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熠
-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CESM气候模式的同化模拟实验被引量:7
- 2015年
- 利用nudging方法将GODAS次表层海温资料同化到"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中,并分析了同化后的海温、降水、海表面气压等海洋、气象要素。结果表明,同化后的模拟结果与GODAS、NCEP、GPCP等资料的结果较为一致,较好的再现了中低纬海洋和大气的平均特征和随时间演变的规律,NINO3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90。但模拟结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大西洋西边界流偏强,赤道辐合带降水偏多等。
- 李熠陈幸荣谭晶黄勇勇蔡怡
- 关键词:次表层海温
- 海浪对北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4种海-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公式对比研究了北太平洋气体传输速率及其CO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单纯依赖风速的算法相比,考虑波浪影响的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上具有明显差异。在低纬度地区(0°~30°N),波浪参数使气体传输速率下降,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减少,而在30°N以北范围内则出现新的气体传输速率高值区,海洋对大气的吸收增加。进一步研究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气候态月平均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最大值分别出现于冬季和春季,引入波浪参数后,虽然该区域气体传输速率和CO2通量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但季节变化强度显著增强。
- 何海伦李熠陈大可
-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浪
- 基于CESM气候模式的ENSO后报试验被引量:6
- 2015年
- 基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文设计了nudging次表层海温的同化方案,进行了后报实验。对1982-2011年后报结果的分析表明,通过nudging同化,模式对ENSO现象有一定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对赤道太平洋SST、纬向风、降水等海洋、大气要素等的后报结果与GODAS和NCEP再分析资料较接近,可以较好地重现历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中异常东传的过程,超前1、3、6个月时,模式预报的Nio3指数与CPC指数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88、0.81、0.70。但模式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春季预报障碍,秋季起报的后报效果最好,春季最差。对1982/1983和1997/1999两个厄尔尼诺事件的分析表明,模式后报的纬向风、热通量、风应力等大气变量的响应较实际滞后,而海洋的变化与实际情况相似,这与我们的同化方案设置有关,即模式只同化了次表层海温,进而强迫大气的响应,从而导致大气的变化较滞后。
- 李熠陈幸荣谭晶黄勇勇蔡怡
-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重构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场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重构由MODIS-Aqua卫星提供的三级产品叶绿素a质量浓度,得到了从2003—2009年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月平均场。东中国海近岸叶绿素a质量浓度7a平均值明显高于外海。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季节平均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主要受长江径流、海表水温和季风的影响。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场进行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为37.8%,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北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变化以半年和半年以下周期为主;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21.4%,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
- 何海伦李熠王渊宋迅殊刘晓辉
- 关键词:东中国海
- 北极海冰季节统计数据集(1979-2012)
- 2017年
- 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指示剂。作者在美国冰雪中心发布的北极海冰监测卫星遥感密集度数据基础上,按照海冰密集度大于15%的网格点计算,获得1979-2012年北极海冰季节统计数据集。数据集包括:(1)全北极1979-2012年海冰范围统计数据(Arctic Seasonal Sea Ice19792012-1),包括四季海冰范围统计数据表,全北极海冰范围异常场数据统计表;春季和夏季北极区域海冰范围滑动t统计表;(2)北极各分区海冰范围统计数据,其中包括1979-2012年各季节东半球、西半球、太平洋扇区和大西洋扇区四个海区海冰分布原始场和异常场共8个数据表(Arctic Seasonal Sea Ice19792012-2);(3)2007年9月与2012年9月北极冰密集度数据(Arctic Seasonal Sea Ice19792012-3);(4)北极区域1979-1988、1989-1998、1999-2008和2009-2012的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平均冰密集度异常数据及对应的空间分布数据(Arctic Seasonal Sea Ice19792012-4);(5)春、夏、秋、冬北极海冰小波分析数据(Arctic Seasonal Sea Ice19792012-5)。本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极地研究》2015年27卷第2期。
- 隋翠娟李熠李凯
- 关键词:海冰面积
- 基于海水环境和气象参数经验公式估算的东海海-气CO_2通量
- 2012年
- 使用World Ocean Altas 2009提供的气候态月平均温度、盐度和磷酸盐浓度资料,以及Globalview和NCEP的大气资料,借助较为可靠的经验公式,估算了东海海表CO2分压(pCO2)和海-气CO2通量的平均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pCO2的空间分布形态四季大体相同,但其强度随季节变化,春、冬季低,夏、秋季高。CO2通量在东海陆架区为汇,汇的强度从NW向SE逐渐减弱;在黑潮区为源,强度从SW向NE逐渐减弱。东海整体于春、冬季为CO2的汇,夏、秋季为CO2的源。进一步分析东海pCO2和CO2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表明,东海海表pCO2变化主要受温度控制,而在陆架区,盐度和磷酸盐的作用不可忽略。东海整体CO2通量变化在4至10月由风速主导,11月至翌年3月由海表pCO2控制;陆架区CO2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由风速决定;黑潮区CO2通量的变化在夏季由风速主导,秋季由风速和pCO2共同影响。
- 李熠何海伦陈大可
- 2012/2013年冬季中国气温异常成因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2012/2013年冬季,我国平均气温为-3.8℃,较常年同期(-3.4℃)偏低0.4℃,就空间分布来看,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和新疆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利用1951—2013年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英国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德国不莱梅大学提供的海冰卫星遥感资料,通过EOF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引起2012/2013年冬季我国气温异常的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并从海洋环境要素异常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环流异常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我国气温异常分布主要是由于北极涛动(AO,Arctic Oscillation)呈负位相,西伯利亚地区高度场异常偏高,东亚大槽明显偏深的环流形式引起的。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负位相是引起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强和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的年代际海洋背景,前期9月海冰范围异常偏小是导致2012/2013年冬季AO呈现负位相及我国东北和新疆北部呈现异常低温的主要原因。
- 谭晶蔡怡张海东李熠潘丰
- 关键词:冬季气温海表温度海冰北极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