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苏清

作品数:26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大洋
  • 9篇遥感
  • 9篇南大洋
  • 7篇卫星遥感
  • 5篇遥感技术
  • 5篇外推
  • 5篇外推算法
  • 5篇卫星遥感技术
  • 4篇气候
  • 3篇氧化碳
  • 3篇碳通量
  • 3篇通量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海-气
  • 3篇二氧化碳
  • 2篇融冰
  • 2篇数据估算
  • 2篇海气
  • 2篇海气通量
  • 2篇N2O

机构

  • 18篇国家海洋局第...
  • 14篇国家海洋局
  • 6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作者

  • 26篇许苏清
  • 20篇陈立奇
  • 7篇高众勇
  • 6篇张远辉
  • 6篇詹力扬
  • 4篇祁第
  • 4篇孙恒
  • 3篇杨绪林
  • 3篇陈海颖
  • 3篇张介霞
  • 3篇李伟
  • 2篇林奇
  • 2篇蒋孟珍
  • 2篇汪建君
  • 2篇王伟强
  • 2篇林红梅
  • 1篇尹明端
  • 1篇梁继
  • 1篇刘清全
  • 1篇詹建琼

传媒

  • 8篇极地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技术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遥感学报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第五届青年海...
  • 1篇福建省海洋学...
  • 1篇中国科协第五...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冰洋pCO2的时空变异及其控制
近30年来研究表明,北极地区正在发生快速变化(Rapid Change),引起世界极大关注。其中,北极地区变暖趋势十分明显,北极的海冰覆盖面积在过去的30年中每十年减少了约3%;其中,白令海海冰30年来退缩了5%。人为源...
高众勇许苏清陈立奇
关键词:二氧化碳
文献传递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估算区域性海-气C02通量研究综述
海-气CO2通量的估算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外推算法的不断改进,基于海表层水CO2分压的调控影响因子,在不同的海域发展了不同参数的海表pCO2遥感外推算法,获得了区域性多时空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海域...
许苏清陈立奇
关键词:卫星遥感外推算法
南大洋pCO_2时空变异及其调控因子研究
陈立奇高众勇王伟强杨绪林尹明端许苏清
该项目研究通过对南大洋大尺度范围的走航观测,结合已有的数据基础,研究了南大洋表层海水CO_2分压(pCO_2)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重点通过对普里兹湾的观测研究,分析控制南大洋pCO_2的主要调控因子。研究还发现南大洋海冰区...
关键词:
关键词:二氧化碳分压南大洋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大气CO_2遥感算法及其在第26航次中的应用分析
2013年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IRS大气辐射值,其结果和第26航次走航数据进行比对,平均相对偏差为2.12%。对比同纬度下第24航次的精度,其精度有明显的下降,结果表明,利用统计回归的计算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陈海颖蒋孟珍郝增周梁继许苏清陈立奇谢辛
关键词:南大洋二氧化碳
利用走航式数据对南大洋大气CO_2廓线遥感反演
2013年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获取的南大洋上空走航式大气CO2数据和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探测的辐射率,进行基于纬度分类下的统计回归,其结果作为物理反演的初始猜测场。通过逐线积分辐射传输模式,利用AMSU大气温度廓线和AIRS中13个通道的辐射测值反演南大洋上空的大气CO2浓度廓线,与WDCGG提供的固定站点下的大气CO2浓度进行比较,反演精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从低纬到高纬相对误差分别为0.31%、1.17%、2.63%。与同期国外卫星产品CO2/AIRS比较,相对误差为1.11%、1.07%。
陈海颖许苏清孙强陈立奇LI Jonathan
关键词:南大洋辐射传输模式大气CO2浓度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估算区域性海-气CO2通量研究综述
海-气CO2通量的估算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外推算法的不断改进,基于海表层水CO2分压的调控影响因子,在不同的海域发展了不同参数的海表pCO2遥感外推算法,获得了区域性多时空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海域...
许苏清陈立奇
关键词:外推算法卫星遥感技术
文献传递
极区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反馈作用被引量:12
2013年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极区海洋的相互作用;集成极区快速变暖促使极区海洋出现快速变化的各种现象,如海冰快速变薄和退缩,格陵兰冰盖严重融化,北冰洋和南大洋碳池的固碳能力下降以及极地海洋酸化等.研究提出: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快速退缩,海冰覆盖面积在2012年8月26日呈现了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有模型预测到2035年北冰洋夏季将会见不到海冰.格陵兰冰盖的消融对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和大洋环流均会产生影响,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 m.通过近10 a的观测发现极地海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不升反降,海水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趋向饱和,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吸收能力变弱.有模式预测,到21世纪末,北冰洋表层海水pH值将会降低0.23~0.45,成为全球海洋酸化最严重的海区,而南大洋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在21世纪下半叶或将超过600μatm的水平,极地海洋酸化对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极区海洋的快速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陈立奇高众勇詹力扬许苏清汪建君张远辉何建华
关键词:海洋化学气候变化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估算区域性海-气CO_2通量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5年
海-气CO2通量的估算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外推算法的不断改进,基于海表层水CO2分压的调控影响因子,在不同的海域发展了不同参数的海表p CO2遥感外推算法,获得了区域性多时空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海域碳"源-汇"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针对单参数算法、双参数算法和多参数算法的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综述了主要海区海-气CO2通量遥感外推算法的研究现状,并评述了在南大洋和北极海域利用遥感算法进行海-气CO2通量研究的应用。
许苏清陈立奇
关键词:卫星遥感外推算法
海洋-大气二氧化碳通量的观测技术被引量:15
2008年
大范围稳定地获取海洋-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的精确数据,是海洋科学、大气科学以及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计划中的重要任务。准确评估海-气CO2通量需要对海洋和大气中相关参数的同步精确连续观测,需要发展和建立海-气CO2通量的立体观测平台。该观测平台包括岸基、船基、航空、卫星和浮标等系统,主要技术包括走航大气和海水观测技术、浮标海-气CO2通量观测技术、极区海洋-大气CO2通量的观测技术和遥感海洋-大气CO2通量观测和评估技术。
陈立奇杨绪林张远辉李伟林奇林红梅许苏清詹建琼
关键词:CO2通量
基于SST的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以东海近岸海域为研究区,结合2005年-2016年月均海水温度卫星遥感产品,根据比生长率的温度响应关系,模拟了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并与赤潮发生频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每年4月-6月间的比生长率较高,相应的赤潮高发时段也出现在该时段;其中,5月份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频次约占全年的69%,这与藻种比生长率月际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赤潮一般发生在月度增温阶段,且赤潮发生频次与增温幅度呈正相关;此外,赤潮发生频次与比生长率年际变化趋势总体有一定相关性,但个别年份有所出入。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定量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评价技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陈艳拢陈艳拢宋琍琍许苏清万剑华刘希真赵建华
关键词:SST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赤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