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传博 作品数:52 被引量:433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气象影视产品自动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017年 随着海南气象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气象局对需要收集和处理的气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高要求。而气象数据采集、存储、分发等流程目前仍然通过人工进行操作,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为充分发挥人员效率和海南省技术设备优势,设计了一个气象影视产品自动处理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包括自动获取多路影视资料,自动转换和打印天气预报编码和文本,并且用户可以对实时气象资料状态进行监控。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同时对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气象影视产品的自动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保证制作业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步加强,对气象影视产品的处理有一定应用价值。 傅仁壮 吴坤悌 符传博 苗卫东 陈君关键词:气象影视 测试分析 基于轨迹模式分析海口市大气污染的输送及潜在源区 被引量:39 2020年 基于2013—2018年海口市空气质量资料,利用HYSPLIT模式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资料,模拟近6年海口市500 m高度气流48 h的后向轨迹,分析了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分布、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区分布概率(WPSCF)特征.结果表明:近6年海口市的空气质量等级主要以优和良为主,占所有天数的97.1%,有2.9%的天数达到了轻度污染及其以上级别,O3从2015年开始成为海口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海口市影响气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主要受内地的大陆气流和东南沿海气流影响,春季和秋季以东南沿海气流为主,夏季多为来自西南方向的海洋性气流.气流轨迹和WPSCF的空间分布均表明,广东省是海口市大气污染物超标的主要贡献源区,此外,福建、江西、湖南和广西东部等地的潜在贡献也较大. 符传博 符传博 丹利 唐家翔关键词:HYSPLIT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1960~2013年我国霾污染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1 2016年 利用近54年(1960~2013年)我国霾日以及一些相关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估计、聚类分析、累积距平和突变检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我国霾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霾污染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和南部,尤以北京、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南局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最为严重,我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少.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而且与能源消耗总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我国霾日数的增加除了依赖于污染源排放加剧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天气的发生.近54年降水日数、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3、-0.635、-0.462和-0.699,远远超出了99.9%的信度检验标准.聚类分析表明,上升极显著、上升显著和上升明显的站点年平均霾日数近年来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其累积距平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平缓-上升型.轻微上升站点上升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与2000年之后,累积距平为多波动型.轻微下降与下降明显的站点快速上升时期为60年代至70年代末,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累积距平呈上升-平缓-下降型,且在1992~1993年间霾日数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符传博 唐家翔 丹利 何媛关键词:聚类分析 累积距平 三亚市区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4-2020年2个站点O_(3)-8 h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河东站和河西站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3μg/(m^(3)·a)和-0.405μg/(m^(3)·a),趋势系数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O_(3)-8 h质量浓度逐月变化呈“V”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为65%~80%,太阳总辐射为14~24 MJ/m^(2),日照时数为6~10 h/d,受6~12 m/s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会出现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是O_(3)-8 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秋季的内陆东北气流和沿海东北气流,春季的沿海东北气流,冬季短距离气流和东北气流影响下会出现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3.61%、2.31%、1.44%、0.95%和2.76%;福建省、江西省和广东省是三亚市O_(3)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区。 符传博 符传博 丹利 徐文帅关键词: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 重污染下华南地区小雨和低云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 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华南地区51个站点的逐日小雨降水和低云量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一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雨降水和低云量的年际、季节的长期趋势特征,同时结合华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气溶胶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等资料进行原因探讨。(1)华南地区小雨日和低云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小雨日下降,低云量上升),而且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特征。(2)小雨日和低云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4.88 d/(10 a)和1.17%/(10 a)。(3)春季和夏季小雨日变化相对较小,但是对年小雨日贡献较大,而低云量四季均呈现相反的上升趋势。(4)华南地区的两个AOD大值区分别位于广西中部到南部沿海和广东珠三角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AOD高达0.7以上,气溶胶指数也表现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的分布特征。近27年华南地区的气溶胶指数呈现波动的上升趋势,与同期的小雨日呈负相关关系,而低云量呈正相关关系,近28年华南地区GDP一直处于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广东省增加最明显。 符传博 丹利 陈红 何鑫关键词:低云量 气溶胶光学厚度 2015~2020年海南省臭氧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2022年 基于2015~2020年海南省32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同期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气候倾向率和趋势系数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海南省O_(3)-8h(最大8 h平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体物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省ρ(O_(3)-8h)呈北部和西部偏高,中部、东部和南部偏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出现在东方市(91.5μg·m^(-3)).2015~2020年共有12个市县ρ(O_(3)-8h)呈下降趋势,其中有6个市县达到了95%的信度检验.