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琳

作品数:14 被引量:86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沙地
  • 6篇盛冰期
  • 6篇暖期
  • 6篇全新世
  • 6篇全新世大暖期
  • 6篇末次盛冰期
  • 6篇冰期
  • 6篇大暖期
  • 5篇古气候
  • 4篇科尔沁沙地
  • 4篇古气候变化
  • 4篇磁性地层
  • 3篇地层年代
  • 3篇黄土堆积
  • 3篇光释光
  • 3篇磁性地层年代
  • 2篇中国沙漠
  • 2篇释光测年
  • 2篇气候
  • 2篇黄土

机构

  • 14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曾琳
  • 12篇鹿化煜
  • 11篇弋双文
  • 8篇徐志伟
  • 5篇朱芳莹
  • 5篇陈英勇
  • 4篇东丽娜
  • 3篇王晓勇
  • 3篇邱志敏
  • 3篇冯晗
  • 3篇卓海昕
  • 2篇张红艳
  • 2篇杨振宇
  • 2篇吴波
  • 2篇俞凯峰
  • 2篇张文超
  • 2篇周亚利
  • 2篇吕安琪
  • 1篇韩志勇
  • 1篇张瀚之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十四届海峡...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的空间格局
在末次盛冰期(简称LGM,约26-16 ka)和全新世大暖期(简称HO,约9-5 ka)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分别以较为干冷和暖湿为特征.中国北方分布的大面积沙漠、沙地如何响应LGM和HO的气候...
鹿化煜俞凯峰Joseph A.Mason王晓勇陈英勇卢琦吴波董治宝屈建军王训明郭正堂弋双文徐志伟周亚利曾琳朱芳莹冯晗东丽娜卓海昕
关键词:中国沙漠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光释光测年
温度影响东北地区更新世植被变化的黄土记录被引量:9
2015年
温度、降水(湿度)和大气CO2含量被认为是影响C3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量的现代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δ13C)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使C3植物的碳同位素变重(正),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和大气CO2含量升高可使C3植物的碳同位素偏轻(负);同时,C4植物可明显地影响土壤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基于这些认识,以前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植被组成变化进行过不少研究.但是,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黄土中还未开展.本文对我国东北地区厚度36m的喀喇沁旗牛样子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间隔10cm的采样和总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间冰期发育的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δ13C值偏正;反之,在冰期堆积的黄土有机质含量低、δ13C值偏负.通过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是以C3植物占主导地位,C4植物对土壤有机质δ13C变化的贡献有限,并且气候变化具有冰期-间冰期季风气候变化的特点,据此推断温度是决定东北地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超过了降水(湿度)和大气CO2含量对植被(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反向影响.这一发现揭示了温度对我国东北地区长时间尺度植被变化的控制作用.这些认识对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林木和小麦、大豆、水稻等C3作物的种植有借鉴意义.
鹿化煜张红艳曾琳吕安琪张朝晖陈英勇弋双文
关键词:C3植物温度黄土
1.08Ma以来中国东北赤峰地区黄土粒度变化及其揭示的沙地扩张事件被引量:8
2017年
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周边沉积了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已知的保存完好、沉积年代最久远的黄土,是研究区域干旱化过程和沙地演化的理想材料。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附近约1.08 Ma以来约60m厚黄土剖面的高分辨率粒度分析,发现该地区黄土具有典型风成沉积特征,并且其沉积过程受东亚季风在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变化影响。由于距离粉尘源区较近,这些黄土序列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冬季风增强导致的源区沙漠/沙地的阶段性干旱化和发生于~670ka和~943ka的两次沙漠/沙地扩张事件。新揭示的干旱化事件与中国西部-中部的环境演变过程一致,可能是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阶段性全球冰量增加、温度降低驱动中国东北地区更新世气候演化的结果。
吕安琪鹿化煜曾琳弋双文卓海昕徐志伟张文超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黄土粒度冬季风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新疆地区沙漠边界移动初探被引量:8
2013年
位于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空间变化受气候影响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分析,结合实测数据和前人的研究资料,尝试重建这3个沙漠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的空间变化。沙漠边界内外有确定测年的晚第四纪沉积,尤其是含有风成沙、黄土的沉积序列,是指示沙漠扩张和收缩的重要标志。可以认为,在现代沙漠边界外围LGM时期的风成沙往往是沙漠扩张的证据;在现代边界内HO时期的黄土堆积往往揭示了沙漠收缩与沙丘固定。
