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梅
- 作品数:40 被引量:174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5~2009年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 2010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福州市乙脑疫情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脑病例35例,呈散发状态,年均发病率为0.10/10万;累计报告死亡3例,病死率为8.57%。35例病人中,2005-2009年分别发病16、7、2、3、7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散居儿童17例,学生12例;10岁以下儿童29例;7~9月发病的27例;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7例。年均发病率,城区为0.05/10万,郊区8个县为0.13/10万。[结论]福州市乙脑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农村是防治的重点地区、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搞好儿童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
- 黄春文官陈平陈杨伟贾海梅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 4起小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2010年
- 目的了解福州市马尾区小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分析暴发原因及所采取的防制措施,为制定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福州市马尾区4所学校的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应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4所学校共发生流感样病例146例,罹患率为33.56‰,每起疫情持续时间在3-6 d之间;男女比例为1∶1;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结论 4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没有明显的传染源与传播链,提示存在社区水平的传播。经采取隔离治疗病人,严格晨午检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加强教室通风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 王清华钟萍贾海梅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 2010—2012年福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掌握福州市乙肝发病特点、流行趋势,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市2010—2012年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福州市乙肝年均发病率为211.95/10万,年发病率分别为239.86/10万、203.52/10万、192.4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486,P<0.05)。病例呈散发状态,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发生,1—3月份为发病高峰。福州市区肝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普遍高于其他县(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家务及待业和农民,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85.42/10万和133.5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χ2=1655.635,P<0.05),发病年龄组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其中以25~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近年来,福州市乙肝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在加强新生儿、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应加强乙肝预防和疫苗接种宣传教育。
- 郑芳王清华贾海梅
- 关键词:肝炎肝炎乙型
- 福州市2017年人杯状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特征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福州市人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事件的流行特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福州市共发生20起HuCV引起397例的急性胃肠炎事件,均分布在小学和托幼机构,其中发生在农村有14起;以冬春季多发(11月至3月)。397例的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呕吐95.5%、腹痛30.5%和腹泻26.7%;≥7岁组病例呕吐、腹泻和腹痛均高于3~6岁组;诺如病毒引起的腹痛(28.2%)、发热(7.7%)少于扎如病毒(54.3%和37.1%);共采集150份标本,检出诺如病毒65份(43.3%,全为GⅡ型)、札如病毒21份(14.0%)、未检出64份(42.7%)。结论福州市HuCV感染冬春季多发,防控重点在农村小学及托幼机构;人杯状病毒是引起学校和托幼机构急性胃肠炎事件的主要病原,特别是GⅡ型诺如病毒。
- 谢兆勋陈敏红贾海梅
- 关键词:人类杯状病毒疫情分析急性胃肠炎
- 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批发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北京市批发市场外来务工人员接种麻疹疫苗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接种麻疹疫苗提出建议。方法选取北京市丰台区2家大型批发市场,对15-40岁来京1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麻疹疫苗接种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47名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率为5.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来京时间长(OR=2.2,95%CI:1.0-4.8)和知晓免费接种政策(OR=43,95%CI:11-175)可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文化程度(OR=1.4,95%CI:1.1-2.0)是麻疹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率低,其来京时间短及文化程度低对接种麻疹疫苗有重要影响,应开展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宣传。
- 刘艳贾海梅王亮周体操吴光健林超陈玉柱刘凯申涛
-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影响因素
