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箐
- 作品数:48 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叶绿酸铜钠对结直肠肿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 王箐王新明
- 叶绿素显示液对小鼠直肠淋巴结染色的实验研究
- 2008年
- 目的:研究叶绿素显示液(CDS)对小鼠直肠淋巴结的染色作用,为其在医学科研和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24只成年鼠随机分为LD1组和LD2组。LD2组小鼠直肠壁内注入叶绿素显示液(CDS)。两组皆清点直肠各级淋巴结个数,LD1组取正常淋巴结,LD2组取显色淋巴结,石蜡切片,光、电镜观察。结果:于直肠壁内注射CDS,淋巴结染色迅速,不易沉淀,各级哨兵淋巴结(SLN)在30min内被染成翠绿色,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LD2组平均每鼠检出淋巴结6.92个,显著高于LD1组(P<0.01);染色淋巴结24h后仍无褪色,且染色后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①CDS是一种优良的淋巴显色剂,染色迅速,不易沉淀,显色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染色持久,且染色后淋巴结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术中和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②LD2组CDS注射后平均每只小鼠观测到淋巴结数目显著高于LD1组,提示CDS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可染色淋巴结,指导淋巴结清扫。
- 王箐王新明李晓东
- 关键词:小鼠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及其受体在人胚胎造血过程中的作用(英文)
- 2006年
-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血管生成和新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来,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对血液发生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1(ang-1)、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表达,以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angiopoietin家族在血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潍坊医学院,形态实验中心和解剖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2/2004-08在潍坊医学院进行,收集流产的47例孕妇的受精龄第3~12周人胚胎标本,孕妇知情同意。方法:标本连续切片,每隔10张抽出2张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Tie-2抗体以及单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胎肝激酶1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鼠I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h,DAB显色。分别以正常兔或鼠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②ang-1和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结果:①第21~25天人胚卵黄囊血岛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强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和胎肝激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胎肝激酶4、ang-2及其受体Tie-2蛋白,弱表达ang-1蛋白。②背主动脉和中肾于发育第4周开始表达上述各种因子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在大而圆、有核的造血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到第7周到达高峰。8周以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到12周,几乎所有的血细胞为免疫阴性
- 姜红心张杰李磊王箐于树娜蒋吉英
- 关键词:卵黄囊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HNF-1α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收集26例肝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标本及同次手术病理证实为正常的肝脏组织标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HNF-1α在正常肝组织表达高于肝癌组织(P<0.05),HNF-1α在高、中分化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P<0.05)。提示HNF-1α低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NF-1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肝癌预后。
- 齐安东张杰李磊王箐
- 关键词:肝细胞核因子免疫组化
- DEAD-box RNA解旋酶5和转录因子12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关系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通过检测DEAD-box RNA解旋酶5(DDX5)和转录因子12(TCF12)在SOD1-G93A突变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转基因小鼠海马中表达情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揭示DDX5和TCF12表达改变与ALS海马病变的关系。方法将42对SOD1-G93A突变型ALS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按照95 d龄(发病早期)、108 d龄(发病中期)和122 d龄(发病晚期)分为3组,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DDX5和TCF12在海马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DDX5和TCF12蛋白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结果与同龄野生型小鼠相比,在SOD1-G93A突变型ALS转基因小鼠海马中DDX5和TCF12 m RNA无明显变化,而蛋白在95 d、108 d和122 d表达均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海马齿状回和海马本部均可见DDX5和TCF12阳性细胞,且DDX5和TCF12在海马神经元中表达。SOD1-G93A突变型ALS转基因小鼠海马中DDX5和TCF12免疫阳性反应均较同龄野生型小鼠增强。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发现,DDX5和TCF12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DDX5和TCF12蛋白在SOD1-G93A突变型ALS转基因小鼠海马组织中表达上调,DDX5和TCF12表达异常与ALS海马组织病变有关。