东丽娜鹿化煜王晓勇弋双文王先彦赵存法徐志伟曾琳朱芳莹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全新世大暖期末次盛冰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额济纳盆地GN100钻孔不同沉积相的粒度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内蒙额济纳盆地GN100钻孔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及风成砂沉积。对该钻孔不同沉积相代表性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表明:额济纳盆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能够有效区分沉积环境和动力过程。河流相沉积物主要粒度组分为粗砂,以滚动搬运为主,判别值Y为大于1;风成砂主要粒度组分为细砂,Y值范围主要在0附近;沼泽相也以细砂为主且较风成砂更细,Y值主要为负值且小于风成砂;湖相粒度组分主要为细粉砂,以悬浮搬运为主,但不完全是静水悬浮搬运,相比于静水沉积相对颗粒偏大,而Y最小,为小于-9。这些结果可以为区域沉积环境的准确解释提供参考。
张驰WüNNEMANN Bernd曾琳张红艳韩志勇弋双文鹿化煜
关键词:额济纳盆地沉积环境沉积相粒度特征
我国东北地区黄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古气候变化
我国东北地区有较广泛的黄土分布,是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靠年代学证据,对这里黄土沉积及其记录的古气候变化了解不多。在广泛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科尔沁沙地南缘牛样子沟和平安村黄土剖面进行...
曾琳
关键词:磁性地层年代古气候变化黄土堆积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的空间格局
末次盛冰期(简称LGM,约26-16 ka)和全新世大暖期(简称 HO,约9-5 ka)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分别以较为干冷和暖湿为特征.中国北方分布的大面积沙漠、沙地如何响应LGM和HO的气候...
鹿化煜俞凯峰Joseph A. Mason王晓勇陈英勇卢琦吴波董治宝屈建军王训明郭正堂弋双文徐志伟周亚利曾琳朱芳莹冯晗东丽娜卓海昕
关键词:中国沙漠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光释光测年
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地理底图绘制与地表动态过程分析——基于3S技术的新结果被引量:6
2013年
本文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简称3S技术),通过对有关中国沙漠(沙地)遥感资料、主题地图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制作了新的中国沙漠(沙地)地理底图数据库。结合气候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漠(沙地)的环境特点,为重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环境格局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中国沙漠(沙地)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认为水分条件的差异,尤其是相对湿度的差异,对中国沙漠(沙地)的地貌过程、植被与土壤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
朱芳莹鹿化煜张文超陈英勇曾琳徐志伟张瀚之东丽娜
关键词:地理底图
末次盛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古气候变化及其边界重建被引量:20
2013年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了覆盖科尔沁沙地内部及外围的20个风成沙-砂质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年代。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和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的气候变化和沙丘的固定与活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即:26~12ka,气候极端干冷,沙地大面积活化;12.0~9.5ka,气候趋于暖湿,但仍比较干冷,沙地由大规模沙化向固定成壤过渡;9.5~2.5ka,气候暖湿,沙地基本固定;2.5ka以来,气候呈干冷与暖湿交替状态,沙地亦存在多次固定与活化,其中,从1.5ka开始,沙丘活化明显。基于风沙沉积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光释光测年结果,末次盛冰期科尔沁沙地同时向南和北扩展:南至翁牛特-库伦旗一线,至少扩张了26km;北至霍林河一带,至少扩张了30km;东界受东辽河限制,与现代边界几乎一致。沙地面积较现代扩张了至少2.05×10~4km^2,扩大了37.7%。全新世大暖期,沙丘大面积固定。研究表明,科尔沁沙地气候与环境演变受东亚季风影响,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弋双文鹿化煜曾琳徐志伟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呼伦贝尔沙地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9
2013年
呼伦贝尔沙地保存的风沙层-古土壤沉积序列,是认识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沙地沉积具有速率快、沉积与侵蚀并存的特点,因此,通过大量独立的光释光年代控制对不同的剖面进行拼接,可以重建沙地在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过程以及特征时期的边界。本文获得了呼伦贝尔沙地8个沉积剖面的47个光释光年代和近200个样品的环境代用指标数据,结合已发表文献资料,揭示了16ka以来呼伦贝尔沙地千年尺度的干湿变化,并估算了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沙地流沙的边界。初步认为,LGM期间,呼伦贝尔沙地相对于现代沙带边界,最远向北移动了约60km,向东移动了约50km,并且南北沙带之间的区域全部沙化;LGM期间沙漠化面积达到22337km^2,相对现代沙漠化面积扩大了约2.7倍。而在HO期间,整个沙地被植被所固定,发育砂质古土壤层,只在局部区域存在短暂的风沙活动。
曾琳鹿化煜弋双文陈英勇朱芳莹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呼伦贝尔沙地光释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