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冬平

作品数:65 被引量:36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际鹤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生物学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朱鹮
  • 18篇种群
  • 17篇水鸟
  • 15篇繁殖
  • 12篇卫星跟踪
  • 10篇迁徙
  • 9篇多样性
  • 6篇野化
  • 6篇活动区
  • 5篇越冬水鸟
  • 5篇鸟类
  • 5篇繁殖期
  • 4篇饲养
  • 4篇栖息
  • 4篇迁徙路线
  • 4篇禽流感
  • 4篇群落
  • 4篇种群数量
  • 4篇流感
  • 3篇野生种群

机构

  • 59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海南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山东黄河三角...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香港观鸟会
  • 3篇海南省林业局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巴彦淖尔市林...

作者

  • 64篇刘冬平
  • 30篇张国钢
  • 21篇楚国忠
  • 18篇侯韵秋
  • 17篇陆军
  • 17篇江红星
  • 15篇戴铭
  • 11篇钱法文
  • 5篇梁伟
  • 5篇陈丽霞
  • 4篇张正旺
  • 4篇单凯
  • 4篇丁长青
  • 3篇张淑萍
  • 3篇徐基良
  • 2篇孙全辉
  • 2篇肖文发
  • 2篇戴强
  • 2篇李淑红
  • 1篇李晓民

