围隔
  • 3篇围隔实验
  • 2篇营养化
  • 2篇植物
  • 2篇溶解氧
  • 2篇浮游植物
  • 2篇富营养化
  • 2篇长江口
  • 2篇赤潮高发区
  • 2篇赤潮藻
  • 1篇低值
  • 1篇东海原甲藻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悬沙
  • 1篇氧量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盐分布
  • 1篇原甲藻

机构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陆茸
  • 6篇王修林
  • 6篇石晓勇
  • 4篇张传松
  • 3篇韩秀荣
  • 3篇孙霞
  • 2篇祝陈坚
  • 1篇张春雷
  • 1篇侯继灵
  • 1篇刘愉强
  • 1篇邢玉清
  • 1篇朱鹏利
  • 1篇李锐祥
  • 1篇杨阳
  • 1篇郑红波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巴达棱湾悬沙分布特征及动力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2007 年4 月和7 月在巴达棱湾进行的旱季和雨季水位、流速、悬沙浓度的全潮观测资料, 结合2007 年5 月~2008 年4 月周年风、波浪资料, 分析该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和运移趋势, 并利用机制分解法分析悬沙输运机制.结果表明, 研究海域的水体含沙量存在旱季低、雨季高的季节变化, 以及大潮高、小潮低的潮期变化; 在平面上表现出东西两侧大、中间小, 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单宽输沙量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 表现为旱季冲刷、雨季淤积, 即旱季指向外海, 雨季指向湾内.通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 欧拉余流是悬沙输运的主要控制因素, 其方向和大小决定了泥沙输移方向和输移量, 在水深较深海域, 垂向重力环流是相对次要的, 而在水深较浅的海域相对次要的是悬沙潮泵输运项.
杨阳李锐祥刘愉强朱鹏利陆茸
关键词:悬沙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溶解氧和pH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54
2005年
根据2002年4月27日—5月2日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分析了东海溶解氧及pH值的分布特征,并对长江口外溶解氧低值区的成因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pH值呈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趋势,溶解氧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呈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4月下旬在调查海区东南部底层已开始出现溶解氧低值区,面积约为15400km2,该水域表观耗氧量AOU一般在1.50mg/L以上,并伴随有氧的亏损发生,形成原因主要是水交换较弱和有机物分解耗氧。溶解氧低值区可能是有机碎屑的沉降汇集区,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及长江丰水期的到来,有机碎屑有可能在台湾暖流的影响下产生西、北向的爬升而造成溶解氧低值区扩大和溶解氧含量的进一步降低。
石晓勇王修林陆茸孙霞
关键词:溶解氧长江口
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和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4
2003年
根据 2 0 0 2年 4月 2 5日~ 5月 2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化学耗氧量 (COD)、石油烃等项目的现场调查 ,探讨了该海区COD、石油烃以及富营养化指数 (EI)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COD和富营养化指数 (EI)均表现为近岸高、外海低 ,沿离岸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此外 ,赤潮发生与上述各项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 ,COD和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 ,是调查海区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 .在合适的温盐和光照条件下 ,当海水EI和COD浓度分别处在 2 .5~ 15和 0 .8~ 1.4mg·L-1范围内可导致赤潮发生 .
张传松王修林石晓勇韩秀荣孙霞祝陈坚陆茸
关键词:赤潮化学耗氧量石油烃富营养化
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9
2003年
根据 2 0 0 2年 4月 2 5日~ 5月 2日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 (NO3 - N ,PO43 - P ,SiO3 2 - Si,NH4 N等 )的分布特征 ,并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赤潮发生的关系 .结果表明 ,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 ,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 ,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 4 6 %和 6 0 % ,长江口及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 .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 ,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 ,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 .根据调查结束后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区域 ,表明营养盐浓度的增加 ,尤其是DIN和PO43 - P的增加 ,与赤潮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但本次赤潮并不是发生在营养盐浓度最高的海区 ,因此 ,富营养化并不是诱发本次赤潮发生的唯一环境因素 .
韩秀荣王修林孙霞石晓勇祝陈坚张传松陆茸
关键词:营养盐分布富营养化赤潮
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种生长影响的船基围隔实验被引量:21
2006年
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长江口外花鸟山海域(122°40.77′E,29°21.16′N)利用现场赤潮海水进行了一次添加营养盐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比值越接近Redfield值越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氮、磷比值在10~16且不存在氮、磷限制时,浮游植物生长状态最好,此时体内氮、磷比和水体中的氮、磷比基本一致。实验期间最大细胞密度可达107cells/L,东海原甲藻是优势藻种,占生物量的80%以上,本次实验浮游植物以硝酸盐为主要的氮源,由于浮游植物对磷的“储存”功能使得其生长要滞后于对磷酸盐的吸收。
张春雷石晓勇韩秀荣陆茸王修林
关键词:围隔营养盐浮游植物
磷酸盐对两种东海典型赤潮藻影响的围隔实验被引量:23
2006年
采用了围隔生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围隔中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和磷酸盐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种(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稳定期缩短,细胞数很快下降,而东海原甲藻由于氮源的限制生长期明显缩短。在磷限制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生物量偏低,而东海原甲藻受到的影响较小。磷可能是东海原甲藻及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限制因子。氮磷比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较高的氮磷比可能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利,较低氮磷比则可能有利于中肋骨条藻生长。东海原甲藻能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生长环境中占有优势,相反,营养盐浓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合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侯继灵张传松石晓勇陆茸王修林
关键词:围隔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磷酸盐
东海围隔实验中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使东海长江口及杭州湾邻近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大面积赤潮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养殖业等经济发展,甚至危害到人类自身健康。针对东海发生赤潮的特点,本文通过海洋围隔生态实验结合实...
陆茸
关键词:营养盐浮游植物海洋生态环境赤潮藻
文献传递
黄茅海及口外海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污染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黄茅海及口外海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Cu,Pb,Zn,Cd,As,Cr等污染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总体污染程度为低污染水平,其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s>Zn>Hg>Cu>Pb>Cd>Cr;该海域的总体生态风险性为低,生态风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Hg>As>Cd>Cu>Pb>Zn>Cr,Hg为该海域的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邢玉清陆茸郑红波
关键词:黄茅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62
2006年
根据2002年11月5~10日对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29.0°N^32.0°N,122.0°E^124°E)的现场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平面分布整体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趋势,在约20m深度存在溶解氧跃层。调查海域溶解氧饱和度均<100%,表观耗氧量最高达4.0mg/L,氧不饱和状态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加剧,在123°E附近底层仍然存在明显的溶解氧低值区,但其溶解氧含量已较夏季有所回升,含量范围在3.31~8.47mg/L之间,平均为(6.73±1.09)mg/L。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主要受物理过程控制,生物活动仅在底层溶解氧低值区有较大的影响。
石晓勇陆茸张传松王修林
关键词:长江口溶解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