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晓文

作品数:17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4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修辞
  • 5篇罗兰·巴尔特
  • 5篇巴尔特
  • 4篇修辞学
  • 4篇广义修辞学
  • 3篇视域
  • 2篇修辞建构
  • 2篇修辞认知
  • 2篇作家
  • 2篇作者之死
  • 2篇文本
  • 2篇文化传播
  • 2篇文学
  • 2篇论自由
  • 2篇跨文化
  • 2篇跨文化传播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播
  • 1篇戴维·洛奇
  • 1篇独立性

机构

  • 16篇福州大学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7篇钟晓文
  • 1篇冯寿农

传媒

  • 6篇福州大学学报...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东南学术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宁德师专学报...
  • 1篇福建广播电视...
  • 1篇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戴维·洛奇小说《好工作》中的后现代社会表征呈现被引量:6
2007年
戴维.洛奇的《好工作》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集中呈现后现代社会表征与后现代典型心态和思维模式,是后现代社会表征中的后现代叙事。文本呈现的后现代社会表征主要有: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膨胀泛滥,传统“家庭”的瓦解,追求“不确定性”,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等等。文本借助人物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的困惑与烦恼,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后现代状态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们的危言耸听,而是当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直接现实。
钟晓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社会社会表征思维模式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符号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跨文化符号不仅出现在大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而且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量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跨文化符号生成于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也离不开跨文化符号的广泛运用。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跨文化符号生成其实是修辞建构生成,对其所做的修辞生成研究可以在学理上部分解决符号的生成机制问题,同时跨文化符号本身的修辞现象及功能、跨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意义也都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论解释。为此,以现代哲学阐释学为逻辑起点,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运用符号学基本原理,探讨跨文化符号的生成、修辞建构、修辞功能等,试图通过呈现跨文化符号研究的多重视域,探讨跨文化符号成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修辞、社会语言意识形态批评诸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视角的可能性。
钟晓文
关键词:修辞建构
国际传播语篇建构探究:跨文化认知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
2024年
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国际传播语篇建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本质上是通过言语形式与信息内容的跨文化认知关联建构,唤醒传播对象的语境知识,激发传播对象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建构,开启传播对象的认知框架转换,从而进行语境知识、概念符号、语篇言说的跨文化修辞建构,呈现或建构相异文化的同理共情,助益传播对象的跨文化认知,据此实现语篇的国际传播效能。
钟晓文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儒教”的跨文化认知与传播:语义变异与幻象建构——《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被引量:5
2014年
《教务杂志》"儒教认知"主题文本,通过概念的修辞重构与儒学的修辞建构,承载并传播儒家西方认知。概念重构发生于语义变异与系统变构,儒学建构基于认知幻象的形式与内容建构。据此,认知主体在文本不同层面建构并传播"儒教"修辞幻象:一个基于"中国《旧约》"及其含混思想的落后宗教。
钟晓文
关键词:儒教修辞认知语义变异修辞幻象
拉康思想理论:当代西方思想发展的不可或缺被引量:2
2008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思想理论在构成上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特点,其理论既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理论的继承、批判与改造,也是对结构主义"能指"理论的拓展性改造。通过继承与批判,拉康建构起他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拉康的思想理论对其后的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钟晓文冯寿农
关键词:潜意识
淳朴人性的城市奢华追逐之旅——乔治·桑《魔沼》叙事空间的符号学阐释被引量:1
2016年
在符号学视域下,乔治·桑田园小说代表作《魔沼》的叙事空间具有明显的象征符号特性。小说主人公热尔曼成为一个联结空间符号及其象征意蕴的结构性要素,文本表层的求亲之旅转换成为淳朴人性的城市奢华追逐之旅,在淳朴人性—自然—城市奢华的象征结构中演绎空间符号的意蕴生成。而魔沼不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而是生成转化为自然的象征符号,在保护乡村淳朴人性,抵制城市奢华中施展无限魔力。《魔沼》的朴实爱情故事开启了新的阐释空间,获得了新的阐释意义。
钟晓文
关键词:叙事空间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近代西方跨文化传播——以《教务杂志》(1867—1941)为例被引量:4
2016年
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修辞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与主体性建构。大众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认知关键词的语义建构或重构为基本特征,包括文化概念与社会现象关键词;异域认知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跨文化语境融通建构为基本特征,使个体认知之偶然修辞表述为智性认知之必然;话语主体性的修辞建构主要以异域文化的主体表述建构为特征,使异域文化修辞表述为主体文化的认知表述。广义修辞学理论,在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与修辞哲学三个层面,不仅批判性解读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而且在深层追踪认知主体的意识形态轨迹中,质疑并揭示西方主体性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他者性"建构。
钟晓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修辞认知
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对罗兰·巴尔特部分重要作品的分析,讨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思想,论证其贯串始终的解构主义努力。全文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述当代西方思想家的研究方式从历时性向共时性转变的历史必然,介绍解构主...
钟晓文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
文献传递
主题与结构:寻找“深在的作者”——深度解读罗兰·巴尔特的《米什莱》被引量:1
2011年
迥异于以生平与思想发展为主的传统作家研究,罗兰.巴尔特的《米什莱》开创了一种新的探索方法,试图寻找文本的"深在的作者"。他主要利用主题批评方法对米什莱的全部著作进行解读。通过寻找米什莱著作中的主题,并利用结构概念,构建米什莱著作的主题结构网络,恢复一个蕴藏在文本中的"真正的米什莱"。
钟晓文
关键词:罗兰·巴尔特作家研究
“作者之死”之后——论艺术文本的独立性被引量:5
2005年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钟晓文
关键词:文本意义诗性意义独立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