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
- 作品数:50 被引量:28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学更多>>
- 卢湾区不同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调查分析
- [目的]探讨中心城区不同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情况,为预防隐孢子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抗酸染色法筛选,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确定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收集不同人群粪样500份,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0%, ...
- 周红芳朱民袁家麟徐枫陈云华章朝霞张述义
- 关键词:隐孢子虫
- 文献传递
- 上海市1例输血性三日疟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诊断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对1例感染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并确诊。方法收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及其供血者的血样进行血涂片病原学检查、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巢式PCR检测,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比对。结果该患者无疟疾流行区居留史和既往疟疾感染史,有外科手术时大量输血史。外周血涂片镜检查见三日疟原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接受了3位供血者的血液,但3位供血者血样经血涂片镜检、RDT和巢式PCR检测均未查见疟原虫,后经改进的巢式-多重PCR检测及结果测序比对后显示,与其中1名非洲籍留学生供血者的阳性扩增条带具100%同源性。结论该病例因输血而感染三日疟。实验室检测疟疾疑难病例需经多方法验证方可确诊,改进的巢式-多重PCR方法对低密度疟原虫感染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 王真瑜张耀光江莉李美朱民蔡黎
- 关键词:输血三日疟血涂片巢式PCR
- 2016-2020年上海市土源性线虫病和重点食源性寄生虫病调查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上海市2016—2020年土源性线虫病和重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调查结果,为制定全市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的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以及华支睾吸虫病的流动监测,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和华支睾吸虫虫卵;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食源性寄生虫病住院病例信息,开展病例回顾性调查。结果2016—2020年华支睾吸虫流动监测点共计调查5106人,未发现阳性病例。2016—2020年共开展土源性线虫监测24843人·次,其中2016年调查6240人,发现土源性线虫感染7人(蛔虫5人、鞭虫2人,钩虫及蛲虫未检出),感染率为0.11%;其他年度均未发现感染。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共收集138例食源性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其中华支睾吸虫病占30.43%(42/138),并殖吸虫病占25.36%(35/138)。现居住地在上海的病例为57例(41.30%);现居住地在外省的病例81例(58.70%),其中浙江、安徽、江苏和江西占所有外省市病例总数的60.50%。结论上海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到较低水平,可逐步开展传播阻断的考核,同时应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和相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 戴思敏马晓疆张耀光王真瑜朱民张宸罡周毅彬潘浩吴寰宇
-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土源性线虫病
- 2017-2019年上海市各区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上海市疾控)对各区疾控送检的疟疾病例血样进行复核,并对复核结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各区疾控疟疾诊断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17—2019年上海市疾控通过镜检和疟原虫核酸检测(巢式PCR)分别对各区疾控疟疾实验室送检的血涂片和血样进行复核。以市疾控结果为标准,分析各区疾控疟疾实验室镜检和疟原虫核酸检测的符合率,以及核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于2019年对各区疾控进行了一次疟原虫核酸检测盲样考核。结果2017—2019年区疾控共送检疟疾复核病例样品232份,其中完整的样品225份(同时具备血涂片和血样),完整率99.1%(225/227)。225份完整的样品中,金山区占44.0%(99/225),静安区占15.6%(35/225),浦东新区占7.6%(17/225),虹口区占6.7%(15/225),青浦区和崇明区较少,分别为0份和1份,其余各区送样量均占比6.0%以下。225份样品中,区疾控与市疾控的镜检总符合率、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6.0%(216/225)、98.8%(170/172)和86.8%(46/53),疟原虫核酸检测的符合率为88.8%(103/116)。区疾控疟疾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法,敏感性为76.6%(85/111),与市疾控巢式PCR法87.4%(97/111)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两级疾控的两种核酸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上述2种检测方法对225份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区疾控的符合率为96.9%(218/225);误判率3.1%(7/225),其中定性错误5份,定种错误2份。2019年,市疾控对区疾控进行的疟疾核酸盲样考核的总正确率为97.5%(78/80),其中恶性疟原虫样品的正确率为94.1%(32/34),与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原虫和阴性样品的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7—2019年上海市各区疾控疟疾实验室的镜检能力较强,但疟原虫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尚待提高。
- 张耀光江莉王真瑜朱民朱倩马晓疆吴寰宇
- 关键词:疟疾实验室镜检核酸检测符合率
