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卫东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疗法
  • 4篇放射疗法
  • 4篇放射治疗计划
  • 3篇调强
  • 3篇放疗
  • 2篇调强放射
  • 2篇调强放射治疗
  • 2篇治疗剂
  • 2篇肿瘤
  • 2篇伽玛刀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宫颈
  • 2篇放射治疗剂量
  • 2篇GRAVES...
  • 1篇低熔点铅
  • 1篇调强放疗
  • 1篇多叶光栅
  • 1篇眼晶状体
  • 1篇眼眶

机构

  • 13篇武警总医院

作者

  • 13篇赵卫东
  • 13篇宁健
  • 9篇赵水喜
  • 9篇杨书明
  • 9篇穆晓峰
  • 3篇曹京旭
  • 3篇布洁
  • 3篇王迎选
  • 2篇郑静晨
  • 2篇程海民
  • 2篇肖利华
  • 2篇杨远游
  • 2篇郑子薇
  • 1篇付淑云
  • 1篇黎功
  • 1篇孙化冬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武警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照射的新观点
2008年
宁健赵卫东黎功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结
非共面布野方式的调强放射治疗泪腺腺样囊性癌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改进调强放射治疗的照射野布野方法,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尽量减少患侧晶体及其他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提高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5例患有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左侧),所有患者靶区均包括患侧眶左下壁和眶顶壁。布野方式采取以下三种:(1)常规共面均分9野;(2)非常规共面不均分5野;(3)非常规非共面不均分6野(以下分别简称为9野、5野和6野)。比较以上三种布野方式完成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剂量分布图及物理和生物学参数(最大、最小、平均剂量,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es,CI)和等效均匀剂量(equivalent uniform dose,EUD)。结果 6野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D98%、V95%分别比9野和5野增大1.3%、0.6%和11.4%、3.5%,D2%比5野小1%,CI及EUD无明显差别。对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6野除了脑干的Dmin略差于5野以外,其余均优于9野和5野。结论从PTV和OARs所受剂量比对情况来看,非常规不均分6野明显具有剂量学优势,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赵卫东宁健赵水喜郑子薇穆晓峰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调强放射治疗
低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在4 Gy×10次的剂量分割模式下,采用低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4-8至2010-3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采用SGS-Ⅰ型超级伽玛刀进行低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区处方剂量为40 Gy/4 Gy×10次,放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肿瘤控制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视力保存率。结果经过中位时间23个月的随访,肿瘤控制率100%(15例),肿瘤最大径缩小超过50%的患者有4例。突眼症状改善率100%,治疗前后突眼度分别为(17.3±0.8)mm及(14.5±0.3)mm,P<0.01。全组视力保存率为73.3%(11/15),其中改善2例,稳定9例,下降2例,失明2例。有10例出现轻度的治疗相关反应,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接受处方剂量为40 Gy/4 Gy×10次低分割立体定向治疗,疗效确切,但视力改善率较低,甚至出现失明患者,对于剂量分割模式尚需进一步研究。
穆晓峰宁健杨书明赵水喜杨远游赵卫东程海民肖利华
关键词:伽玛刀
鼻咽癌放疗后双肺先后转移综合治疗生存23年1例
2004年
赵水喜宁健曹京旭王迎选赵卫东
关键词:放疗后颈部鼻咽癌随诊
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和生化改变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观察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和生化改变。方法三维适形放疗9例腹部肿瘤患者。观察患者放疗前、后生化和肝脏CT影像改变。结果7例患者CT平扫受照肝脏显示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2例合并脂肪肝患者照射区显示为界限清晰的高密度改变。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放射性损伤动态CT增强表现不同。患者疗后ALT、AST、AKP、GGT均较治疗前升高。结论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改变与肝脏原发疾病相关,肝功能改变与影像改变一致。
赵水喜郑静晨曹京旭宁健王迎选付淑云杨书明赵卫东布洁穆晓峰
关键词:放射性肝损伤CT
