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守阳

作品数:140 被引量:354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52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5篇化学工程
  • 15篇航空宇航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9篇复合材料
  • 99篇复合材
  • 45篇C/C
  • 39篇C/C复合材...
  • 37篇碳复合材料
  • 35篇
  • 24篇炭复合材料
  • 20篇化学气相
  • 13篇热解碳
  • 13篇化学气相渗
  • 13篇化学气相渗透
  • 12篇力学性能
  • 12篇力学性
  • 11篇改性
  • 9篇预制体
  • 9篇碳化铪
  • 9篇热解炭
  • 8篇致密化
  • 8篇晶须
  • 7篇涂层

机构

  • 139篇西北工业大学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洛阳工学院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深圳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运城学院
  • 1篇西安航天复合...
  • 1篇中国航天科技...
  • 1篇广东松山职业...

作者

  • 140篇张守阳
  • 113篇李贺军
  • 50篇李克智
  • 27篇李伟
  • 17篇张雨雷
  • 12篇齐乐华
  • 10篇卢锦花
  • 10篇张磊磊
  • 10篇孙乐民
  • 9篇郭领军
  • 9篇史小红
  • 8篇付前刚
  • 7篇宋强
  • 7篇颜夏峰
  • 7篇刘长青
  • 7篇陈强
  • 6篇任俊杰
  • 6篇宋永善
  • 6篇田松
  • 5篇侯向辉

