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观察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40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使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2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时使用碘油栓塞化疗的患者,每例行栓塞术4次以上,于首次术后1、3、6、12和24 m随访生存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增强CT等变化,比较治疗后病灶缩小程度,观察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在首次术后3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缓解率为(57.44%),明显高于TACE组[(45.23%),P<0.05],6个月时微球联合组AFP为(296.7±96.3)ng/ml,明显低于TACE组[(346.9±118.3)ng/ml,P<0.05],12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直径为(3.36±1.37)cm,明显低于TACE组[(4.98±1.87)cm,P<0.05],24个月时微球联合组生存率为(15.0%),明显高于TACE组[(2.3%),P<0.05]。结论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患者病灶缩小程度、AFP下降水平、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碘油栓塞化疗组,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栓塞化疗,且安全可行。
- 颜綦先肖潇崔红莉邵小娟张艳梅刘念杨洋陈东风王军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生物微球疗效
- 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背景:随着对消化道出血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胰腺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了更多的认识。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虽较少见,但常因出血量大而危及生命。目的:分析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为该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6年9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确诊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青年组占比明显高于中年和老年组(45.5%对31.8%和22.7%)。出血病因依次为急性胰腺炎应激性溃疡(36.4%)、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18.2%)、重度急性胰腺炎(13.6%)、胰腺疾病术后(9.1%)、胰源性门静脉高压(9.1%)等。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腹部增强CT和血管造影检查。10例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止血,6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内镜治疗,1例行经血管介入治疗。18例(81.8%)患者一次性成功止血,4例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为初治采用药物止血者。2例老年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再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胰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青、中年,男性多见。胰腺炎及其并发症为最常见的病因,半数以上患者单纯药物止血无效,需联合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 李宁张艳梅颜綦先崔红利陈东风
- 关键词:胰腺疾病胰腺炎胃肠出血
- CIK细胞疗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CIK+TACE)32例和对照组(TACE)35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生活质量(QOL)改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结果在CIK首次回输后7 d,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70.32±2.36)%、(32.18±2.27)%和(1.15±0.05),显著高于CIK细胞治疗前水平[(63.56±2.42)%、(30.34±2.05)%和(0.90±0.05),P<0.05)];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为(29.35±2.95)%,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33.28±3.14)%,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Karuafsky评分分别为(74.6.±12.5)和[(83.4±14.7),P<0.05];联合治疗组部分缓解率为53.1%,与对照组42.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16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个月(P<0.05);CIK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TACE术较单纯TACE术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进展。
- 张艳梅崔红利颜綦先宋娇何静孙志亚徐祥陈东风陈舜贤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观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安置肠梗阻导管,观察肠梗阻缓解的各项临床指标,即腹胀、腹痛、腹围变化、腹部立卧位平片气液平消失的时间和非手术率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肠梗阻完全缓解者21例,时间24 ~ 240 h,其中外科手术后所致黏连性肠梗阻16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粪石性肠梗阻1例,小肠柿石2例.非手术率75.0%.肠梗阻未能缓解转外科行手术治疗7例,包括结肠肿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内疝1例,肠道淋巴瘤1例,小肠巨大粪石1例.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非手术率,为外科手术病变部位定位.
- 颜綦先樊丽琳沈小春兰春慧王斌张艳梅魏艳玲陈东风王军
- 关键词:肠梗阻
- NASH患者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计数的变化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网膜脂肪及皮下脂肪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NASH伴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22例和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28例。在腹腔镜手术中取肝组织、网膜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常规检测BMI、腹围、血糖、血酯、HOMA指数、胰岛素、游离脂肪酸;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以抗CD68抗体标记巨噬细胞,抗CD11C标记M1亚群巨噬细胞,抗CD206抗体标记M2亚群巨噬细胞。结果 NASH患者血清AST(31.43±14.76)U/L对(23.68±9.64)U/L、TG(2.42±0.82)mmol/L对(1.65±0.47)mmol/L、胰岛素(83.18±44.34)mlu/L对(51.15±32.12)mlu/L和HOMA指数(21.00±14.75)对(12.43±10.66)显著高于胆囊结石患者(P<0.05);NASH患者网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数量为(34.41±15.35),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数量为(27.91±11.13),而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29.93±11.49)和(15.57±5.67),(P<0.01);在22例NASH患者中,其NAS评分7分2例,6分6例,5分9例,4分5例。NASH患者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M1亚群巨噬细胞和M2亚群巨噬细胞数量与NAS评分呈正相关(P<0.01),但在网膜脂肪组织中三种细胞与NAS评分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网膜脂肪及皮下脂肪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变化参与了NASH的发病过程。
