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宝云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数值模拟
  • 5篇涡流管
  • 5篇值模拟
  • 3篇流场
  • 2篇直径
  • 2篇离子
  • 2篇离子液
  • 2篇离子液体
  • 2篇孔板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压力场
  • 1篇三维流
  • 1篇三维流场
  • 1篇数对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喷射器
  • 1篇自然工质
  • 1篇温度
  • 1篇温度场

机构

  • 8篇包头钢铁职业...
  • 8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伦敦大学
  • 1篇代尔夫特理工...

作者

  • 8篇田宝云
  • 8篇何丽娟
  • 2篇金光
  • 1篇刘素霞

传媒

  • 3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低温工程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冷孔板直径与冷流率对涡流管流场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以理想二氧化碳气体为工质,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涡流管能量分离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探究涡流管轴向、切向速度分布以及冷孔板直径与冷流率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当进口温度为298.15 K、进口压力为6.5 MPa、冷流率μ为0.1—0.9、冷孔板直径R在1.5—3.5 mm范围变化时,随着冷孔板直径的增大,轴向速度逐渐增大,切向速度逐渐减小;制冷温度效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冷流率的增大,冷热流分界面逐渐增大,制冷温度效应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何丽娟马文清孙尚志王淑旭田宝云
关键词:涡流管数值模拟流场
离子液体[emim]Ac密度和电导率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对离子液体[emim]Ac的密度和电导率进行了实验测定与理论模型关联。结果表明,离子液体[emim]Ac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当温度范围为298.15~338.15 K时,[emim]Ac的密度值变化范围为1 072~1 024 kg/m^3;离子液体[emim]Ac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当温度范围为298.15~338.15 K时,[emim]Ac的电导率值变化范围为0.369~0.983 S/m;通过比较离子液体[emim]Ac密度及电导率的理论模型关联数据与实验测定数据,得出[emim]Ac密度及电导率的理论模型关联平均相对偏差和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0.82%,2.65%和1.43%,2.91%,关联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一致,故认为所选模型可用于实验数据关联。
何丽娟陈帅帅李松波刘素霞田宝云
关键词:电导率
冷孔板直径对涡流管内部压力场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以理想的CO_2气体为工作流体,使用标准Standard k-ε湍流模型来模拟涡流管的能量分离效应。当涡流管冷端出口压力是2. 5 MPa、喷嘴进口压力是6. 5 MPa和喷嘴进口温度是298. 15 K、喷嘴进口压力为6. 5 MPa时,进行了涡流管内轴向、径向压力分布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冷流率μ为0. 1,冷孔板直径在1. 5~3. 5 mm之间变化时,轴心线上的总压分布呈现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各冷孔板直径在轴向距离为0 mm处的径向总压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当径向距离在0. 5~1. 0 mm之间变化时,轴线上总压随着涡流管轴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径向距离为1. 5 mm时,总压随着涡流管轴向距离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径向距离在2. 0~2. 5 mm之间变化时,总压随着涡流管轴向距离的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轴向距离在0~100 mm之间变化时,各轴向位置上随着径向距离增大的总压分布均呈现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何丽娟陈帅帅孙尚志田宝云马文清金光
关键词:涡流管数值模拟
基于Fluent的涡流管性能及三维强漩流流动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20年
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R41、R32、R23、R290、R134a和R1234yf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工质对涡流管制冷效应、制热效应以及分离效应的影响规律,并以R41分析涡流管内部三维压力场、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R41的制冷、制热以及分离效应最好,最大分离效应为5.2 K。涡流管内部呈现复杂的三维强漩流流动状态;管内漩涡流动是自由涡和强制涡的组合;内部存在顺流、逆流、循环流流动状态,冷热流体的分界点是顺流和逆流的交界处,顺流和逆流流体以循环流形式在分界点进行热量交换。
何丽娟吴心伟王荻田宝云王征王萌
关键词:数值模拟涡流管三维流场温度场
热端管长度对涡流管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以理想CO_2气体为工质,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涡流管能量分离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管内流体流场的分布以及内旋流与外旋流分离界面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进口温度为298.15 K、进口压力为6.5 MPa、冷流率为0.1时,热端管长度对涡流管内流场分布以及能量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热端管长度在100~200 mm范围内变化时,随着热端管长度的增大,轴向上:轴向速度逐渐增大,切向速度逐渐减小、径向上:轴向速度会出现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切向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制冷温度效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何丽娟孙尚志马文清王德超潘鹏田宝云
关键词:数值模拟
喷嘴流道数对涡流管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以理想CO_2气体为工质,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涡流管能量分离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管内流体总温、总压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进口温度为298.15 K、进口压力为6.5 MPa、冷流率为0.1时,喷嘴流道数对涡流管内总温、总压分布以及能量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喷嘴流道数在2-6范围内变化时,轴向上:总温、总压先减小后增大、径向上:总温、总压先减小后增大,制冷温度效应先增大后减小,当喷嘴流道数为3时具有最佳制冷制热温度效应。
何丽娟孙尚志马文清王淑旭张磊田宝云
关键词:数值模拟
温度对离子液体支撑膜捕集CO_2的影响
2018年
传统CO_2的捕集方法存在设备投资大、环境污染严重、再生能耗高等缺点,利用新型绿色工质离子液体负载于聚偏氟乙烯上制备离子液体支撑膜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在压力为0.2 MPa、流量为50 m L·min-1、温度在298~318 K范围内变化时,测定了CO_2在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磺酰亚胺盐([Emim][Tf_2N])和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2种离子液体支撑膜中的渗透系数、溶解度和扩散系数,采用Van’t Hoff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Arrhenius方程对渗透和扩散系数的数据进行关联。实验结果表明,CO_2在2种离子液体支撑膜中的渗透和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Emim][Tf_2N]离子液体支撑膜对CO_2的捕集性能优于[Emim][AC]支撑膜,CO_2在[Emim][Tf2N]支撑膜中的溶解度最大值为0.447,在[Emim][AC]离子液体支撑膜中的最大溶解度为0.253,由此可确定离子液体支撑膜分离CO_2的最佳工作温度,为其在工业应用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何丽娟王荻吴心伟金光田宝云
关键词:离子液体
自然工质种类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依据索科洛夫提出的喷射器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优化设计2种不同结构尺寸的喷射器,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用于测量喷射器性能的实验台,研究自然工质种类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当喷射器的背压为3.9MPa、工作流体温度为90℃、引射流体温度为30℃、工作流体压力的变化范围为8.0—10.0MPa,引射流体压力变化范围为2.4—3.0MPa时,对系统中喷射器喷射系数随工质种类(分别采用N2,CO2,R290)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种工质的喷射系数随工作流体压力和引射流体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在实验范围内以N2为工质的喷射器喷射系数最大。
何丽娟王淑旭马文清孙尚志田宝云
关键词:自然工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