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文东

作品数:35 被引量:38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环流
  • 8篇南海北部
  • 5篇内潮
  • 5篇海面
  • 4篇年际
  • 4篇夏季
  • 4篇南海南部
  • 4篇内波
  • 4篇季风
  • 3篇中尺度
  • 3篇南海环流
  • 3篇海面高
  • 3篇海面高度
  • 3篇海洋环流
  • 3篇EOF分析
  • 2篇中尺度涡
  • 2篇年际变化
  • 2篇年际变异
  • 2篇气相互作用
  • 2篇主成分

机构

  • 3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湖北省地质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33篇方文东
  • 7篇甘子钧
  • 6篇黄企洲
  • 5篇郭朴
  • 5篇邱章
  • 5篇方国洪
  • 5篇毛庆文
  • 4篇蔡树群
  • 4篇施平
  • 3篇龙小敏
  • 3篇王东晓
  • 3篇魏泽勋
  • 3篇陈荣裕
  • 3篇丘福文
  • 2篇孙即霖
  • 2篇余灿花
  • 2篇周生启
  • 2篇齐义泉
  • 2篇郭俊建
  • 2篇王凡

传媒

  • 6篇热带海洋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热带海洋
  • 3篇海洋学报
  • 2篇科技管理研究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Marine...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5篇2001
  • 5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科研团队组建的一些认识被引量:22
2002年
科研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 ,使团队绩效水平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因而科研管理在重视以人为本的今天 ,团队管理正越来越倍受重视。本文介绍了科研团队的概念、特点 ,分析组建科研团队的前提 ,探讨形成科研团队的学习过程 ,指出了建立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有关条件 ,并给出实例。
方文东
关键词:科研管理团队绩效
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的结构与季节变化
该文收集、处理了80年代以来南沙群岛海区综合科学考察等基础上的16航次水文观测资料.基于这些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辅以卫星遥感等其它资料,系统地了能反映出中尺度特征的南海南部环流结构及其季节变化.描述和分析该海区的主要流圈...
方文东
关键词:南海南部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变化的定点观测分析被引量:5
2000年
对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加密观测期(IOP)“实验3”号船在南海北部获得的CTD温盐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海流等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东沙群岛西南部大陆坡附近IOP两个阶段定点观测的海洋分量部分结果.通过分析海水的动力、热力学结构,描述夏季风暴发、维持期间该测站上层海洋的变化,讨论近表面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对海面风场的响应。
方文东施平毛庆文甘子钧
关键词:南海北部夏季风
南海南部海区的环流观测研究被引量:60
1997年
以分别代表两个不同季风期考察航次的CTD资料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海水的重力势、温度和盐度等分布,系统地描述了南海南部海区的水平环流结构,提出能概述该海区中、大尺度环流水平结构的上、下二层模式,综合归纳出上层主要流系的分布格局及各自的特征,指出南海南部海区的上层环流主要受季风驱动。此外,还发现并阐述了该海区的两个重要的局部现象——局地涡旋和海洋锋。
方文东郭忠信黄羽庭
关键词:环流结构涡旋
全文增补中
基于11年高度计资料的南海表层环流时空变化被引量:5
2006年
使用11年较高分辨率卫星高度计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南海表层环流的空间模态及其时间演变过程.前3个模态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EOF1模态显示出南海海盆大尺度的闭合环流,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11月份和4月份;EOF2描述次海盆尺度同向双涡结构,涡旋中心分别位于吕宋岛西面和中南半岛东南外海,峰值和谷值在7-8月份和1月份;EOF3描述南海西部的中尺度涡结构,它在7-9月迅速发展为一个强的气旋涡.季节变化明显的EOF1和EOF3两个模态也受到年际变化的调节,表明南海表层环流年际变化受E1 Nino和南方涛动(ENSO)事件影响显著,特别是1997/1998年强E1 Nino事件明显改变了南海的常态环流结构.EOF分析也显示,南海西边界有一系列气旋和反气旋相间的中尺度涡,呈现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郭俊建方文东方国洪陈海英
