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民汉

作品数:58 被引量:481H指数:1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植物
  • 8篇浮游植物
  • 7篇南海北部
  • 6篇生物地球
  • 6篇生物地球化学
  • 6篇海洋生物
  • 5篇氧化碳
  • 5篇有机物
  • 5篇二氧化碳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痕量
  • 4篇
  • 4篇出口
  • 3篇营养盐
  • 3篇有机碳
  • 3篇植物群
  • 3篇夏季
  • 3篇磷酸盐
  • 3篇近岸

机构

  • 56篇厦门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天津科技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集美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淮河流域水资...
  • 1篇国立中山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57篇戴民汉
  • 10篇洪华生
  • 10篇陈进顺
  • 7篇鲁中明
  • 6篇戴君伟
  • 5篇李骁麟
  • 5篇孙军
  • 5篇李权龙
  • 5篇袁东星
  • 4篇翟惟东
  • 4篇许昆明
  • 3篇杨波
  • 3篇张锐
  • 3篇周宽波
  • 3篇魏俊峰
  • 2篇曹莉
  • 2篇陈蔚芳
  • 2篇王丽芳
  • 2篇黄邦钦
  • 2篇赵美训

传媒

  • 6篇海洋与湖沼
  • 5篇科学通报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一届全国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地球化学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环球财经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酸化及其与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关系被引量:33
2013年
海洋酸化是CO2排放引起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CO2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海洋每年吸收的量约为人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即约每小时吸收100万吨以上的CO2),对缓解全球变暖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海洋吸收CO2量的增加,表层海水的碱性下降,引起海洋酸化.海洋酸化会引起海洋系统内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海洋酸化事件,伴随着生物种类的灭绝,其内在联系虽然不甚明确,却也可能暗示未来海洋酸化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唐启升陈镇东余克服戴民汉赵美训柯才焕黄天福柴扉韦刚健周力平陈立奇宋佳坤BARRY James吴亚平高坤山
关键词:海洋酸化物理过程全球变化生态效应
海洋储碳机制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策略被引量:10
2022年
1碳中和国家战略需要海洋负排放支撑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CO_(2)激增,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第75届联合国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场合多次强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重大举措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吹响了我国科技-产业-政策联合攻关的“集结号”.
焦念志戴民汉翦知湣王晓雪张锐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国际话语权气候变化
近岸、河口缺氧区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被引量:17
2007年
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正逐步发展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缺氧的形成、变化趋势及其控制机理科学意义显著,也是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决策的科学基础.珠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其主要入海口之一的虎门及其上游水域的表层溶解氧浓度经常小于3 mg/L,甚至低达0.5~1 mg/L,该低氧水域面积超过70 km2.本文以珠江口缺氧区域为主,综述了近岸、河口区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耗氧过程,提出在分析近岸、河口区的缺氧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有机物耗氧分解与硝化作用,缺氧水域同时也是CO2、N2O、CH4等生源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地.
王丽芳戴民汉翟惟东
关键词:缺氧硝化作用温室气体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被引量:63
2007年
根据2004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陆架区的采样调查,对南海北部Utermohl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106属198种(不包括20种未定种).调查期内,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以颗石藻为主要组份的金藻和固氮蓝藻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仅在珠江口个别站位被检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 feldii(Grunow) Hallegraeff)、贺胥黎艾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 Hay et Mohler)、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Heiden)、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Cleve et Grunow)、海洋桥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Ehrenberg) Cleve]和旋沟藻(Gyrodiniumspirale Bergh)为群落的优势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以广温、广布型为主,其次是暖水性种,热带、亚热带和冷水性种都较少.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3.8-2 810.3个/cm^3,平均值为206.4个/cm^3;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珠江口南部和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部的多样性较高,近岸和外海区则较低.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盐度和光照的梯度分布是影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磷酸盐和温度的梯度分布也起一定的作用.根据CCA的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植物物种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Ⅰ.高温度、高盐度、高光照和低营养盐组;Ⅱ.高温度和高光照组;Ⅲ.高磷酸盐和硅酸盐组;Ⅳ.低光强高盐度荫生物种组;Ⅴ.高硝酸盐组.