- 林宝勇徐进超应涵韬蒋欣刘焕彩王箐王巧真陈燕春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胸导管的引流途径与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机制探讨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胸导管的淋巴回流和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⑴在50具成人标本上对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解剖和观察。⑵在49具胎儿尸体和5只犬,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解剖胸导管和显色淋巴结。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以椭圆形为多,占67%,圆形淋巴结占33%。淋巴结数目为(3.88±1.36)个(1 ̄8个)。左锁骨上淋巴结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分位于锁骨上三角内,占58.20%;外侧部分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占41.80%。胸导管借侧支与周围淋巴结相连。结论:左锁骨上淋巴结主要位于锁骨上三角内,胸导管侧支、淋巴结及其输出淋巴管构成胸导管的侧副淋巴回流经路。
- 王新明张杰王箐于树娜王海杰
- 关键词:胸导管淋巴结叶绿素
- 筛动脉及其分支、筛孔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从显微解剖学角度探讨筛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和走行。方法:采用固定和灌注过的成人头部标本25具50侧,显微镜下解剖筛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和走行。观察并测量筛孔数目,Dacryon点与筛前孔(DA)、筛中孔(DM)、筛后孔(DP)、视神经管眶口(DO)的距离,筛前后孔之间的距离(AP),筛后孔与视神经管眶口之间的距离(PO),对所得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筛前动脉主要起自O4段,有36支(72.00%),眶内段长(5.16±1.24)mm,管径为(0.56±0.17)mm;筛后动脉主要起自O2段,有26支(56.52%),眶内段长(9.08±2.29)mm,管径为(0.37±0.14)mm。筛孔数目以双孔最多(占54侧),其次为三孔(占40侧),单孔和四孔各占3侧。DA:(17.28±2.24)mm;DM:(25.46±2.74)mm;DP:(30.48±2.27)mm;DO:(36.26±2.32)mm;AP:(13.20±2.19)mm;PO:(5.78±2.17)mm。结论:获得了筛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和走行的显微解剖学数据,为影像诊断和神经外科、眼科等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介入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齐安东王箐张杰李磊
- 关键词:筛动脉解剖学
- 翻转课堂结合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分析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潍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两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取“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的模式,对照班全程采取传统授课方式。教学结束后通过考试及调查问卷等方法,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班学生理论考试主观题得分、总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平时成绩及最终学习成绩均高于对照班(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高于对照班(P<0.05)。结论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大启发。
- 高香红刘清华王箐王晓萃郑洁
-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局部解剖学
- 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GAP-43的表达及MDA、NO和ATPase的测定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含量变化的分析,探讨上述物质在视神经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建立家兔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GAP-43的表达。利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视网膜中MDA、NO、ATPase的含量。结果视神经损伤后3d,可在视网膜的切片中看到GAP-43表达阳性的细胞,位于RGCs层,其胞体染成棕黄色,胞核无色;伤后5d阳性细胞增多,颜色加深;伤后7d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达最高峰;伤后14d阳性反应下降,阳性细胞数下降,染色变浅。视神经损伤后1d视网膜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第5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伤后14d仍高于对照组(P<0.05)。NO含量在伤后3d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于伤后5d达到高峰,伤后14d仍高于对照组(P<0.01)。ATP酶活性于伤后第1天d开始显著降低(P<0.01),5d后逐渐升高,伤后14d仍低于对照组(P<0.05)。MDA的含量与NO呈正相关(r=0.8644,P<0.01);ATP酶的活性变化与NO呈负相关(r=-0.9639,P<0.01),ATP酶的活性变化与MDA亦呈负相关(r=-0.9018,P<0.01)。结论脂质过氧化作用、NO毒性作用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的损伤过程。
- 鞠学红刘光义于树娜王箐李若葆王金平
- 关键词:视网膜视神经三磷酸腺苷酶
- DDX3和酪蛋白激酶1ε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转基因鼠脑干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检测DDX3和酪蛋白激酶1ε(CK1ε)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转基因鼠脑干中的表达变化,探讨DDX3和CK1ε在ALS脑干运动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ALS转基因鼠33只,分别于发病早期(95 d)、中期(108 d)和晚期(122 d)3个时间点剥离脑干,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检测ALS转基因鼠脑干组织中DDX3和CK1ε的表达规律,在脑干运动核团舌下神经(12 N)和面神经(7 N)中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及细胞定位,每组均选择相同数量的同窝野生型鼠作为对照。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同窝野生型鼠相比,ALS转基因鼠脑干组织中DDX3和CK1εmRNA于95 d、108 d、122 d表达均无明显变化,DDX3和CK1ε蛋白在95 d和108 d表达上调,122 d表达下调(P<0.01,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ALS鼠和野生型鼠脑干的12 N和7N区域均可检测到DDX3和CK1ε阳性细胞,DDX3和CK1ε表达在神经元,在星形胶质细胞不表达。ALS鼠和野生型鼠DDX3和CK1ε免疫反应性具有差异。结论 DDX3和CK1ε在脑干中的表达异常与ALS发病密切相关。
- 张雅雯王箐原萌刘焕彩王巧真丁昊宇周风华陈燕春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干免疫印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