双眶Grave’s眼病三种放射治疗技术比较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含电子线照射野)的照射技术治疗双眶Grave’s眼病的实施方法及其剂量学优势。方法10例确诊为双侧Grave’s眼病的患者,均用三维适形(含电子线照射野)照射技术、传统的对穿野照射技术以及近年来主流的调强照射技术等三种技术完成治疗计划,比较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分布图、剂量体积直方图和剂量学参数。结果对于PTV的参数D98%、V95%、Dmean、CI和HI,双侧晶体的参数Dmin、Dmean和Dmax,双侧泪腺的参数Dmin和Dmean,三维适形和调强技术二者与对穿野技术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维适形与调强技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PTV的参数D2%和双侧泪腺的参数Dmax,则三种技术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适形(含电子线照射野)和调强技术与传统的对穿野技术相比都有着同样的剂量学优势,在患者不愿意接受调强技术昂贵的价格或者没有调强设备的时候,可以用三维适形技术代替。
赵卫东宁健赵水喜孙化冬穆晓峰
关键词:调强放射治疗
早期放射性肝脏损伤的CT表现
2005年
目的 提高对早期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的认识。方法 回顾7 例三维适形放疗腹部肿瘤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观察患者放疗前、后肝脏CT影像改变。结果 放疗后CT平扫复查,5例患者受照肝脏显示为界限清晰的低密度改变,2例合并脂肪肝改变患者照射区显示为界限清晰的高密度改变。增强CT检查中,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放射性损伤的动态表现不同。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CT影像改变与肝脏原发疾病相关。
赵水喜郑静晨曹京旭王迎选宁健杨书明赵卫东布洁穆晓峰
关键词:放射疗法
精确量化指标在头颈部放射治疗重复摆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研究量化指标在头颈部放射治疗重复摆位中的作用。方法将需同期放射治疗的头网膜固定和头颈肩网膜固定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方法与质量控制组。各组采用不同摆位方法,分别对其进行摆位时间、治疗后目测误差、计划系统验证误差的统计。结果头网膜固定常规方法组治疗后患者体位移动的最大范围为2mm,与质量控制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计划系统验证头网膜固定患者的体位移动最大范围为15mm,与质量控制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颈肩网膜固定常规方法组治疗后患者体位移动的最大范围为6 mm,与质量控制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计划系统验证头颈肩网膜固定常规方法组患者的体位移动最大范围为10 mm,与质量控制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精确量化指标在重复摆位中起到了质量控制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宁健赵卫东杨书明
关键词:摆位误差
宫颈癌复发放疗中不同照射方式的剂量学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针对宫颈癌复发病例,比较逆向调强(IMRT)、三维适形(3D-CRT)及超级伽玛刀弧形适形(SGS-CRT)三种照射方式的剂量学特点。方法对15例宫颈癌复发患者进行IMRT、3D-CRT及SGS-CRT计划设计,以包绕计划靶区(PTV)体积95%的等剂量线为处方剂量线,分别给予50Gy的处方剂量,分次方案均为2Gy×25次,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三种照射方式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结果 3D-CRT的95%处方剂量包括靶区体积(99.9%±0.2%)高于IMRT(99.5%±0.5%)及SGS-CRT(99.3%±0.8%,P〈0.05);SGS-CRT的靶区剂量梯度(85%±20%)明显高于IMRT(10%±7%)及3D-CRT(8%±5%,P〈0.05);IMRT的适形指数(0.9±0.3)优于SGS-CRT(0.8±0.2,P〈0.05),且SGS-CRT优于3D-CRT(0.7±0.5,P〈0.05)。DVH显示,在1030Gy之间,SGS-CRT膀胱平均受照体积(27.8%)明显低于IMRT(40.1%)和3D-CRT(57.4%,P〈0.05);在545Gy之间,直肠平均受照射体积SGS-CRT(25.4%)明显低于IMRT(48.9%)和3D-CRT(73.2%,P〈0.05);在小肠剂量分布上,三种照射方式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宫颈癌复发放疗中,SGS-CRT具有一定剂量学优势,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探讨。
宁健穆晓峰布洁杨书明赵卫东
关键词:宫颈肿瘤放射疗法放射治疗剂量
低熔点铅在Graves眼病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对低熔点铅(LML)和多叶光栅(MLC)两种照射野成形方法在眼眶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进行比较,以便使用晶体剂量更低的技术用于临床Graves眼病的治疗。方法选择适于放疗的单、双侧Graves眼病患者各10例,采用相同的靶区勾画原则,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2000cGy/10次,单侧组布野方法为3野(2个X线平野+1个电子线野),双侧组为4野(2个X线平野+2个电子线野),分别采用LML和MLC形成照射野。比较两种照射野成形方法的靶区适形指数(CI)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采用免冲洗胶片和剂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方法形成半野照射野的有效半影区大小及其对晶体受量的影响。结果 MLC单侧组患侧晶体剂量为582±34cGy,健侧晶体剂量为160±22cGy,CI为0.69;双侧组左右晶体剂量分别为591±47cGy和585±52cGy,CI为0.67。LML单侧组患侧晶体剂量为252±45cGy,健侧晶体剂量为148±19cGy,CI为0.71;双侧组左右晶体剂量分别247±44、256±42cGy,CI为0.68。在X线能量设定为4MV和8MV时,半野照射野5cm×5cm,深度4cm,LML的有效半影区与MLC比较小约3mm。结论用LML来形成小面积照射野可能更加适形,并可减小照射野半影,显著降低患者患侧晶体的受量。
赵卫东宁健赵水喜杨书明郑子薇穆晓峰
关键词:GRAVES眼病放射疗法多叶光栅低熔点铅放射治疗计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