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方
- 作品数:79 被引量:288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5-氮-2-脱氧胞苷调控胆管癌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DNA甲基化诱导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DAC)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DAC对QBC93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甲基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DAC作用前后p53-Bax凋亡通路DNA甲基化变化;观察经DAC作用后5-氟尿嘧啶(5-Fu)对胆管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影响。结果 DAC对QBC939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经DAC处理后,电镜下细胞退变,有较多凋亡小体形成;DAC处理后胆管癌细胞凋亡率约43.04%,而未经DAC处理胆管癌细胞凋亡率仅为4.31%;未经DAC作用前p53-Bax凋亡通路中p14、DAPK抑癌基因甲基化,经DAC作用后p14、DAPK抑癌基因脱甲基化;DAC处理后增强了5-Fu对胆管癌细胞的凋亡率,裸鼠体内成瘤率下降,肿瘤体积减小。结论 DAC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AC对胆管癌QBC939细胞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DNA甲基化的影响使细胞凋亡功能得以恢复,增强5-Fu对胆管癌化疗的敏感性并抑制肿瘤生长。
- 刘小方于绍平张翠生王在秋苏海龙周先亭
- 关键词:胆管肿瘤脱氧胞苷
- MicroRNA-133表达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MicroRNA-133(miR-133)表达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迁移、侵袭的影响,探寻其中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人胆管癌细胞QBC939 miR-133各亚型的表达,选择适合的亚型进行实验。将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分为3组:干扰组(转染miR-133a-5p抑制物),阴性对照组(转染miR-133a-5p模拟物)及空白对照组,qRT-PCR检测3组miR-133a-5p mRNA相对表达量;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人胆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人胆管癌细胞中LASP-1蛋白家族成员(LIM、SH3-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iR-133的3种亚型中,miR-133a-5p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干扰组人胆管癌细胞的miR-133a-5p mRNA相对表达量(0.70±0.08)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细胞迁移数(72.0±11.0)和侵袭数(20.0±3.0)明显减少(P<0.05)。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干扰组人胆管癌细胞的LIM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SH3-1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结论miR-133a-5p能调控LIM蛋白、SH3-1蛋白的表达。miR-133a-5p低表达能抑制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迁移和侵袭,这可能是通过miR-133a-5p对LASP-1蛋白表达的调控实现的。miR-133a-5p有望成为胆管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 荣翔刘小方
- 关键词:胆管癌迁移
- 肝外胆管癌206例诊断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程序,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对1995年6月至2004年10月206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外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肝外胆管癌初诊时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其他常见症状依次有上腹部隐痛(49.5%)、乏力(30.6%)、消瘦(27.2%)、厌食(13.1%)。(2)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糖类抗原(CA19-9)阳性率分别为100%(206/206)、93.7%(193/206)和68.4%(140/206)。(3)影像学检查中联合B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对肝外胆管癌的确诊率为100%,2例早期胆管癌均是通过ERCP确诊的。结论建立规范的肝外胆管癌诊断程序,是改善肝外胆管癌愈后的关键。
- 刘小方周先亭许政宋占文田雨霖邹声泉
- 关键词:肝外胆管癌黄疸
- 反义寡核苷酸对丙型肝炎病毒转染胆管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9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反义寡核苷酸 (ODNs)对丙型肝炎病毒 (HCV)转染胆管癌细胞中HCV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HCVmRNA表达的变化 ,观察不同浓度 (0~ 6 .0 μmol/L)的HCV核心区ODNs对体外丙肝病毒感染胆管癌细胞 (QBC939)的抑制作用 ;同时以裸鼠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观察ODNs对HCV的体内抑制作用。结果 ODNs可有效地进入靶细胞在体外与HCV核心基因杂交结合 ,使HCV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 ,终浓度为 6μmol/L的ODNs作用下无HCVmRNA表达。动物实验观察ODNs组在裸鼠中的瘤体平均直径小于对照组、PBK HCVC转染组 (P <0 .0 1 ) ,成瘤率 2 5 % (5/ 2 0 )低于PBK HCVC转染组 65 % (1 3/2 0 ) (P <0 .0 5) ,成瘤时间 1 5 .3d较对照组 1 2 .0d、PBK HCVC转染组 1 0 .1d延迟 (P <0 .0 1 )。
- 刘小方张林王剑明邹声泉裘法祖
- 关键词:胆管癌丙型肝炎病毒反义寡核苷酸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胆石症的关系被引量:1
- 2000年
- 刘小方郭仁宣田雨霖郭克建佟玉兰于孔伟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胆结石聚合酶链反应
