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绿娅
- 作品数:397 被引量:1,568H指数:1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钾水平与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血钾水平以及低血钾发病率的差异;探讨STEMI患者中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血钾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患者371例,其中男303例,女68例,平均年龄(56.1±11.7)岁。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对照组)161例,其中男性131人,女性30人,平均年龄(56.8±10.3)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将血钾含量<3.5mmol/l定义为低血钾,比较2组间血钾含量及低血钾发病率。根据直接PCI之前是否发生原发性室颤和持续性室速,将STEMI患者分为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本组数据所指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仅包括直接PCI之前发生的原发性室颤和持续性室速,其中原发性室颤24例,持续性室速11例。比较2组间血钾水平。结果:血钾含量STEMI患者(3.81±0.49)低于对照者(4.03±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01)。低血钾发病率STEMI(22.6%)高于对照者(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3,P<0.001)。STEMI患者中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急性期存在血钾的下降,我们需要积极纠正低血钾,但低血钾与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无必然联系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 李勇吕树铮马临安王绿娅李志忠
- 关键词:血钾持续性室速
- 基于小鼠横向主动脉缩窄模型建立及超声影像的动态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超声影像动态观察小鼠横向主动脉缩窄模型的心功能变化过程,探讨此模型法能否模拟临床早期心力衰竭病理过程。方法:100只,C57/B6L,雄性小鼠,体质量(22±3)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5只)和模型组(85只)。分别于手术后第1周分析结扎处血流速度峰值,第1,2,3,4,5,6及第8周使用小动物超声影像分析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和室腔变化。结果:术前小鼠主动脉弓内径为(1.161±0.025)mm,手术缩窄后主动脉弓横截面积为缩窄前横截面积的(19±1)%。模型第1周,超声检测缩窄处的血流峰值为(2279±54)mm/s,为假手术组血流峰值的2.85倍(P<0.01)。第4周,模型组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比值显著增加,超声影像学分析显示,左心室前壁舒张末厚度增加42.1%,左心室后壁舒张末厚度增加31.1%,左心室重量增加56.0%,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P<0.01);组织切片WGA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明显增大,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第8周,模型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32.3%,短轴缩短率降低38.6%,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P<0.01)。结论:横向主动脉缩窄第4周特征为左心室肥厚、心肌肥大,模拟了临床上心力衰竭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
- 刘婷婷王月丽李平刘旭霞王绿娅杜杰
- 关键词:心肌肥大心脏重塑
- 从遗传学视角发现降胆固醇治疗新靶点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 王绿娅
- 血脂康在降脂治疗中对脂蛋白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血脂康在降脂治疗时对高脂血症患者各种脂蛋白分布比例的影响。方法选取血脂异常患者50例为治疗组。2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每例每日口服血脂康1.2g,共6周。服药前后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海伦娜自动快速电泳系统分离血清LDL-C、H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红7B染色。扫描测定其百分率以确定各种脂蛋白比例。结果治疗组服药前TC、TG、LD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00±0.88)mmol/LV8(4.68±1.06)mmol/L、(2.09±1.33)mmol/LV8(1.13±0.29)mmol/L、(3.71±0.89)mmol/Lvs(2.58±1.02)mmol/L];治疗组服药前脂蛋白LDL-C分布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5.18±4.84)%vs(57.83±3.10)%],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0.57±5.33)%vs(37.78±3.76)%]。治疗组服用血脂康治疗后血清TC、LDL-C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6.00±0.88)mmol/Lvs(4.67±1.21)mmol/L、(3.71±0.89)mmol/Lvs(2.62±1.03)mmol/L,均P〈0.01];脂蛋白电泳结果显示LDL-C分布比例显著减少,HDL-C分布比例显著增多。两者变化均有显著性[分别为(65.18±4.84)%vs(60.00±5.51)%、(30.57±5.33)%vs(33.91±6.04)%,均P〈0.01],VLDL-C分布比例也明显降低[(4.22±1.05)%vs(3.62±1.12)%]。结论患者服用血脂康后不仅降低TC、TG、LDL-C、升高HDL-C,而且调节了各种脂蛋白分布比例。这种脂蛋白比例的变化提高了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血脂康的调脂作用。
- 潘晓冬刘舒杜兰萍蒋朝辉陈芬马斐斐王绿娅
- 关键词:高脂血症脂蛋白电泳法
-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被引量:9
- 2004年
- 许金鹏王绿娅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动物模型药物治疗
