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惟东
- 作品数:23 被引量:31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近岸、河口缺氧区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被引量:18
- 2007年
- 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正逐步发展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缺氧的形成、变化趋势及其控制机理科学意义显著,也是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决策的科学基础.珠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其主要入海口之一的虎门及其上游水域的表层溶解氧浓度经常小于3 mg/L,甚至低达0.5~1 mg/L,该低氧水域面积超过70 km2.本文以珠江口缺氧区域为主,综述了近岸、河口区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提出在分析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有机物耗氧分解与硝化作用,缺氧水域同时也是CO2、N2O、CH4等生源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地.
- 王丽芳戴民汉翟惟东
- 关键词:缺氧硝化作用温室气体
-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74
- 2004年
-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 戴民汉翟惟东鲁中明蔡平河蔡卫君洪华生
- 关键词:碳循环CO2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边缘海
- 春末夏初渤、黄、东海碳酸盐体系受陆源无机碳影响初探
- 海水碳酸盐体系在缓冲海洋酸化不良影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陆源无机碳会削弱这种缓冲作用.渤、黄、东海深受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影响,其碳酸盐体系受陆源无机碳影响如何?迄今尚无系统研究.我们于2011年4月下旬至6月底在南海...
- 翟惟东
- 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被引量:12
- 2001年
- 简述了国际上化学传感器、化学分析器、生物传感器 ,以及基于这些传感器和分析器的多学科交叉现场观测系统等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并略涉一些现场采样手段 ,重点列举了 p CO2 微电极、中性浮式沉积物采样器 ,以及用于研究海洋上层输出通量的锚式系统 .
- 戴民汉翟惟东
-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监测
- 长江口北支碳、氮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在枯季大潮期间的环境效应
- 本文对长江口南支和北支进行调查,分析溶解态无机氮(DIN),碳酸盐体系和颗粒碳。利用海洋学中经验性的Redfield方程式,对北支无机氮和无机碳系统在盐度混合曲线上的添加量进行化学计量分析。研究表明,河口既是陆源物质输入...
- 颜秀利翟惟东祁第黄晓
- 关键词:长江口化学元素环境效应
- 文献传递
- 陆源入海碳通量动态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 何贤强白雁刘仁义郭香会翟惟东何宜军龚芳秦榜辉刘东朱乾坤赵化德赵淑江郑
- 关键词:
- 关键词:遥感方法
- 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集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1
- 2016年
- 研究了渤海2011年夏、冬季节和2012年春、秋季节共50个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优势种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3属67种,其中硅藻和甲藻是渤海主要浮游植物类群,物种数分别占总物种数的80.6%和17.9%,金藻在部分站位出现,占总物种数的1.5%。物种数目以秋季最多,春冬季其次,夏季最少。优势种的组成有季节性差异,但差异并不大。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在全年都作为优势物种出现。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甲藻硅藻比分析,2011年夏季渤海海域出现甲藻赤潮,赤潮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受不同影响因素控制。在春季受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的共同影响,夏季主要受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影响,秋季主要受温度、盐度和磷酸盐影响。
- 杨阳孙军关翔宇翟惟东郭术津
- 关键词:优势种群落典范对应分析
- 急性CO2酸化对菲律宾蛤仔钙壳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基于渤海表层典型的碳酸盐系统,通过实验室密闭培养实验,分析急性CO2酸化条件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CaCO3形成速率(G)和CO2呼吸速率(RC)的影响,以探讨局部海域CO2酸化的底层海水在潮流或者风海流等因素的驱动下,脉冲式影响贝类栖息地时养殖贝类可能的响应。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在急性CO2酸化条件下发生轻微的钙壳溶解和显著的呼吸抑制。CO2酸化和菲律宾蛤仔的呼吸作用共同驱动钙壳溶解,溶解速率随Ω文石下降而升高,G(μmol/(FWg·h))=0.14×Ω文石-0.49(n=12,r=0.95,p<0.01)。活体菲律宾蛤仔钙壳保持稳定的Ω文石临界值为3.5,而在Ω文石=1.0的条件下,每天溶解的钙壳相当于贝壳总重的2‰。相较于钙壳溶解,Ω文石改变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作用的影响更大,RC(μmol/(FWg·h))=0.27×Ω文石+0.90(n=12,r=0.82,p<0.01)。由于呼吸代谢决定了摄食等各种耗能行为的效率,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尽管菲律宾蛤仔可以通过摄食等自身调节机制来抵御造成钙壳溶解的环境胁迫,然而这一机制本身就可能受到酸化环境的不良影响。
- 徐雪梅翟惟东吴金浩
-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
- 南海北部春季非水华期的CO_2分压及其调控被引量:13
- 2015年
- 针对南海北部和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的海-气 CO2通量及其调控问题,研究了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在这些海域通过走航观测的方法取得的海-气 CO2分压和海表温度、盐度等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在河口、沿岸流以外的南海北部开阔海域,与大气平衡的 CO2分压分布在368380μatm,南低北高,平均值为371μatm;而海表 CO2分压分布在293405μatm,南高北低。南海北部开阔海域的海表 CO2分压主要受温度效应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水团混合、海-气交换、生物活动等非温度效应的影响。在相同水温条件下,黑潮区的海表 CO2分压比南海北部的海表 CO2分压低。本研究和大多数前人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南海北部海盆区域和吕宋海峡西侧海域在春季与大气 CO2接近源汇平衡,而非大气 CO2的显著源区。
- 翟惟东
- 关键词:温度效应南海北部吕宋海峡
- 南海北部夏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及其海气通量的遥感算法初探被引量:8
- 2008年
- 基于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数据初步建立单一温度参数与温度和叶绿素a双参数估计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遥感经验算法.采用一组独立数据(2000年夏季)检验的结果,单一参数和双参数算法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分别为22.1μatm(1atm=101325Pa)和6.3μatm,说明南海北部夏季叶绿素a对pCO2的时空变动仍然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采用双参数算法是必要的.进一步结合卫星风场数据计算夏季南海北部海气CO2通量,2000年夏季CO2通量为7.65mmol.m-2.d-1,与基于实测数据估算的通量基本相符.多年平均的遥感海气CO2通量的空间差异显著,表明基于现场数据的简单外推可能导致较大的不确定性,现场与遥感手段的结合是提高大尺度碳通量观测可靠性的理想手段.
- 朱钰商少凌翟惟东戴民汉
- 关键词:遥感南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