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幸荣
- 作品数:39 被引量:182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海洋气候变化预估及研究方法综述被引量:4
- 2017年
- 概述了目前预估的未来海洋气候变化状态,总结了在气候变化预估中常用的气候模式,包括简单概念性气候模式、中等复杂程度气候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介绍了海洋气候变化预估的多模式集合法和动力降尺度法。指出当前对一些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海洋和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模拟预估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和基于多模式集合的概率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海洋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的研发和概率预估的应用是当前的两个主要发展趋势。
- 何越蔡怡陈幸荣王海燕
- 关键词: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动力降尺度
- 区域耦合预报系统的中国近海海面风场预报检验评估
- 2024年
- 利用中国近海浮标观测数据检验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发的西北太平洋区域耦合数值预报系统的海面风场预报结果。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对中国近海海域10 m风场的预报性能较好,预报风速与浮标观测风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4 h风速预报绝对误差小于1.5 m/s,系统的预报性能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而降低;系统的预报性能在不同海域存在差异,东海区域的预报风速与观测风速最为接近,南海区域两者的相关性最好,但是随着预报时效延长,预报偏差的离散程度变大,预报性能降低;24 h风场的预报性能在不同风级下存在差异,4~6级风速区间的预报性能较好,风速较大时风向的预报性能较好;耦合系统在不同月份的预报性能也存在差异,其中冬季相对较好,夏季较差。
- 张可睿李响张蕴斐龙上敏陈幸荣
- 关键词:海面风场中国近海
-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被引量:7
- 2019年
- 通过对OISST资料1982—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分析,发现2017年中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1.5℃,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2017年渤海海表温度是近36 a来最热的一年,达到14.4℃,黄海第二以及东海第三热的年份,整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1—8月份达到或接近极端高温情况,之后海表温度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区海表温度和陆地气温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海区受陆地气温影响区域不同,同时海表温度与陆地相关区域随着季节而变化。从2017年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来看,造成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黑潮流速增强导致平流热输送增加,0~700 m热含量增加以及我国陆地区域气温的异常偏高,净热通量对其海表温度升高起抑制作用。
- 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 关键词:中国近海海表温度
- CMIP5/6模式对PDO调制ENSO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评估
- 2023年
-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中piControl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对比评估了19个CMIP5模式和23个CMIP6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爆发频率不对称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揭示了PDO的调制过程。结果表明:在观测中,PDO正(负)位相下厄尔尼诺(El Niño)的爆发频率比拉尼娜(La Niña)多300%(少73%),53%(78%)的CMIP5(6)模式模拟出这一特征;尽管两个模式整体都低(高)估了PDO正(负)位相的调制能力,但CMIP6模式对PDO调制能力的模拟有所改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PDO正(负)位相下,赤道太平洋中西部会产生较强的西(东)风异常,风场通过平流的作用使得暖水向东流动,从而在太平洋中东部的海表面温度背景场中出现正(负)异常变化,而这有利于PDO正(负)位相下El Niño(La Niña)事件的发生。
- 胡伟陈权亮林壬萍陈幸荣
- 关键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 基于ARIMA模型的台风频次预测被引量:3
- 2016年
- 基于日本东京台风中心的逐月台风生成频次资料,为最近30 a的台风逐月生成频次时间序列建立了合适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010—2014年的台风逐月生成频次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中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预测台风频次方面具有一定的预测技巧,除2013年外,其余4 a模型提前1 a预测的全年台风生成总数的异常情况均与观测一致。
- 刘珊陈幸荣蔡怡
-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ARIMA模型
- 全球变暖hiatus现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4年
-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增暖hiatus现象成为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详细介绍了国际上该现象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hiatus现象的确认研究,影响hiatus现象的辐射外强迫和气候系统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变率对hiatus现象的影响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国际上对于hiatus现象的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造成21世纪hiatus现象的原因是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大背景场下赤道信风加强,使赤道西太平洋暖水"堆积"和赤道东太平洋变冷,造成海洋上层热量向深层传输。因此,hiatus现象并不代表全球变暖的停止,只是热量向深层海洋转移,是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陈幸荣蔡怡谭晶黄勇勇汪雷
- 关键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ENSO
- CCSM3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敏感性试验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NCAR的CCSM3模式进行控制试验和1870—1999年的130 a模拟试验(敏感性试验),与相应的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太平洋海区的海温变化趋势和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并且讨论了CO2对于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CSM3模式能够模拟出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主要特征,其空间分布类似于典型的PDO海温异常分布型。特别是考虑了CO2增长变化以后,模式的结果更加接近再分析资料,其时间变化反映了20世纪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所经历的3次位相的转变。CO2增长变化,可以使这种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周期增长,并且太平洋这种年代际位相转变也与CO2的变化增长有关。模式在考虑了CO2增长变化以后,双核的位置会偏东偏深,东西方向的温差将减少,也就是说CO2的增长变化,对PDO的位置和强度都有影响。
- 陈幸荣王彰贵巢纪平蔡怡
- 关键词:全球变暖PDO
-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时空结构与ENSO的关系
- 时间尺度在10天以上,100天以内的大气运动的变化称为大气低频变化.包括季节内(30~60d)振荡和准双周(10~20d)振荡.Madden和Julian利用Canton岛的观测资料,首先发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风场和气压场...
- 谭晶王彰贵陈幸荣刘克威
- 关键词: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季节内振荡向外长波辐射气压场
- 文献传递
- PDO的三维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利用再分析次表层海温资料和CCSM3模式的1870—1999年130a模拟试验的结果,分析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DO)的三维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CCSM3模式较好的模拟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对再分析资料和模式结果的分析都表明从北太平洋表层至次表层的中层,年代际变化是非常显著的,PDO不仅仅局限于表层海洋,而是一个深厚的系统。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在海洋次表层存在一个信号传播通道,PDO的信号是沿着副热带海洋环流在海洋次表层顺时针传播的,从北太平洋东部沿西南方向传播到热带西太平洋,随后向北到黑潮-亲潮延伸区附近,最后向东传播至北太平洋中部,完成一次位相的转换。在信号传播的过程中深度逐步加深,最后在北太平洋中部达到最深。
- 陈幸荣王彰贵巢纪平蔡怡
- 关键词:PDO
- 近百年气候变化及可能的自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3年
- 就国内外关于近百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综述,并对太阳活动、火山爆发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自然因素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了详细的总结。结果发现最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56—0.92℃,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0.1)℃,但是20世纪全球和中国年平均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目前关于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和气候系统内部海气相互作用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陈幸荣张志华蔡怡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太阳活动火山爆发海气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