孙军宋书群乐凤凤王丹戴民汉宁修仁
关键词:南海北部物种组成典范对应分析
从人为放射性核素^(137)Cs看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海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2011年4~6月在中国海采集了海水样品,用低本底能谱测定了海水137Cs活度,旨在评估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海、特别是对东海的影响.在观测期,中国海137Cs活度为0.75±0.07~1.43±0.08Bqm3,平均值为1.12±0.08Bqm3.东海表层137Cs水平分布在内陆架最高,沿岸和外陆架均较低;在垂直分布上,137Cs在表层最高,并呈随深度逐渐降低.这种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137Cs大气沉降输入以及随后的决定于不同水团间的混合效应.针对东海而言,137Cs在水柱中的储量为93Bqm2,大气输入通量为5.4~42.9mBqm2d1,平均为32.2mBqm2d1,在东海的停留时间为45~95d,平均为66d;总体而言,福岛核事故对东海137Cs的影响小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其输入的总量对东海的影响不显著.
吴俊文周宽波戴民汉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放射性污染中国海大气沉降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72
2004年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戴民汉翟惟东鲁中明蔡平河蔡卫君洪华生
关键词:碳循环CO2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边缘海
溶解无机碳原位测定仪
溶解无机碳原位测定仪,涉及一种水中溶解无机碳测定装置。提供一种准确度较高、速度较快,用于原位测定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溶解无机碳原位测定仪。设有水样进口、三通阀、试剂泵、二氧化碳交换器、透气管、分光系统、八通阀、定量环、试剂袋...
李权龙戴燕中袁东星戴民汉戴君伟陈进顺
中国邻近边缘海碳通量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1
2018年
集成分析了南海、东黄渤海等中国邻近边缘海(简称中国边缘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及其所表征的CO_2源汇格局,简析海-气CO_2通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总结了河-海界面、边缘海与大洋的交换界面及输出真光层的碳通量,进而初步构架了简化的中国边缘海碳收支;并与世界其他陆架边缘海碳的源汇格局和通量作了比对,最后对边缘海碳循环研究进行了展望.从周年尺度上看,中国边缘海是大气CO_2的源,全年向大气的释放量为(9.5±53)Tg C;河流经过河口输送至中国边缘海的总碳量为(59.6±6.4)Tg Ca^(-1);中国境内河口释放CO_2的总量为(0.74±0.02)Tg Ca^(-1);西太平洋每年输入中国边缘海的总碳量为2.5Pg Ca^(-1),可见,西北太平洋输入中国边缘海的碳通量巨大.中国边缘海上层海洋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为(240±80)Tg Ca^(-1).
刘茜郭香会尹志强周宽波Elliott Gareth ROBERTS戴民汉
关键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中国边缘海
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被引量:12
2001年
简述了国际上化学传感器、化学分析器、生物传感器 ,以及基于这些传感器和分析器的多学科交叉现场观测系统等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并略涉一些现场采样手段 ,重点列举了 p CO2 微电极、中性浮式沉积物采样器 ,以及用于研究海洋上层输出通量的锚式系统 .
戴民汉翟惟东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监测
2010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2010年10月26日—11月24日在南海北部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70属204种(包括未定种12种),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其物种数为146种,其细胞丰度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93.17%;甲藻次之,其物种数为51种,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0.63%;金藻门3属4种及蓝藻门2属3种;蓝藻门中以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为主。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0.06×10^3-107.50×10^3 cells/L之间,平均值为5.00×10^3 cells/L。海南岛东北部和粤东近岸表层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垂直分布上,表层和25m层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类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舟形藻(Navicula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olterforth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调查区表层和5m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4和2.83,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3和0.77;两种指数在表层和5m层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环境分析表明除硅酸盐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其他环境因子均呈极显著性的相关性,主要受到氮元素及磷酸盐的共同限制作用。
马威孙军薛冰戴民汉胡建宇
关键词:浮游植物南海北部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