- HCV核心基因转染的胆管癌细胞中p5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丙肝病毒感染在胆管癌中的致癌机理。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CV C基因重组质粒 (PBK HCVc) ,经酶切鉴定后 ,将其转染到胆管癌细胞 (QBC939)中 ,经G418选择培养 ,免疫细胞学、Westernblotting鉴定其表达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免疫细胞学检测p5 3的表达。结果 构建的PBK HCVc质粒在QBC939细胞中有稳定表达 ,透射电镜见胞质空泡内球型病毒颗粒 ,病毒颗粒直径 5 0~ 80nm ,有外膜结构。HCV核心基因转染后QBC939细胞的p5 3表达比转染前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丙肝病毒感染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致癌机理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株模型 ,HCV核心基因可诱发p5 3突变 ,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的胆管细胞癌变有关。
- 刘小方邹声泉裘法祖
- 关键词:胆管肿瘤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P53
- 5-氮-2-脱氧胞苷调控p53-bax凋亡通路DNA甲基化对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DAC或5-aza-dc)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AC在不同浓度(0.1、0.5、1.0、5.0、25.0、100.0μmol/L)及不同时间(24、48、72 h)下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存活率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DAC作用前后p53-bax凋亡通路DNA甲基化变化.结果 DAC对QBC939细胞生长的抑制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半数抑制率(IC50)为72h 5μmol/L 经DAC作用后电镜下胆管癌细胞凋亡增加 胆管癌细胞凋亡发生率由DAC处理前的4.31%上升至处理后的43.04% DAC作用前p53-bax凋亡通路中p14、DAPK抑癌基因甲基化,DAC作用后p14、DAPK抑癌基因脱甲基化.结论 DAC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一抑制作用是由于DAC脱甲基化造成的,DAC对胆管癌QBC939细胞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DNA甲基化的影响使细胞凋亡功能得以恢复.
- 刘小方姜宏张翠生于绍平王在秋苏海龙
- 关键词:胆管癌5-氮-2-脱氧胞苷脱噬作用
- 多西紫杉醇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对人肝癌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用于实验。通过WST-1细胞增殖实验观察DTX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和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DTX对Caspase-3和Caspase-9酶原的激活作用。结果DTX对HepG2和Huh7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发现DTX可诱导HepG2和Huh7细胞凋亡;在DTX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凋亡效应分子Caspase-3和Caspase-9酶原被剪切激活;Caspase-3抑制剂Z-VAD-FMK抑制DTX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结论DTX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凋亡是其抑瘤的机制之一。DTX导致肝癌细胞凋亡程序依赖于激活Caspase-3酶原途径。
- 张浩刘小方李昱骥周建平孔凡民董明
- 关键词:肝细胞多西紫杉醇细胞凋亡
-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管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4
- 2003年
- 目的 了解我国胆管癌伴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的现况 ,总结经验 ,从而提高胆管癌的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8所医院的 6 80例胆管癌临床调查资料 (1995年 6月至 2 0 0 1年 8月 ) ,采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胆管癌的高发病年龄组为 6 0~ 6 5岁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比为 1 39∶1。 (2 )上段胆管癌多见占 4 1 6 % ,其次为下段胆管癌占 2 8 7%。 (3)胆管癌多为晚期 ,手术切除率低 ,根治性手术仅为 2 1 6 % (14 7/ 6 80 )。 (4)乙肝、丙肝病毒血清肝炎标志物阳性患者易发上段胆管癌 ,病程短 ,病理趋于低分化且趋向与肝转移与其它脏器浸润。 结论 胆管癌是一种老年男性患者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 ,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好发上段胆管癌 ,其恶性程度高 ,预后较差。
- 邹声泉刘小方郭仁宣李朝龙周孝思祝学光黄志强
- 关键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胆管癌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及临床病理学的相关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本地区原发性肝癌(PH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探究SNP位点数目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234例肝癌患者和234例阴性对照的27个PHC相关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并分析SNP位点与PHC遗传易感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和SNP位点数目的相关性。结果:1) miR-34b/c基因rs4938723位点CC基因型(调整OR = 1.736,95%CI:1.036~2.910,P = 0.036)、EGF基因rs4444903位点GG基因型(调整OR = 1.841,95%CI:1.103~3.071,P = 0.019)具有更高的PHC患病风险;KIF1B基因rs17401966位点GG基因型具有更低的PHC患病风险(调整OR = 0.540,95%CI:0.314~0.930,P = 0.02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P = 0.039)和饮酒(P = 0.025)的人群中EGF基因rs4444903位点基因型GG相比AA + AG基因型PHC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P = 0.013)、年龄 < 60岁(P = 0.026)及不饮酒(P = 0.039)人群中KIF1B基因rs17401966位点GG基因型相比AA + AG基因型PHC发病风险降低。2) SNP位点数目与门静脉癌栓发生率增加有关(调整OR = 1.122,95%CI:1.005~1.251,P = 0.040)。结论:miR-34b/c基因rs4938723、EGF基因rs4444903、KIF1B基因rs1740196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本地区PHC风险相关,SNP位点数目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具有相关性。
- 唐豪言潘正龙荣翔王小磊刘小方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易感性临床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