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宏

作品数:90 被引量:220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哲学宗教
  • 33篇文学
  • 5篇社会学
  • 3篇医药卫生
  • 3篇艺术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4篇美学
  • 33篇审美
  • 22篇文艺
  • 14篇美本质
  • 12篇实践美学
  • 12篇文学
  • 11篇意识形态
  • 8篇审美发生
  • 8篇主义
  • 7篇当代美学
  • 7篇实践存在论
  • 7篇实践存在论美...
  • 7篇功利
  • 7篇功利性
  • 6篇新实践美学
  • 6篇意识形态性
  • 6篇审美意识形态
  • 6篇马克思主义
  • 6篇美意
  • 5篇政治

机构

  • 88篇吉林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吉林艺术学院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长春市委党校
  • 1篇吉林建筑大学
  • 1篇中科英华高技...

作者

  • 88篇李志宏
  • 3篇梁玉水
  • 3篇董学文
  • 3篇赵耀
  • 2篇于建玮
  • 2篇滕锐
  • 2篇刘兆武
  • 1篇李瑞娜
  • 1篇李叶
  • 1篇张蕊
  • 1篇王博
  • 1篇张红梅
  • 1篇李晨阳
  • 1篇张弘
  • 1篇孟凡君
  • 1篇王延惠
  • 1篇刘洋

传媒

  • 12篇吉林大学社会...
  • 7篇华夏文化论坛
  • 6篇文艺争鸣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黑龙江社会科...
  • 4篇学习与探索
  • 4篇马克思主义美...
  • 3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学术月刊
  • 2篇延边大学学报...
  • 2篇美与时代(美...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求是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性”话语型与中国文艺理论建构被引量:2
2020年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在世界现代性整体背景下,在中国现代性总体进程中理解中国文艺理论的古典之途与现代之路、中学西学之体用、民族性与世界性、审美性与政治性等"话语纠缠"及其"中华性"话语型诉求,探究其演进路径及历史与思想语境,我们才能更加科学、深入、全面地理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紧迫性、内在必然性,进而在新文明理念及其形态下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性是我们的文化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着根本的历史视野、思想指南和辩证方法。
梁玉水李志宏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文艺理论失语症中华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化维度——“知觉模式说”概论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光辉之处是以唯物史观看待审美中人的因素;要透彻地了解人,必须引入科学维度。美学研究不能在事物及其形式中寻找美或美属性,而应解释人怎样把一般事物看成美的事物。审美的关键环节是认知结构中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是...
李志宏
文献传递
聚合物辐射加工的后效应及其处理
本文论述了自由基的俘陷与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聚合物辐射交联机理与结构的多重性及辐射导致的结构变化、辐照后热处理导致的后交联及结构转变、储存过程中氧扩散与氧化裂解、小分子添加剂对辐射后效应的影响以及后效应对辐射加工的影响与...
张利华李志宏
关键词:交联机理聚集态结构
文献传递
“亚审美性”——新媒体艺术审美认知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在传统艺术研究中,审美性因素与非审美性因素常常是相互对立的;审美性的提高意味着非审美性的降低。而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带有强烈的“具身性”特征,可以包括一些非审美因素。具身性的非审美因素被囊括进审美场域之后,就具有了“亚审美性”的特征;可以加深审美的认知体验效果,强化审美过程中的快感信息,对美感的生成产生叠加性作用。亚审美性因素往往借助于智能化数字媒体技术得以实现,注重多感觉通道的审美信息来源,强调审美个体的具身性参与感,同艺术审美对象产生交互性的认知体验反应。
滕锐李志宏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审美因素信息来源
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审美意识形态论”哲学根基分析
<正>"审美意识形态论"在我国当前的文艺理论格局中已被相当多的学者奉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影响广泛。这一论点是试图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的,也使用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有关话语。其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如何,与中国马...
李志宏
文献传递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理依据被引量:4
2015年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为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了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文艺社会主义性质及功用的强调,这符合文艺规律和美学原理。构成文艺审美性的,不仅有艺术表现形式,还有社会历史内容。从现象上看,审美是对事物形式的直觉性把握,是非利害性的;从机理上看,这种直觉性把握的前提是大脑认知结构中相应认知模块的事先形成,而认知模块的形成要以生活经验中对利害价值的把握为基础。因此,对社会主义文艺来说,作品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内在支撑,必须加以肯定和发扬。
李志宏
关键词:社会功用
新世纪的理论阐释与交锋——中国当代美学近期学派论争回顾被引量:2
2016年
原创于中国本土的认知美学在新世纪中逐步成熟,开始改变中国美学长久以来的"失语"状态。认知美学提倡审美认知路径而否定本体论路径,以"审美认知模块论"为核心,对审美活动的深层机制做出了全新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美学学派发生了猛烈的对立和碰撞,特别是受到以新实践美学为代表的本体论美学的指责。双方在基本论点、学理依据、现象阐释等多个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构成近期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又一轮的学派之争。这一学派之争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所阐发的事理、所采用的路径和方式,表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化。
李志宏赵耀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美学论争
内隐认知:康德美学阐述的实际意图被引量:2
2020年
借鉴脑科学成果的中国认知神经美学提出了"认知模块论"假说,可以与康德美学阐述相互印证。对鲍姆嘉通和康德所使用的"埃斯特惕卡"概念,不能理解为"美学""审美"或"感性""感觉",其深层含义应该是"内隐感性"即内隐认知。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实际意图是借助审美活动来阐述人类心灵中的无意识内隐认知能力。康德所谓"埃斯特惕卡基准理念"大致相当于认知模块中的形式知觉模式;所谓"主观合目的性",体现的是客体事物(埃斯特惕卡表象)与主体认知模块(埃斯特惕卡基准理念)之间的适应匹配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内隐审美关系。主客体之间只有结成了内隐审美关系,才可能结成现实审美关系。
李志宏艾乐思
“美是什么”命题辨伪──认知美学初论被引量:18
1999年
"美是什么"命题的提出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以美"理念"及"美本身"的存在为思想前提的。因此,该命题一经形成就内在地含有着美是一种实体存在的答案,误导美学研究两千多年。认知美学理论认为:只有破除掉该命题的束缚,代之以"美概念表示什么"命题,才可使美学研究的思路获得解放;审美关系是在一般功利关系基础上转化而成的,其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人形成了新型的认知方式,可以对事物形象产生非功利的愉悦感觉。这种感觉被称之为"美"、形容为"美"。因此,美概念本是对主观感觉的表述,不是对任何实体性对象事物的指称,"美是什么"命题不能成立,"美本质"问题也不应存在。
李志宏
关键词:美本质审美发生
“审美意识”加“形态”的理论实质——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的逻辑被引量:2
2007年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李志宏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