- 上海市2003—2010年孕妇弓形虫感染筛查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弓形虫检测方法和试剂盒使用情况,分析孕妇弓形虫感染状况,为本市弓形虫病的监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2010年上海市孕妇弓形虫感染筛查的方法和结果资料,分析孕妇弓形虫感染筛查情况。结果 2003—2010年全市3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孕妇弓形虫感染筛查检测工作,共检测717 391人次,抗体总阳性比例为1.46%,其中IgG和IgM阳性比例分别为2.46%(1.48%~4.96%)和0.83%(0.38%~1.48%)。IgM单项阳性和IgG、IgM双项阳性占41.74%。春、夏季节弓形虫抗体阳性比例高于秋、冬季节;不同性质和等级的医疗单位弓形虫抗体阳性检出比例不等。上海市应用较多的弓形虫抗体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且对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检出比例不同;进口检测试剂盒筛检弓形虫IgM抗体阳性比例较高,而国产检测试剂盒筛检弓形虫IgG抗体阳性比例较高。结论上海市2003—2010年孕妇弓形虫抗体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接近,IgM抗体阳性比例较高,应引起重视。各医疗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选用质量稳定可靠的检测试剂盒,避免引起漏诊和误诊。
- 朱民蔡黎马杏宝
- 关键词:弓形虫孕妇
- 上海市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2
- 2010年
- 目的了解和掌握上海市疟疾的流行特征。方法对2003-2008年上海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8年期间共有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占全部疟疾病例的85.97%,其中间日疟482例、恶性疟42病例、疟疾(未分型)144例。病例分布于全市19个区县;发病季节呈全年分布;男女性别比为2.16∶1;年龄在1~81岁间;职业主要为民工和学生。感染来源地主要为安徽等周边省市疟疾流行地区和非洲等国外疟疾高发区。结论输入性疟疾病例是本市疟疾的主要疫情特点,病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安徽等周边省市疟疾流行地区和非洲等国外疟疾高发区。
- 朱民江西均蔡黎马杏宝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
- 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被引量:4
- 2007年
-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随机多肽文库表达于丝状噬菌体的表面,筛选功能性多肽的一种生物技术。该技术在抗原表位定位、免疫学诊断、疫苗研制、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
- 朱民蔡黎
-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肽库
- 2020—2021年上海市7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误判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输入性疟疾病例样品的误判原因,为减少误判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2021年各区疾控中心上报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样品共112份[含血涂片、抗凝血、区疾控中心提取的疟原虫DNA(为区疾控组DNA)等],由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进行复核,分别进行显微镜检查、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为市疾控组DNA)和多重PCR法检测。对其中镜检为阳性且区疾控中心报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为阴性的病例样品,分别加做qPCR检测,绘制扩增曲线,测量循环阈值(Ct),比较两组DNA的浓度和纯度。结果区疾控中心上报镜检样品112份,其中110份进行核酸检测;108份为疟原虫阳性样品,4份为阴性样品。经市疾控中心复核,镜检结果一致率为93.8%(105/112),其中阳性一致率为94.1%(96/102),阴性一致率为9/10;共筛选出7份输入性疟疾病例误判,其中定性错误3份(2份恶性疟误判为阴性,1份阴性误判为恶性疟),定种错误4份(1份三日疟误判为卵形疟,1份三日疟无法分型,2份卵形疟误判为间日疟)。经市疾控中心复核,核酸检测一致率为96.4%(106/110),其中阳性一致率为96.2%(102/106),阴性一致率为4/4。7例误判病例的区疾控组DNA多重PCR未扩增,市疾控组正常扩增;市、区疾控组DNA在qPCR检测中均正常扩增,市疾控组DNA对应样品的Ct值更低,扩增曲线更早进入指数增长期。区疾控组DNA浓度均大于市疾控组,而市疾控组DNA纯度更高。结论相关区疾控中心需提高疟原虫镜检能力,并选择合适的DNA提取试剂盒和qPCR试剂盒用于疟原虫核酸检测。
- 张耀光江莉王真瑜朱民朱倩马晓疆余晴陈健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显微镜检查核酸检测DNA提取
- 鲜为人知的“鹦鹉热”
- 2022年
- 鹦鹉热是何方“妖魔”鹦鹉热又称鸟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最初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后来研究发现,许多鸟类及禽类均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并传给人类。作为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鹦鹉热自然疫源分布相当广泛,世界许多地区,如欧洲、非洲、南亚、北美洲、澳洲等地均曾出现病例或暴发流行。
- 朱民
- 关键词:鹦鹉热衣原体自然疫源传染病禽类
- 1例输入性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临床治疗经验分享和思考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1例境外输入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诊疗救治情况分享,为输入性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上海市疟疾监测方案(2016年版)》,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隔离医学观察记录、患者就诊、治疗、实验室检测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患者2020年4月21日自非洲高疟区入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5月1日至5月4日白天测温正常,晚上出现发热,不在隔离观察测温时段,未自行报告,5月4日晚症状加重,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报告隔离点,转至定点医院,入院体温39.8℃。5月5日、6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两次阴性,5月8日疟原虫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5月9日凌晨出现颅内水肿昏迷,多器官功能损伤,血小板降至39×10~9/L,血压177/107 mmHg,心率130次/min,呼吸30次/min,体温40.4℃,考虑脑型疟,在对症支持抢救和首次抗疟用药后6 h脱离生命危险。5月18日11时痊愈出院。结论 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应加强来自疟疾高发区的入境人员输入性疟疾健康教育,指导做好疟疾相关症状的自我观察和主动报告,提高求诊意识,减少因担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就诊转运治疗的繁琐流程,而隐瞒轻微不适症状,导致出现病情加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重症疟疾发生的风险,保障病患生命安全。
- 沈安梅王洁蕊陆馨晨叶平顾盈培冯磊冯磊朱民于思雨
- 关键词:输入性发热恶性疟脑型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