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英勇

作品数:25 被引量:333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沙地
  • 6篇下蜀黄土
  • 6篇光释光
  • 6篇冰期
  • 5篇盛冰期
  • 5篇暖期
  • 5篇全新世
  • 5篇全新世大暖期
  • 5篇末次盛冰期
  • 5篇大暖期
  • 4篇有机碳同位素
  • 4篇植被
  • 4篇同位素
  • 3篇释光测年
  • 3篇黄土
  • 3篇季风
  • 3篇光释光测年
  • 3篇测年
  • 3篇磁化率
  • 2篇底界

机构

  • 25篇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省文物考...

作者

  • 25篇陈英勇
  • 15篇鹿化煜
  • 14篇韩志勇
  • 14篇李徐生
  • 9篇弋双文
  • 7篇杨达源
  • 6篇王晓勇
  • 5篇曾琳
  • 5篇朱芳莹
  • 5篇徐志伟
  • 4篇张红艳
  • 4篇周亚利
  • 3篇东丽娜
  • 2篇张恩楼
  • 2篇张瀚之
  • 2篇吴波
  • 2篇张朝晖
  • 2篇俞凯峰
  • 2篇冯晗
  • 2篇张文超

传媒

  • 9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学刊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十四届海峡...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地区新近纪砂砾层的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8
2009年
南京地区分布着一套新近纪的松散砂砾沉积,曾被统称为雨花台砾石层。依据岩性、层序、沉积构造等特征,我们解译了4个地点砂砾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洞玄观组的沉积环境类似于曲流河沉积,六合组类似于砂质辫状河沉积,雨花台组则属于砾质辫状河沉积。沉积环境的不同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这些砂砾层是不同时期形成。古流向显示,从中新世到更新世早期本区的流域格局与目前的大体一致。而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却指示河道的坡降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海平面不断下降导致侵蚀基准面降低所引起的,而差异性的构造运动似乎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韩志勇李徐生陈英勇杨达源
关键词:砂砾层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的空间格局
在末次盛冰期(简称LGM,约26-16 ka)和全新世大暖期(简称HO,约9-5 ka)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分别以较为干冷和暖湿为特征.中国北方分布的大面积沙漠、沙地如何响应LGM和HO的气候...
鹿化煜俞凯峰Joseph A.Mason王晓勇陈英勇卢琦吴波董治宝屈建军王训明郭正堂弋双文徐志伟周亚利曾琳朱芳莹冯晗东丽娜卓海昕
关键词:中国沙漠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光释光测年
下蜀黄土底界的年代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干的指示被引量:18
2018年
下蜀黄土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第四纪风尘堆积,是低纬季风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但是,下蜀黄土的沉积年代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明确其起始堆积的年代对于深入理解晚第四纪亚洲大陆干旱化进程、东亚季风演化和亚热带区域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对下蜀黄土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磁性地层学结果表明,江苏的仪征青山剖面和镇江大港钻孔岩芯下蜀黄土地层中均存在松山/布容(M/B)古地磁极性倒转记录(这也是首次在下蜀黄土中发现古地磁M/B界线),确认最早的下蜀黄土堆积要早于中更新世,为探讨下蜀黄土底界的年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古地磁约束.以此为基础,结合剖面上部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推算出下蜀黄土的底部年龄约为0.9Ma,这是迄今所获得的下蜀黄土最老年龄,与安徽宣城红土堆积底部年龄大致相当.下蜀黄土的开始堆积指示了亚洲大陆干旱区域在晚第四纪的进一步扩张,它是江淮亚热带地区气候显著变干和冬季风增强的直接证据.我们认为,这可能主要受到全球变冷和北半球高纬冰量增加的驱动,是中国南方地区对全球降温"0.9Ma事件"的区域响应.
李徐生韩志勇鹿化煜陈英勇陈英勇李洋周玉文周玉文吕存娟
关键词:下蜀黄土磁性地层干旱化东亚季风
长江三峡库岸带崩滑灾害的预测与预防被引量:1
2010年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的大幅度上涨及水位变动带(消落带)的形成等一系列因素将导致原谷坡地貌过程发生较大的变化。通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认为,除了原有的几百处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以外,在今后的库岸再造过程中,必定还会发生大量的崩岸或塌岸事件,对沿岸局部地段的生态安全、工程安全与移民城镇家园的安全将构成较严重的威胁。对三峡水库库岸带各种堆积物的不稳定性及其危害方式和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这些地段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杨达源李徐生韩志勇陈英勇黄典
关键词:三峡库区滑坡灾害
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的底界年代及磁化率变化机制
宁(南京)镇(镇江)地区发育的下蜀黄土,位于我国黄土分布区的南缘,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季风演变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对象。因为地处气候相对湿润的地区,与北方黄土的形成环境不同,所以下蜀黄土对沉积环境的响应模式可能与北方的有所不同...
陈英勇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磁化率