传媒

  • 10篇固体火箭技术
  • 8篇机械科学与技...
  • 7篇新型炭材料
  • 7篇无机材料学报
  • 5篇炭素技术
  • 4篇材料导报
  • 4篇Transa...
  • 3篇复合材料学报
  • 3篇宇航材料工艺
  • 3篇中国材料进展
  • 2篇稀有金属材料...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纤维复合材料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热加工工艺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14篇2013
  • 8篇2012
  • 12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CVI工艺制备C/C梯度材料工艺效率研究
针对用于制备C/C密度梯度材料的强制流动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FCVI)工艺,建立了预制体的孔隙结构模型,将孔隙分为闭孔孔隙与开孔孔隙,指出致密化过程就是开孔孔隙的填充过程.
张守阳李贺军韩红梅
关键词:化学动力学功能梯度材料致密化
文献传递
浸渍用锆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014年
采用苯酚、甲醛、八水氧氯化锆、乙酰丙酮等为原料,乙醇为溶剂,在氢氧化钠催化下制备了可溶于乙醇的锆改性酚醛树脂,用于浸渍裂解工艺制备碳化锆改性碳/碳复合材料;采用FT-IR,XPS,TG对所合成树脂的结构、成分、热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XRD对热处理后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树脂中的锆通过Zr-O或Zr-O-C键与苯环相连,锆的质量分数可达15.92%,树脂的最大热解温度约为580℃。随着锆含量的增加,改性树脂的热解温度降低,热解速率加快,850℃时残碳率为60%;不同锆含量改性树脂1500℃热处理后均转化为ZrO2和ZrC,且随着树脂中锆含量的升高,产物中ZrO2的相对含量有升高的趋势。
刘长青李克智张守阳张雨雷
关键词:酚醛树脂改性热解
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高界面结合强度生物活性涂层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高界面结合强度生物活性涂层的方法,通过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涂刷Si<Sub>3</Sub>N<Sub>4</Sub>微米带,然后在Si<Sub>3</Sub>N<Sub>4</Su...
张磊磊李贺军李克智张守阳刘守杰
一种锆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锆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特征在于:各原料的质量份数是:苯酚20-50份、甲醛9-20份、氢氧化钠2-10份、乙醇20-40份、乙酰丙酮10-20份、氧氯化锆5-20份、双氧水0.5-2份,经过加料、...
李克智刘长青张守阳张雨雷李贺军
文献传递
SiC/MoSi_2-Si-Cr-B/玻璃涂层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两步包埋法及料浆涂刷-烧结法在二维碳布叠层碳/碳复合材料表面依次制备了SiC/MoSi2-Si-Cr-B包埋涂层及磷酸盐玻璃外涂层,研究了其在950℃静态空气环境中自由状态的抗热震、防氧化性能及不同弯曲变形状态下的防氧化性能,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试样的组成成分及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50℃自由状态下该涂层体系的氧化失重率为负值,抗热震、防氧化效果良好;磷酸盐玻璃层在950℃软化熔融呈粘流态,可填补涂层内的裂纹和孔洞,阻止氧的入侵,有效提高了涂层整体的抗热震及抗氧化性能;但弯曲变形状态下,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随形变量的增加而提高,形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保护效果,加速材料的氧化失效。
杨茜李贺军冯涛张守阳齐乐华
关键词: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
石墨化处理对不同高织构含量C/C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出炭毡增强炭/炭(C/C)复合材料和3K炭布叠层增强C/C复合材料,并对材料进行2500℃高温石墨化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及拉曼光谱仪对所制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炭毡C/C复合材料基体是单一的高织构(HT)热解炭,3K炭布叠层C/C复合材料的基体是带状组织,从纤维表面向外依次为各向同性热解炭、HT和中织构(MT)热解炭,其中HT含量低于50%;沉积态和热处理后,两种C/C复合材料都具有相似的石墨化度,且热处理后的石墨化度超过80%,但Lc值差异明显,炭纤维、MT和HT热解炭的La值均升高,其中HT热解炭升幅明显大于炭纤维和MT热解炭。HT热解炭的含量是导致这两种C/C复合材料具有相似石墨化度而Lc值却显著差异的原因。
李伟李贺军魏建锋张守阳傅杨茜王沛
关键词:C/C复合材料石墨化度拉曼光谱
ICVI工艺致密化C/C复合材料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研究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过程中预制体的致密化过程及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利用COMSOL软件建立预制体致密化过程中传质、传热和孔隙率变化的多场耦合模型。以甲烷为前驱体,将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耦合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传质最初始阶段,前驱体温度迅速升高至设定的沉积温度,且整个反应器内部温度分布均匀。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设定温度为定值,耦合质量、动量守恒方程和孔隙率变化方程,通过计算得到在开始致密化阶段预制体最大密度分布在预制体中部,随着致密化进行,该区域向外侧移动。致密化150 h后,不同时间预制体整体平均密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致密化模型的可靠性。
王建武李克智张守阳李伟
关键词:数值模拟
沉积表面粗糙度对热解碳组织结构的影响
详细分析了等温CVD法在不同粗糙度的表面沉积的热解碳的组织,主要对组织类型及微观形貌特征下详细描述,并且分析了组织形成的机理,首次指出热解碳的反复成核和生长机理。用偏光显微照片中的热解碳组织与断口SEM形貌作对比,证明了...
张守阳李贺年唐松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各向同性
正丙醇ICVI制备C/C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被引量:3
2011年
以正丙醇为前驱体,N2为载气和稀释气体,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工艺,沉积温度为1050、1100、1150℃,压力为6kPa,对初始密度为0.43g/cm3的2D针刺炭毡进行致密化,沉积96h制备出表观密度分别为1.64、1.68和1.69/cm3的C/C复合材料.考察了密度随沉积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三点弯曲测试了材料的弯曲强度,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以正丙醇为前驱体,采用ICVI工艺在1050和1150℃下制备的试样组织为高织构和中织构的混合组织,1100℃制备的试样基体组织为均一的高织构,其弯曲强度可达199.24MPa.在本实验条件下,并未发现正丙醇中的氧元素在高温下对炭纤维的腐蚀作用,正丙醇可以作为前驱体制备高性能C/C复合材料.
刘志成张守阳李贺军李伟
关键词:C/C复合材料正丙醇ICVI
应力比对2.5D C/C复合材料弯-弯疲劳行为的影响
在不同应力比条件下对2.5D C/C复合材料试样进行了弯-弯疲劳循环加载试验,用三点弯曲法测定了2.5D C/C复合材料试样在疲劳试验前后的弯曲强度,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断口形貌,并分析了2.5D C/C复合材料的疲劳强...
郭领军潘小娟李贺军李克智张守阳
关键词:应力比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