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晓歌

作品数:32 被引量:51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1篇气候
  • 11篇BCC
  • 10篇气候系统
  • 9篇年代际
  • 9篇气候系统模式
  • 8篇气候模式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回报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气候预测
  • 3篇气温
  • 3篇环流
  • 3篇降水
  • 3篇春季
  • 2篇订正
  • 2篇一体化
  • 2篇中国气候
  • 2篇时间滞后
  • 2篇涛动
  • 2篇年际

机构

  • 28篇中国气象局国...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重庆市气候中...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纽约州立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32篇辛晓歌
  • 15篇吴统文
  • 9篇张洁
  • 7篇王在志
  • 7篇张莉
  • 6篇房永杰
  • 6篇宇如聪
  • 6篇周天军
  • 5篇张芳
  • 5篇张艳武
  • 4篇魏麟骁
  • 4篇路屹雄
  • 4篇储敏
  • 4篇董敏
  • 4篇李伟平
  • 4篇刘向文
  • 4篇李江龙
  • 3篇刘一鸣
  • 3篇吴方华
  • 3篇吴波

传媒

  • 6篇大气科学
  • 6篇气候变化研究...
  • 5篇气象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第32届中国...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中低纬山地气...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CC_AGCM2.2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的模拟研究(英文)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East Asia(EA)-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summer monsoon represented...
房永杰吴统文王在志辛晓歌刘向文
文献传递
BCC_CSM1.1气候模式年代际预测试验对中国气候的回报能力评估
对比了国家气候中心耦合模式BCC_CSM1.1提交CMIP5的历史(Historical)试验和年代际(Decadal)回报试验对海温以及中国气候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Decadal试验回报的西太平洋海温、中国夏季降水和...
辛晓歌魏麟骁
关键词:气温
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被引量:17
2008年
本文系统分析了参与IPCC AR4“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的23个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1950—1999年冬季(JFM)北极涛动(AO).结果表明,在22个模式中,AO模态都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年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不过,18个模式模拟的AO模态在北太平洋地区表现偏强,有两组模式结果均表明,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能够克服此偏差.所有模式模拟的AO指数均未出现与观测相当的增强趋势,只有两个模式(ECHO—G和UKMO—HadGEMl)模拟的AO指数与观测存在显著正相关.多数模式能够模拟出纬向风伴随AO位相变化在中高纬出现的偶极子异常特征,部分模式对平流层AO特征的模拟能力仍需要提高.对AO垂直结构模拟较好的模式,例如CCSM3、MRI-CGCM2.3.2和UKMO-HadGEMl,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伴随AO指数增强出现的极区平流层变冷和中纬度对流层增暖现象.AO与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分布,在多数模式中有较好的体现,个别模式还对AO与东亚气候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AO各指标均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模式是UKMO—HadGEMl.本文结果为改进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提供了依据,亦为学术界利用IPCC AR4的耦合模式数据、开展与AO相关的气候变率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
辛晓歌周天军宇如聪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径流影响预估被引量:9
2021年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严重改变了黄河水文情势和生态径流,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意义重大。本文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3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进行偏差订正,驱动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应用流量历时曲线方法分析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2026年至21世纪末年、季节尺度的花园口生态径流变化。结果表明:订正能明显降低降水、气温模拟偏差;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1986—2010年花园口生态径流;2026—2100年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低排放情景增速慢,高排放情景增速快;气候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库调控、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径流的负面影响,SSP5-8.5情景缓解程度最高,冬季缓解程度最高,夏、秋季最低。
刘绿柳魏麟骁徐影辛晓歌肖潺
关键词:生态径流气候变化偏差订正生态盈余生态赤字黄河流域
近四十年中国东部春末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中国春季气候在20世纪70年代末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但是相对于冬、夏季节而言,其特征和成因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利用1958-2000年中国560台站观测的降水、总云量和地表气温资料以及ERA-40再分析环流资料,分...
辛晓歌
文献传递