ρ(O_(3)-8h)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低.秋季ρ(O_(3)-8h)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其余三季为下降趋势.EOF分解的前两个特征向量场的累积方差为72.58%,能够较好地描述ρ(O_(3)-8h)的主要分布特征.第一模态体现了ρ(O_(3)-8h)变化的一致性,第二模态体现了地区性差异.ρ(O_(3)-8h)的变化与前体物和气象因子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与ρ(NO_(2))、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大气压和总辐射的相关系数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回归的ρ(O_(3)-8h)与观测得到的ρ(O_(3)-8h)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53,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回归值对实测值方差的解释达到了0.72. 符传博 符传博 丹利 丹利关键词:前体物 气象因子 近46年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1960-2005年西南地区93个气象站晴天日照时数资料,对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呈现盆地地区低、中部山区高的分布,夏季高于冬季,冬季盆地最低值可降到5h·d-1以下。(2)近46年晴天日照时数呈现阶段性的下降趋势,其中年平均、夏季和冬季的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86和-0.79,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西南地区大、中、小城市晴天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与整个地区的平均结果基本一致,而且大城市晴天日照时数下降幅度比中小城市要大,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0.19和-0.08h·d-1·(10a)-1。(4)西南地区大城市散射辐射与晴天日照时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年平均、夏季和冬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0.818和-0.555,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5)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溶胶指数呈现盆地地区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晴天日照时数的分布基本一致,而且气溶胶指数在过去27年来主要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同期晴天日照时数基本一致。(6)晴天日照时数与同期西南地区GDP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符传博 丹利 吴涧 杨富强 郭俊关键词:散射辐射 2013年冬季海口市一次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特征及成因解析 被引量:17 2015年 海口市在2013年12月份发生了一次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对此进行诊断,发现海口市PM2.5在12月9日超过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在11日达到该污染时段的最高值(日平均为87.96μg·m-3),同时与能见度有一定的负向关系.分析表明,前期(7—9日上午),污染物主要以本地排放为主,而后期(9日中午到11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输送作用有密切关系,后向轨迹分析也表明后期海口市大气污染物可能来自珠三角地区.分析发现,气象背景场为这次气溶胶污染事件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500 h Pa高度场冷空气活动偏北,925 h Pa高度场的暖中心控制,形势稳定,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更加稳定,低层风速偏小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污染物向外输送,水平风垂直切变偏弱有利于污染物在近地层堆积,其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符传博 唐家翔 丹利 陈有龙关键词:气溶胶粒子 PM2.5 气象条件 新疆地区雪深和雪压的分布及其55年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1年 本文主要使用新疆地区10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新疆地区雪深和雪压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积雪多年平均表现为北部多于南部,其中雪深和雪压最大值出现在新疆北部,数值分别为10 cm和10 g/cm^2.新疆积雪的季节特征较为明显,其中2月份积雪最大,雪深和雪压分别为9.2 cm和5.4 g/cm^2.冬季雪深和雪压最大值出现在新疆北部,到了春季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新疆积雪的55年来的年际变化主要经历了较大幅度下降,而后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过程,其中20世纪60年代是积雪最小的时期,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在冬季更为明显.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发生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之间,其中年平均雪深和雪压的下降分别为2.53 cm和2.34 g/cm^2,冬季相应分别为4.41 cm和3.6 g/cm^2.对气象影响因子的地理分布特征分析表明,降水量表现为从西北向东部逐渐减小的特征,且和积雪成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其中冬季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82(雪深)和0.56(雪压).地面气温的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型,而且和积雪成负的空间相关关系,55年平均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47(雪深)和-0.35(雪压).55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特征为西低东高型,东部最高能达到9.4hour/day.气象影响因子的年际变化趋势表明,降水量和年平均地面气温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降水的增长率达到了1.36 mm·(10a)^(-1)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60年代以后表现为明显下降的趋势.时间相关系数分析表明,雪深和雪压与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与地面气温和日照时数成负相关关系,其中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401(雪深)和0.493(雪压),均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 符传博 丹利 吴涧 魏荣庆关键词:雪深 雪压 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2015—2018年海南省城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020年 基于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O3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Cressman客观插值方法对城市O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O3最大8小时平均值(O3-8 h)浓度空间分布呈西部、北部和东部沿海高,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低的分布特征.四季O3-8 h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基本一致,但是季节变化特征明显.O3-8 h浓度受气象因子影响显著,其中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相对湿度呈反相关关系.O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变化特征,高值主要出现在15:00—18:00之间,其中夏季峰值出现最早,冬季最晚,春季和秋季介于两者之间.O3-8 h浓度逐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7月最低,10月最高.区域性O3污染(O3-8 h浓度超标市县≥3个)特征分析表明,近4年海南省共有40 d发生了区域性O3污染,发生概率为2.73%,其中2017年的区域性O3污染强度最强,年平均的O3-8 h浓度超标市县数达到7.38个,超标率为41%. 符传博 符传博 丹利 丹利关键词: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