- 邵小娟张艳梅魏艳玲樊丽琳刘卉杨均邢寒阳崔红莉颜綦先唐雯孙文静陈东风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消化专科重症监护室541例住院患者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该院消化专科重症监护病房(GICU)住院病例的特点与转归。方法对该院GICU成立1年来收治的541例患者(占全科收治总人数的12.30%)的主要来源、平均住院时间、疾病构成、特色技术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CU患者主要来源于该院消化内科门诊与急诊科;疾病构成比占前6位的是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其他原因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内镜下治疗或介入术后转入、肝衰竭;GICU转归方面,好转后转入该科普通病房的患者占86.14%,痊愈出院的患者占13.13%,总病死率为0.74%。结论 GICU病种复杂,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病情危重多变,应提高消化专科医生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建立一支专业GICU团队。
- 张寅张艳梅杨敏陈琳琳何燕陈东风肖潇
- 关键词:疾病构成病例分析
- 近5年我国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总结分析我国近5年来文献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DILI相关原始病例报道,并从中纳入202篇相关文献,共计26 015例DILI患者。总结DILI的性别、年龄及地域分布、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 26 015例DILI患者中,男12 885例(49.53%),女13 130例(50.47%),平均46.86岁。排列前5位的致病药物分别为中药(34.68%)、抗结核药(15.81%)、抗微生物药(12.04%)、抗肿瘤药(9.09%)、解热镇痛药(6.17%)。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50.37%)、黄疸(52.68%)、纳差(43.59%)。158篇文献记录了19 994例患者DILl的分型,其中肝细胞型占58.84%、胆汁淤积型占21.79%、混合型占19.37%。肝活组织检查在诊断DILI中有一定价值。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抗炎、保肝等综合治疗是DILI的主要治疗方式。179篇文献记录了22 030例患者的预后信息,其中治愈11 159例(50.65%)、好转8742例(39.68%)、无效1176例(5.34%)、死亡353例(1.60%)。结论国内文献报道DILI男女比例相当,中药引起的DILI最为常见,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居多,治愈及好转率90.34%,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 张艳梅孙文静文良志刘凯军王斌刘卉陈东风傅鑫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MEDLARS
- 食管异物并发主动脉食管瘘1例被引量:4
- 2013年
- 食竹异物并发主动脉食管瘘(aorloesophagealfislula,AEF)是食管异物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较少见,
- 张艳梅胡辂陈东风
- 关键词:食管异物主动脉食管瘘
-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的组织学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内镜下表现,研究患者各相关临床症状与HGMUE泌酸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分析4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HGMUE的患者的临床表现、NBI内镜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特点,采用透射电镜、HE、免疫组化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平坦型38例(95%),隆起型2例(5%),病变形态有椭圆形18例(45%)、圆形9例(22.5%)、不规则岛状7例(17.5%)、条索状6例(15%);NBI内镜下,可清楚区分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小凹形态以管状(92.5%)为主,未发现表面微血管扩张变异;CLE扫描腺管开口呈胃底型27例,非胃底型13例,结合HE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5%,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素钠渗出;透射电镜显示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胃黏膜无明显差异,HE染色胃底型腺体28例(70%),非胃底型腺体12例(3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底型腺体中质子泵、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表达均为阳性;相关临床症状中除胸骨后疼痛与壁细胞有关外(P<0.05),其余症状壁细胞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GMUE患者病理分型以胃底型为主,此种异位胃黏膜可能有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能力,与患者胸骨后疼痛的症状相关;NBI内镜及CLE对于HGMUE的诊断比普通内镜可能具有更好的分辨效果及价值。
- 陶林樊丽琳刘海燕沈小春闫庆军兰春慧王军李宁傅鑫赵敦勇刘卉刑寒阳张艳梅李丽杨均肖潇樊玲潘大维颜綦先敖兴李平牟江洪肖华亮陈东风
- 关键词:NBI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组织学
- 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75例回顾性分析
- 2017年
- 背景: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并不常见,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目的:探讨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6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75例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病因、好发部位、发病季节、治疗方式、预后等。结果:175例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男女发病之比为3.5∶1,73.1%的患者为中老年患者。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病因为贲门撕裂综合征(46.9%)、食管癌(23.4%)、食管溃疡(12.6%)和食管异物(12.0%),食管下段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70.9%)。51例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142例(81.1%)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或治愈,27例(15.4%)患者死亡。结论: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出血病因以贲门撕裂综合征多见,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食管下段。药物联合内镜下治疗是大部分食管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方式。
- 张艳梅刘卉沈小春兰春慧陈东风崔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