两种不同减排情景下21世纪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0模拟了相对于B1排放情景,两种不同减排情景(De90和De07,表示按照B1情景排放到2012年,之后线性递减,至2050年时CO_2排放水平分别达到1990和2007年排放水平一半的情景)对全球和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减排情景下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在21世纪40年代以后明显低于B1情景,比减排情景浓度低于B1的时间延迟了20年左右;尽管De90减排情景在2050年所达到的稳定排放水平低于De07情景,但De90情景下的全球增温在2070年以后才一致低于De07情景,这种滞后可能与耦合系统(主要是海洋)的惯性有关;至21世纪末,De90和De07情景下的全球增温幅度分别比B1情景降低了0.4和0 2℃;从全球分布来看,B1情景下21世纪后30年的增温幅度在北半球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最大,减排情景能够显著减少这些地区的增温幅度,减排程度越大,则减少越多;在中国区域,B1情景下21世纪末平均增温比全球平均高约1.2℃,减排情景De90和De07分别比B1情景降低了0.4和0.3℃,中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高于南方及沿海地区,减排情景能够显著减小中国西部地区的增温幅度;B1情景下21世纪后30年全球增温在冬季最高,De90和De07情景分别能够降低各个季节全球升温幅度的17%和10%左右。
辛晓歌吴统文王在志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温室气体减排气候变化
中国东南部4~5月年代际干旱的南移特征及潜热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1958~2000年旬平均中国560站地面观测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气候在4~5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发生在1970年代末的中国东南部干旱出现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干旱带随季节推进逐渐向南移动。这种南移特征与对流层中上层年代际变冷中心的移动是一致的,上层变冷中心所伴随的局地风场异常,即异常下沉运动和对流层低层北风异常,均显著存在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且逐渐南移。中国东南部年代际干旱带在4~5月的南移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4月黄淮流域降水异常对5月江南地区的降水多少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由于干旱区位于上层变冷区的南侧,意味着该地区向上输送的潜热通量减少能够使对流层大气进一步冷却,这在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的敏感性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能够部分地解释大气中的冷信号为何持续存在和南移。
辛晓歌宇如聪周天军
关键词:春季年代际干旱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被引量:5
2011年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大气环流、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对对流层中、高层环流的模拟比对低层环流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多约1.6mm/d;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华北偏低约1.4℃,在中东部和华南均偏高超过0.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偏差与其模拟的低层南支西南气流和北部西北气流均偏强有关。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率,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观测和模拟值在1958—2000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模式还能够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东部干旱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也能够再现黄淮流域年代际增温的现象。因此,该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不仅对东亚春季气候平均态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而且对中国东部春季气候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辛晓歌周天军李肇新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拟春季年代际变化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4
2014年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吴统文宋连春李伟平王在志张华辛晓歌张艳武张莉李江龙吴方华刘一鸣张芳史学丽储敏张洁房永杰汪方路屹雄刘向文魏敏刘茜霞周文艳董敏赵其庚季劲钧Laurent Li周明煜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
BCC_CSM1.1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温度的预测研究被引量:24
2012年
近期10~30年时间尺度的年代际预测是第五次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CMIP5)重要内容之一。按照CMIP5试验要求,国家气候中心利用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完成并提交了年代际试验结果。本文评估了该模式年代际试验对10年尺度全球及区域地表温度的预测能力,并通过与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的对比分析,研究模式模拟对海洋初始观测状态的依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无海洋初始化条件下,模式均能模拟出1960~2005年间全球10年平均实测地表温度的变暖趋势,但在有海洋初始化条件下,可以明显减小BCC_CSM1.1模式模拟的全球升温趋势,使得年代际试验比历史试验的结果更接近观测值。这一特点在观测资料相对丰富的南北纬50°以内地区更为显著。(2)在年代际试验预测前期,通过Nudging方法,利用SODA再分析海洋温度资料对模式进行初始化,经过前期8~12月的协调后,模式预测的第1年南北纬50°范围海洋、陆面的平均地表气温接近于观测值(CRUTEM3,HadSST2)。由于模式初值SODA再分析SST资料与HadSST2观测值存在明显的全球大洋系统暖偏差以及模式本身系统偏差的影响,年代际试验模拟的地表气温在2~7年之内,从观测SST状态逐渐恢复到模式系统本身状态。在同组Decadal试验中,陆面和海洋恢复调整的时间长度几乎一致。(3)从10年平均气候异常在区域尺度上的预报技巧来看,有、无海洋初始同化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高预测技巧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印度洋中高纬度、热带西太平洋以及热带大西洋区域。(4)SST变化与下垫面热通量密切相关,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区域,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是影响10年时间尺度SST变化较大的物理量,在中高纬度海洋,洋面温度变化主要受潜热通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高峰辛晓歌吴统文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