- 福州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验室建设状况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评价福州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01年~2005年期间实验室的建设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方法:调查福州市、五区和八县2001年~2005年期间经费总投入、仪器设备投入以及实验室检验开展项目等情况并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结果: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财政拨款增长速度以福州市最快,高达179.5%,五区次之达135.3%,八县最低为65.2%;仪器设备投入方面,2005年与2001年相比,福州市、区和县分别提高1721.2%、266.0%、1959.3%;仪器设备投入占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有较大提高,2005年与2001年相比,福州市、区和县分别提高563.6%、56.4%、1166.7%;2005年福州市、区和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能力开展实验室检验项目的数量分别为:232项、285项、696项,与2002年相比,分别提高22.1%、13.5%、1.05%。结论:全市疾控机构经过几年建设,资源配置有了明显改善,实验室检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 郑能雄吴永康谢兆勋李文最王镜泉许旭艳贾海梅
-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
- 福建省境外输入性黄热病疫情的调查与处置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调查境外输入性黄热病病例和监测安哥拉等黄热病疫区回国人员健康状况,制定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方法对所有输入性黄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安哥拉等黄热病疫区归国人员开展健康监测。结果截止2016年4月18日,共报告5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症状;5例病例均来自安哥拉,仅1例在前往安哥拉前接种过疫苗,其余4例均在安哥拉进行的应急接种;健康监测,共追踪监测215人,发现3例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均排除黄热病病毒感染。结论为防止疫情输入,降低本地传播的风险,工作重点是加强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清理蚊媒孳生地;并且加强疫情监测,持续做好疫区回国人员健康追踪,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病例。
- 陈敏红贾海梅王瀚炜张帅
- 关键词:输入性黄热病
- 乌龙茶及其有效成分对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探讨茶及其有效成分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为乌龙茶成分进一步开发提供有力的实验室证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加入浓度为25、50、100和200mg/L的茶叶浸出液、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作用24h后,用水溶性四唑盐(wsT一1)检测肝癌细胞的存活率。结果乌龙茶及其有效成分对肝癌细胞HepG2进行干预后,各组肝癌细胞的增殖均被抑制,各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茶汤100mg/L组和200mg/L组、茶多酚各组和茶色素各组、茶多糖和茶氨酸50mg/L、100mg/L和200mg/L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茶多酚25mg/L组、茶色素25mg/L组与茶汤25mg/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658±0.0025)、(0.1913±0.0013)比(0.2005±0.0013),均P〈0.05];茶多酚50mg/L组、茶色素50mg/L组、茶多糖50mg/L组、茶氨酸50n'e,/L组与茶汤50mg/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545±0.0041)、(0.1655±0.0039)、(0.1595±0.0019)、(0.1728±0.0040)比(0.1970±0.0078),均P〈0.05];茶多酚100mg/L组(0.1370±0.0016)与茶汤100mg/L组(0.1600±0.00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龙茶及其有效成分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抗肝癌的作用。
- 贾海梅郑能雄王镜泉姚栩陈杨伟林丽芳王丽红
- 关键词:茶色素茶氨酸茶多糖肝癌细胞
- 福建省福州市2005~2015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2005-2015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福州市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5年共报告风疹2358例,无死亡病例;2005—2009年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由4.38/10万上升到5.33/10万,2009~2015年发病逐年下降;每年3~6月为风疹发病高峰;病例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沿海地区,以散发和局部暴发为主;年龄别发病率由2008年前的以〈1岁、5~14岁和15~19岁为主,转变为2015年以〈1岁、1~4岁和20~29岁为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福州市2005-2015年风疹报告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薄弱地区和人群。应继续做好8月龄、18月龄儿童2剂次含风疹成分疫苗(RCV)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人群RCV补充免疫活动;建议对育龄妇女接种RCV。
- 贾海梅陈杨伟官陈平陈敏红
- 关键词:风疹流行病学特征
- 2004~2013年福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2004~2013年福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登革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中收集病例资料,设计并建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4~2013年福州市共报告15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57例(37.25%),本地感染96例(62.75%),均是输入病毒所致(其中94例是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2例感染来源不明)。57例输入性病例中,男性36例(63.16%),女性21例(36.84%),男女性别比为1.71∶1。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最多,共26例(45.61%);年龄集中在20~、30~、40~岁组,占总病例数的84.21%(48/57);发病高峰为6~9月份,共30例(52.63%);输入来源依次为亚洲40例(70.18%)、非洲9例(6.06%)、美洲2例(3.03%)和大洋洲6例(1.52%)。最大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国家,共40例(70.18%)。入境前发病病例(66.67%,38/57)多于入境后发病病例(33.33%,19/57)。结论福州市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和病毒输入引起的本地感染暴发为主,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需提高出入境口岸检疫能力和医疗机构的及时诊断和报告能力。
- 陈敏红贾海梅王依妹
- 关键词:输入性病例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