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岸龙
- 作品数:43 被引量:25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CTLA-4的免疫学作用与疾病被引量:10
- 2003年
- CTLA 4是一种重要的参与下调T细胞功能的共刺激分子 ,结构与CD2 8相似 ,二者竞争性与相同的配体B7结合。CTLA 4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其参与介导T细胞凋亡、抑制IL 2分泌、阻滞细胞周期从G0 G1 期向S期发展、与CD2 8竞争B7、促进TGF β分泌等有关。CTLA 4基因多态性与疾病 ,尤其是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研究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由于CTLA 4的特殊功能 ,利用CTLA 4治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感染。
- 袁岸龙夏冰黄梅芳
- 关键词:CTLA-4免疫学疾病自身免疫病
- 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调查分析被引量:15
- 2011年
-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以口唇黏膜及四肢末梢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至2009年国内报告的155例PJS病例。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 袁岸龙寇继光夏冰
- 关键词: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皮肤色素沉着
- 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89例)和对照组(89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ERCP术前1 h及术后1 h予双氯芬酸钠栓剂100 mg塞肛,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禁食、补液、抑酸治疗。结果双氯芬酸钠组有1例(1.12%),对照组有7例(7.87%)患者发生了急性胰腺炎,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能有效减少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 陶进勇赵运志官瑜袁岸龙尹小伍鲁斌寇继光黄晓宇
-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双氯芬酸钠并发症急性胰腺炎
- 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研究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65例,在胃镜引导下使用Savary-Gilliard扩张器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术,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Stooler分级,同时记录每次扩张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65例患者进Savary-Gilliard扩张术,共计扩张94次,其中患者51例一次性扩张成功,5例患者扩张2次,5例患者扩张3次,3例扩张4次,1例患者扩张6次。食管癌患者扩张术前,患者Stooler分级集中在Ⅱ级、Ⅲ级,Ⅱ级及其以上约占总人数的91.8%;Savary-Gilliard扩张术后,患者主要为0级和Ⅰ级,Ⅱ级及其以上约占总人数23.1%,手术前后差异显著(χ2=60.73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统计,扩张治疗术后,治疗显效患者20例(30.8%),有效患者34例(52.3%),总有效率为83.1%。单次扩张的有效率与多次扩张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次扩张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多次扩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少量渗血,未行特殊处理。治疗后未出现吻合口感染、大出血、黏膜撕裂等并发症,仅4例出现较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经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例患者出现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结论食管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疗效好,预后佳,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陶进勇龚燕赵运志官瑜袁岸龙黄晓宇尹小伍鲁斌寇继光王燕霞
- 关键词:食管扩张术食管癌吻合口狭窄
- Dermokine-β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Dermokine(DK)-β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水平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DK-βmRNA相对水平,对结肠癌患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DK-βmRNA相对水平进行比较,对结肠癌不同临床参数间DK-βmRNA相对水平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肠癌患者DK-βmRNA表达比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大小无相关性,在低分化腺癌、Dukes分期B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DK-βmRNA表达更明显(P<0.05)。结论结肠癌DK-β表达与结肠癌患者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密切相关,B期DK-β表达呈显著升高,因此结肠组织DK-β水平检测可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的指标,对临床结肠癌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 付汉东张爱华刘汉忠袁岸龙魏威
- 关键词:结肠癌MRNA
- 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胃铋镁颗粒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治疗的124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给予胃铋镁四联疗法(胃铋镁、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枸橼酸铋钾四联疗法(枸橼酸铋钾、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然后给予泮托拉唑维持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2例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脱落。治疗组疼痛消失时间[(3.4±2.1)d]明显短于对照组[(4.9±2.8)d],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明显低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消失率(90.3%)、Hp根除率(93.5%)、溃疡愈合率(91.9%)及总有效率(100.0%)与对照组(91.7%、93.3%、91.7%、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铋镁颗粒四联疗法能明显缩短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疼痛消失时间,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寇继光寇玥婷袁岸龙摆斌赵运志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消化性溃疡
- 磁光氧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糖和血脂及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
- 2005年
- 目的观察磁光氧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07/2004-07在孝感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女32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磁光氧疗法治疗组42例。②对照组采用降压药物单用或联用血管紧张素2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共服8周。磁光氧疗法治疗组采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加上血液磁光氧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8次。③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24h动态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血栓素B2、前列环素Iα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脂采用酶法检测。血内皮素、血栓素B2、前列环素Iα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4h平均血压: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磁光氧疗法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降压效果相似(P>0.05)。②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内皮素,血栓素B2:磁光氧疗法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磁光氧疗法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①磁光氧疗法与降压药物有相似的降压疗效,可同时降低血糖、血脂,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②磁光氧疗法安全无副作用。
- 杨玲肖晓玲袁岸龙
- 关键词:磁疗法血压血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作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湖北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习惯的研究被引量:14
- 2003年
- 袁岸龙夏冰李瑾彭施萍罗和生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饮酒吸烟辣食遗传易感性
- 结肠癌患者血清Dermokine-β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建立血清Dermokine-β(DK-β)实验检测方法,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清DK-β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DK-β含量,对不同结肠癌患者、结肠炎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血清DK-β含量进行比较,对不同结肠癌组织学分类中各组间血清DK-β含量进行比较,对不同结肠癌Dukes临床分期间血清DK-β含量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肠癌患者血清DK-β含量比结肠炎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都要显著性升高(P<0.01),结肠癌患者血清DK-β含量在不同组织学分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血清DK-β含量在DukesA期最高(P<0.01),当疾病进展至DukesB期和DukesC期下降,到DukesD期又升高(P<0.01),而DukesB期和DukesC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DK-β含量变化与结肠癌患者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密切相关,结肠癌患者血清DK-β含量呈显著升高,随着对DK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研究不断深入,DK-β将有可能成为结肠癌早期诊断、预后及评价疗效的新的指标。
- 付汉东张爱华袁岸龙余小艳
- 关键词:结肠肿瘤血清
- 食管黏膜剥脱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0年
-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剥脱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将自己诊治的病例与既往发表的类似病例结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一种少见的食管疾病,病因不明,发病多在进食干硬食物或过热饮食时突然出现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渗血及大片黏膜缺失或游离于食管腔内或吐出管状模性物悬于口外。本病可给予禁食、黏膜保护剂和适当的抗生素防治并发症处理。一般无食管狭窄发生,预后良好。结论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一种少见的食管疾病,大家应加强认识,避免误诊。
- 袁岸龙寇继光袁志强
- 关键词: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