传媒

  • 18篇动物学杂志
  • 9篇林业科学
  • 9篇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中国林业
  • 2篇Curren...
  • 2篇四川动物
  • 2篇Chines...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Zoolog...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图象图形...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湖非越冬水鸟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于2006年4—9月,在不同的迁徙阶段首次在青海湖15个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对水鸟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72种,隶属于7目14科。此外发现16种新记录。青海湖水鸟春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下旬。不同生境水鸟的多样性也不同,砂石海滩如鸬鹚岛和二郎剑的水鸟多样性在各季节都较低,可能是由于砂石生境中食物较少的缘故。
张国钢刘冬平江红星单凯侯韵秋戴铭楚国忠
关键词:水鸟多样性
北戴河朱鹮野化训练种群的繁殖和婚外配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王子健高明吕洪伟易华清赵雪段文斌刘冬平
关键词:朱鹮繁殖期
饲养朱鹮放飞前的野化研究
对再引入释放前的饲养个体进行适应性野化训练,是提高再引入成效的重要步骤。2004-2005年,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首次对饲养朱鹮放飞前的野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释放地建造了一个封闭的大网笼作为野化场所,其中包含野生朱鹮生...
刘冬平丁海华张国钢路宝忠楚国忠王超刘义任文明
关键词:栖息环境
文献传递
北戴河朱鹮野化种群非繁殖期日间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被引量:8
2021年
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北戴河朱鹮野化种群非繁殖期的日间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息(41.8%)、觅食(39.7%)和理羽(13.3%)是北戴河朱鹮非繁殖期的主要行为。在行为节律上,有3个觅食高峰、2个休息高峰和2个理羽高峰。成鸟和幼鸟行为分配相似,但成鸟的警戒和社群等其他行为比例显著较高。与野生种群相比,北戴河野化种群的觅食时间显著较少,主要原因是野生个体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搜寻食物,且飞行等活动的能耗较高。朱鹮在冬季的休息和理羽行为比例高于夏秋季,觅食行为则相反,这样可以在低温和大风天气降低能耗,是对北戴河气候环境的有效适应。为了提高朱鹮对多种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今后北戴河朱鹮的再引入奠定基础,我们建议在冬季要确保朱鹮有充足的适宜觅食地,同时在野化网笼中进行必要的环境丰容,如在网笼内增加常绿树种和阔叶树种,部分侧网上安装防风板,或在网笼中设置防风避寒的伞棚等设施,以供朱鹮进行选择。
王子健高明吕洪伟周亮易华清刘莉刘莉
关键词:朱鹮行为节律
卫星跟踪青海湖繁殖地渔鸥的迁徙路线被引量:10
2008年
2006年7月下旬至2007年7月底,共有4只佩带卫星信号发射器(PTT)的渔鸥完成秋季和春季迁徙并返回青海湖。ARGOS公司提供的信息表明,渔鸥最早离开青海湖繁殖地的时间是8月2日,最晚在8月14日。离开青海湖后没有直接飞往越冬地,而是在青海湖周围游荡或逗留。游荡或逗留地点距离青海湖最近约200km,最远约1300km,逗留时间长达80余天。4只渔鸥的越冬地点都在孟加拉湾,与青海湖间的直线距离约2100km。最早到达越冬地的日期是11月3日,最迟12月3日,历时81~116d。渔鸥在孟加拉湾的居留时间长达4个月(118~149d)。最早离开的日期是3月1日,最迟3月30日。最早返回青海湖的日期是3月23日,最迟4月17日。除1只以外,其他3只渔鸥的春、秋2季迁徙路线很不相同。春季迁徙历时最短只用6d,另外3只分别历时15、18和32d。历时32d的渔鸥先到宁夏逗留20d,然后再返回青海湖。结合分析春、秋2季的迁徙路线,分别确定了不同迁徙季节的主要停歇地点。
楚国忠侯韵秋张国钢刘冬平戴铭江红星张德海
关键词:卫星跟踪迁徙孟加拉湾
黑脸琵鹭在海南岛的越冬地及其保护被引量:9
2006年
于2003、2004和2005年连续3年对黑脸琵鹭在海南岛已知和潜在的越冬地进行调查。分别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临高县后水湾和东方市北黎湾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后两者是在海南岛首次记录到。2005年海南岛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已达77只,约占全球越冬种群数量的5%以上,这是继香港和台湾等地之后黑脸琵鹭在中国的又一重要越冬地。调查结果表明: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湿地滩涂的围垦、海产品挖采和非法猎捕。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分别在2个新发现地建立保护机构,并对越冬地周围的村民进行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以加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
张国钢梁伟刘冬平楚国忠Mike Kilburn
关键词:黑脸琵鹭东寨港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繁殖鹤类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为探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繁殖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和白枕鹤(G.vipio)的影响,2007和2008年夏季我们对该区域展开了全面地面调查;同时,通过解译1986、1995、2000和2005年4个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获取了沼泽湿地变化信息。对比1984和2008年两次全面调查结果,发现:1)丹顶鹤的数量基本稳定,维持在300只左右;而白枕鹤的数量呈现显著增加;2)两个年份中,丹顶鹤巢窝估计大抵相当,但两种鹤近90%的巢址均分布在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3)两种鹤类逐渐集中于3个分布区:抚远三角洲、挠力河和七星河中游,以及兴凯湖湿地;而不是以前的6个分布区。1986–2005年的2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45%。在不同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下,湿地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将湿地逐渐转变为水田和旱地。嘟噜河和阿布沁河的鹤类消失,主要原因就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沼泽湿地的破碎化和斑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适宜鹤类繁殖的栖息地势必越来越少。1984–1995年间,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到2008年,数量基本得以恢复。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2000年以后,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完善。其次,保护区的土地权属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江、洪河、挠力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拥有整个三江平原80%的鹤类种群。遗憾的是,在一些省级和市级保护区境内,本次调查期间,未发现有鹤类营巢繁殖。这可能与比较高的人为活动干扰有关。最后,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江红星钱法文刘春悦李晓民侯韵秋张国钢戴铭刘冬平
关键词:丹顶鹤白枕鹤繁殖种群大小三江平原
话说中华秋沙鸭
2019年
中华秋沙鸭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濒危水鸟,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种群数量仅有4600余只,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和我国东北地区繁殖。在我国,目前仅在吉林长白山和黑龙江小兴安岭地区发现有少量繁殖,繁殖数量约为200对。
刘冬平
关键词:种群数量繁殖数量水鸟保护野生动物
青藏高原胡兀鹫与巢域中峭壁生境营巢鸟类的种间互动关系初探被引量:5
2016年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47.30 km,n=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8.58 km,n=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360 m(n=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
苏化龙钱法文张国钢江红星刘冬平朵海瑞张勇果洛.周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海湖鸻鹬类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被引量:1
2015年
于2006年至2009年间对环青海湖鹆鹬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资源调查,以期对青海湖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青海湖的地形、植被和水系分布以及水鸟聚集特点,环青海湖选择了15个调查地点,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了14次调查,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共记录到鹆鹬类4科28种。数量上红脚鹬(Tringa totanus)、环颈鹆(Charadrius alexandrinus)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是当地的主要物种,分别占鹆鹬类调查总数的33.3%、22.0%和16.2%。分布上环颈鹆最为广泛,在各调查地点均有发现,其次为红脚鹬、黑尾塍鹬和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分布地点达10处以上。黑马河和布哈河口多样性较高,这与其适宜的河漫滩和沼泽等栖息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有关。季节上8~10月多样性较高,其次是4~5月。青海湖鹆鹬类的数量高峰依次为10月、8月和5月,物种数高峰为8月和4月,并且秋季物种数高于春季。主要物种红脚鹬和环颈鹆的迁徙动态较为一致,均是8月份达到全年数量最高值,次高峰为5月和10月;黑尾塍鹬的数量在10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峰。青海湖鹆鹬类迁徙时间与渤海湾较为一致,这可能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迁徙模式有关。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鹆鹬类主要物种与青海湖比较接近,但数量远远多于青海湖。近年来,游客和游船等人为活动的增加导致青海湖产生局部污染,因此应重视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减少对鹆鹬类等水鸟栖息地的人为干扰。
李淑红张国钢刘冬平侯韵秋江红星陆军
关键词:多样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