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子江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储能
  • 2篇地热资源
  • 2篇氧化碳
  • 2篇一体化
  • 2篇碳封存
  • 2篇二氧化碳
  • 2篇二氧化碳封存
  • 2篇捕集
  • 1篇地质封存
  • 1篇电液
  • 1篇电液伺服
  • 1篇电液伺服系统
  • 1篇多媒体时钟
  • 1篇岩体
  • 1篇造波机
  • 1篇渗流
  • 1篇渗透率
  • 1篇水采
  • 1篇伺服
  • 1篇伺服系统

机构

  • 6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四川省交通勘...

作者

  • 6篇杨子江
  • 4篇张玉龙
  • 2篇赵晓彦
  • 1篇张云辉
  • 1篇宋先知
  • 1篇吴兵

传媒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岩体微裂缝渗流的注水采热热量测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岩体微裂缝渗流的注水采热热量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制作增强型热储开采过程储层损伤微裂缝岩芯试样;S20、对微裂缝岩芯试样进行渗流试验,得出微裂缝岩芯试样瞬态渗透率方程式;S30、确定注...
雷治红赵晓彦石宇张云辉张玉龙杨子江
CO_(2)地质封存过程的取热-储能利用理论与技术进展
2024年
经济效应不佳是阻碍CO_(2)地质封存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之一,进行单一CO_(2)地质封存无法满足工程项目的经济需求。将CO_(2)地质封存与其他能源开采系统相结合,是提高封存技术的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必然趋势。为此,对当前典型CO_(2)地质封存与取热-储能利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进行梳理。目前,CO_(2)增强型地热系统、CO_(2)羽流地热系统均已开展试验性项目,在储层参数、井参数、封存潜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但地热系统经济性有待提高。压缩CO_(2)储能、CO_(2)地下储热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以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为主。整体来看,CO_(2)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取热储能效率,但CO_(2)在储层中的相互作用方式还不清楚,取热储能安全评价体系仍未建立,CO_(2)取热储能利用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可以从提高地热系统储热效率,发展能源开采联合系统,完善储能系统地下流动传热反应理论等方面推动CO_(2)地质封存与取热-储能利用的可行性。
杨子江石宇彭俊岚宋先知梁瑶赵晓彦吴兵
一种二氧化碳封存与二氧化碳储能一体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封存与二氧化碳储能一体化的方法,属于二氧化碳封存与储能技术领域。本发明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废弃加热后泵入废弃能源区的储层中进行地质封存;利用二氧化碳所带的热量对储层进行加热同时实现储能;待储能达到地...
石宇崔启亮杨子江雷治红张玉龙彭俊岚
电液伺服造波机行车定位控制系统的研究
论文结合中船重工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715所)的“海洋声学实验室波导水槽造波机”项目,研究了电液伺服造波机行车定位控制系统,以及造波机和行车定位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海洋声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了研制开发高新技术水声产品,需要...
杨子江
关键词:造波机电液伺服系统多媒体时钟误差分析海洋声学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逆变换采样的非均质性储存层渗透率获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逆变换采样的非均质性储存层渗透率获取方法,涉及地下流体渗流传热技术领域。方法包括:S1、获取待测区域地质数据,构建研究区域的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结构性网格尺寸和数量、各方向上的相关距离长度,构建相...
石宇崔启亮杨子江彭俊岚雷治红张玉龙刘从越王光义
一种二氧化碳封存与二氧化碳储能一体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封存与二氧化碳储能一体化的方法,属于二氧化碳封存与储能技术领域。本发明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废弃加热后泵入废弃能源区的储层中进行地质封存;利用二氧化碳所带的热量对储层进行加热同时实现储能;待储能达到地...
石宇崔启亮杨子江雷治红张玉龙彭俊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