关键词:南海环流海面高度EOF分析
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内潮特征被引量:13
2006年
对1998年5月南海北部大陆坡区一定点观测站21天的海流和温度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观测海区的内潮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观测海区的正压潮和内潮均为混合潮,以曰分量最显著,半日分量次之;内潮的K1分潮流振幅最大,达到11 cm/s,O1分潮流的略小,最大达到10.3 cm/s,两者均为逆时针旋转分潮.在300 m深度以下的近底层,内潮呈现明显的周曰振荡,等温线垂向平均变幅达到50m,显示了约14天的大潮/小潮周期变化;内潮携带较高的能量,在140 m以上水层,内潮平均动能占总平均动能的15%-37%,内潮能量主要集中在跃层附近.
郭朴方文东甘子钧陈荣裕龙小敏
关键词:南海北部内潮内波
2000—2008年期间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与空间变异被引量:7
2011年
通过对2000—2008年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着重研究21世纪以来整个南海海域SST年际变化的时空变异,并探讨了其与南海海面风场和海面高度的关系,以及期间南海发生的两次负异常事件的特点和成因。SST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全海盆同相变化,年际振荡主要发生在深海海盆区,最大的振荡中心出现在吕宋海峡西部和中南半岛东南海区;第二模态呈东西反向的分布特征,异常中心位于吕宋海峡以西区域。结果还表明,南海SST年际变化与经向海面风有密切关系:SST第一模态滞后经向海面风第一模态3个月,最大相关系数为0.74;而SST第二模态和经向海面风第二模态同步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71;SST的第二模态和南海海面高度异常年际变化以及热带太平洋Nio3.4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也有较好的相关,具有大尺度的特征。
丘福文方文东郭朴
关键词:海面温度年际变异EOF分析
南海南部与外海间的体积和热、盐输运及其对印尼贯穿流的贡献被引量:24
2002年
根据中国近海高分辨率 ( 1 / 6°)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 ,计算了南沙邻近海域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及其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贡献。研究海域为 0°— 1 4°N的整个南海南部海域。计算得出 ,穿过研究海域流向印度尼西亚海域 ,最终流向印度洋的年平均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分别为 5 .2Sv( 1Sv =1× 1 0 6m3·s- 1 )、0 .5 7PW和 1 84Gg·s- 1 ,大约占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相应输运量的 1 / 4。这一结果表明南海是全球大传送带这一全球海洋最主要热盐环流系统的重要通道之一。从南海流向印度尼西亚海域的通道以卡里马塔海峡为最主要 ,以下依次为巴拉巴克海峡、民都洛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大的南向通量主要发生在冬、秋季 ,春末夏初总的通量向北。计算还得出输入本海区的热输运量比输出少 0 .0 64PW ,由这一结果推得 ,通过海 -气界面由大气进入海洋的年平均净热通量约为 30W·m- 2 。
方国洪魏泽勋黄企洲方文东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南海北部孤立内波的现场观测被引量:30
2005年
利用1998年5~6月期间CTD、温度链和ADCP现场定点连续观测的海温、海流时间序列等资料, 分析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孤立内波的特征. 结果表明: 在观测期间, 该观测点孤立内波的振幅可达100 m, 在深水区的传播方向为准西向, 波致流的最大流速达2 m/s, 周期介于10~20 min间, 船上雷达测到其西向传播速度可达2 m/s; 最强海洋孤立内波是在1998年5月14~16日出现, 与全日潮大潮发生的时间同步.
方文东施平龙小敏毛庆文
关键词:南海北部内波ADCPCTD深水区海温
对研究所创新文化的一些认识被引量:5
2004年
研究所创新文化是一种与科研创新工作相适应的科研文化,其核心是研究所成员在科研创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态度和行为的共同科研理念、价值观。本文描述了创新文化的内涵,指出创新管理中的关键是对文化进行协调,提出营造研究所创新文化环境的一些认识。
方文东
关键词:创新文化创新管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