- 罗格列酮增加 apo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载脂蛋白 E(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2只6周龄 apoE 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18只)和对照组(14只),普通饮食14周后处死;切取小鼠主动脉根部制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测定两组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炎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阳性率;Masson 法半定量观察两组胶原纤维的灰度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巨噬细胞的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6.1±2.5)%和(36.2±6.8)%,P<0.05];平滑肌细胞的阳性率增加[分别为(38.5±7.2)%和(18.6±6.7)%,P<0.05];胶原纤维的灰度显著降低[分别为(169.4±1 5.4)和(21 5.5±14.6),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分别为(16.0±4.8)%和(33.6±9.7)%,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的阳性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5.9±2.9)%和(26.6±8.5)%,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下调局部炎性因子水平,改变斑块内的构成,稳定动脉粥样病变。
- 颜东赵全明许金鹏吕树铮王伟王绿娅陈东张慧信
- 关键词:载脂蛋白E噻唑烷二酮类炎症趋化因子类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检测血浆植物固醇方法的优化与性能评价
- 2025年
-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系统检测人血浆中6种植物固醇的方法,并评价其性能。方法方法学建立、评价及应用。收集2023年10月至12月苏州市立医院体检中心招募的健康体检者136名,同时对苏州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5例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浆植物固醇含量进行验证。实验采用氘代同位素作为内标,使用Phenomenex C18(2.1×100 mm,2.6μm)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水和甲醇,流速0.4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25℃;使用AB Sciex 6500+三重四级杆质谱建立LC-MS/MS检测植物固醇的方法,对该方法的线性、最低检测下限、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性进行性能评价,并在植物固醇血症患者血浆中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检测的6种植物固醇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8%~12.5%、2.6%~13.6%,符合精密度要求;回收率为85.0%~105.1%,符合正确度的要求;处理前以及处理后样本在4℃条件放置72 h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植物固醇血症患者血浆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胆甾烷醇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P均<0.001)。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LC-MS/MS定量检测人血浆中6种植物固醇的方法。该方法样本前处理操作简便,通过了线性、定量下限、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的性能评价,可用于临床检测。
- 章禹轩王绿娅万玮敏丁虎吴俊芳
- 关键词:植物固醇液相色谱-质谱法血浆
-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 目的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LDL)具有强烈的致As作用,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本研究试图通过sLDL对培养的血管...
- 秦彦文王绿娅蔺洁潘晓冬杜兰平石凤茹郭恒仪
- 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基因表达
- 文献传递
-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角鲨烯和5种非胆固醇类固醇的报告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同时测定人血清中角鲨烯及2,4-脱氢胆甾烷醇、7-烯胆甾烷醇、菜油固醇、豆固醇和β-谷固醇等5种非胆固醇类固醇的分析方法,为了解患者胆固醇代谢个体差异提供检测手段。方法:通过碱性醇溶液皂化、正己烷提取、硅烷化试剂衍生等步骤对血清样品进行前处理。选用以下条件检测: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初始柱温150℃,保持3 min,程序升温速率30℃/min至250℃,再以5℃/min升至280℃,保持30 min;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290℃;进样口温度290℃;进样口压力:15 psi;不分流模式;进样1μL。结果:角鲨烯、2,4-脱氢胆甾烷醇、7-烯胆甾烷醇、菜油固醇、豆固醇和β-谷固醇的检出限分别为0.011 mg/dL,0.0058 mg/dL,0.018 mg/dL,0.0089 mg/dL,0.047 mg/dL,0.018 mg/d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在95~102%之间,日内变异系数为0.98%~2.71%(n=5),日间变异系数为1.26%~5.83%(n=5)。结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可同时测定人血清中角鲨烯和5种非胆固醇类固醇,并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性,12h内的稳定性好,可用于患者胆固醇代谢个体差异分析。
- 王启辉刘洋张经华陈舜琮王绿娅
- 关键词:血清气相色谱
- 64例血脂正常人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检测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了解健康成人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的均值及分布情况。方法入选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64例健康成人,常规测定肝肾功能、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等指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结果 5种非胆固醇类固醇总和平均值为1.02 mg/dL,约为胆固醇总量的0.72%,且存在个体差异;与女性比较,男性血清中7-烯胆甾烷醇水平升高(P<0.05),而豆固醇水平较女性低(P<0.01);合成标志物角鲨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吸收标志物豆固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通过检测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标志物,了解健康个体间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分布情况。
- 李志昭王启辉刘洋武文峰余振球王绿娅
- 关键词: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