中国北方沙地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与植被演替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沙地地区(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和呼伦贝尔沙地)进行表土样品的采集,分析了表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结合现代气象数据,初步探讨了表土有机质碳同位素与现代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该地区典型的沙、黄土剖面进...
陈英勇
关键词:沙地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气象因子植被种类
文献传递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的空间格局
末次盛冰期(简称LGM,约26-16 ka)和全新世大暖期(简称 HO,约9-5 ka)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分别以较为干冷和暖湿为特征.中国北方分布的大面积沙漠、沙地如何响应LGM和HO的气候...
鹿化煜俞凯峰Joseph A. Mason王晓勇陈英勇卢琦吴波董治宝屈建军王训明郭正堂弋双文徐志伟周亚利曾琳朱芳莹冯晗东丽娜卓海昕
关键词:中国沙漠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光释光测年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被引量:148
2007年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迁移淋失,仅Fe和Ti轻微富集,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P>Na>Ca>Mg>K>Fe2+>Si>Mn>Al>Ti>Fe3+;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过程,并初步进入到去K风化的中级阶段;微量元素除Sr、Ga迁移淋失外,Th、Ba、Cu、Zn、Co、Ni、Cr、V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元素迁移在剖面中的变化特征揭示,在0.24Ma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该区气候较为暖湿,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风化淋溶最弱;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古土壤层。总之,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杨达源
关键词:下蜀土化学风化
浑善达克沙地地表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植被-气候的关系被引量:15
2013年
研究现代地表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与植被-气候的关系,对于重建过去气候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气候变化幅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尚缺少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对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全面采样,对42个地表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介于-25.0‰^-19.4‰之间,平均为-22.2‰。通过两端元方法估算,研究区C_4生物量介于O-46%之间,平均为17.9%,与前人的C_4植被调查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相关分析表明,C_4生物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关系不大,这表明在该地区年均温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降水可能是控制C_4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另外,推测也可能是研究区C_3生物量的变化主导地表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建立的δ~13C-年降水量转换函数,预期可用于重建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降水量的变化。
陈英勇鹿化煜张恩楼周亚利王晓勇韩志勇徐志伟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气候有机碳同位素
2006年3月11日南京“泥雨”降尘特征及其粉尘来源被引量:9
2009年
对2006年春季南京地区一次“泥雨”形式的湿降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泥雨粉尘来源及泥雨降尘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泥雨降尘通量为3.77g/m2,在南京全境的降尘总量达到2.49×10^4t;2)泥雨粉尘的质量磁化率值为174×10^-8m^3/kg,略高于黄土磁化率值;3)泥雨粉尘中〈16μm的细粒组分占绝对优势(含量为91.91%),平均粒径6.05μm,众数粒径7.68μm;粒度参数及分布曲线显示泥雨粉尘具有比黄土和现代干降尘更好的分选性和更对称的峰态;4)XRD和SEM分析表明,泥雨粉尘以絮状矿物颗粒为主,其中粘土矿物含量最高,占57.7%,其他矿物有石英(15.5%),钠长石(12.0%)和微量的白云石(1.0%);5)泥雨粉尘的常量元素组成与黄土、现代干降尘以及上陆壳(UCC)大体相似,显示其主要为地壳源;而微量元素中Zn,Co,Ni,Ba,Cr,V,Cu,Zr,Cd和Pb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黄土及UCC偏高,其中Zn,Cu,Cd和Pb等含量显著偏高,显示了地壳源之外的人为污染源的影响;相比本地的下蜀黄土,南京泥雨粉尘样品的REE组成特征与北方黄土之间的相似程度更高,显示了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6)根据泥雨降尘的特征,结合天气活动过程,可以判定此次南京泥雨降尘并非本地扬尘所致,而主要来源于北方尘暴活动所产生的细粒粉尘;寒潮冷锋的南侵提供了长距离输送动力,而长江下游海洋性暖湿气流对细粒粉尘的清除过程则最终导致了泥雨的形成;南京春季泥雨降尘事件实质上是长江下游地区对西北内陆干旱区沙尘暴活动的一种区域响应。
李徐生韩志勇陈英勇蔡元峰杨达源
关键词:粉尘沙尘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