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肝炎
  • 6篇免疫
  • 6篇抗原
  • 6篇肝组织
  • 6篇病毒
  • 5篇丙型
  • 5篇丙型肝炎
  • 4篇细胞
  • 4篇免疫组化
  • 4篇肝炎病毒
  • 4篇肝炎患者
  • 4篇丙型肝炎病毒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增殖
  • 3篇增殖细胞
  • 3篇增殖细胞核
  • 3篇增殖细胞核抗...
  • 3篇细胞核
  • 3篇细胞核抗原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安阳市第五人...

作者

  • 12篇张士杰
  • 12篇郎振为
  • 11篇孟忻
  • 8篇李俊强
  • 3篇金荣华
  • 3篇郭兴会
  • 3篇白金花
  • 2篇李德芬
  • 2篇廖慧钰
  • 2篇郭新会
  • 1篇刘毅
  • 1篇魏民
  • 1篇王海舰
  • 1篇闫惠平
  • 1篇李伯光
  • 1篇黄德庄
  • 1篇李德新
  • 1篇阎惠平
  • 1篇胡青
  • 1篇许德军

传媒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0
  • 2篇1998
  • 5篇1997
  • 3篇199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及Fas配体的表达被引量:8
1997年
为探讨乙型肝炎肝组织中Fas及Fas配体(FasL)表达和分布的相互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兔抗-Fas及兔抗-FasL多克隆抗体,对60例急性轻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石蜡包埋肝组织中的Fas及FasL进行了检测。Fas及FasL的检出率分别为76.7%(46/60)及70.0%(42/60),Fas于肝细胞胞浆内表达,FasL多在肝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胞浆内表达(34/42,80.9%),也见于肝细胞胞浆中(25/42,59.5%)。FasL阳性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肝小叶内很少见,FasL阳性肝细胞的分布类同Fas阳性肝细胞;在急性轻型肝炎,阳性细胞多在小叶内弥散分布,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则更多集聚于碎屑样坏死灶和假小叶的周边。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显示,Fas及FasL可在同一或不同肝细胞胞浆内表达,但多分布于同一区域。本研究在正常肝组织中未查见FasL的表达,提示在病理状态下,肝细胞才出现FasL的表达。Fas及FasL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表明,Fas-FasL系统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郎振为王海舰孟忻李俊强张士杰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炎FAS配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1997年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抗-HCVNS_3和抗-HCV NS_5单克隆抗体对21例丙肝石蜡包埋尸解肾组织中的丙肝抗原(HCAg)进行了检测。结果:检测出阳性13例(61.9%),其中膜增殖性肾炎(MPGN)11例和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1例.另有1例未见明显病变。HCAg 阳性颗粒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HCAg阴性病例中包括 MsPGN2例、膜性肾病(MN)及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PSGN)各1例,4例大致正常。同本文抽选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照组肾脏病理变化相比,丙肝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更为多见,尤其是 MPGN 型(X^2=101,P<0.01),且呈多样化。本文肾组织中 HCAg 的检出为 HCV 相关性肾炎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郎振为郭兴会孟忻张士杰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肾小球肾炎免疫组化
乙肝患者肝组织中Fas抗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双标记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技术对急性轻型和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各20例活检肝组织中的Fas抗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了检测。Fas抗原表达于肝细胞胞浆内,急、慢性肝炎肝组织中Fas抗原检出率分别为60.0%及80.0%,PCNA于肝细胞核内表达,其检出率均为85.0%。两种抗原阳性细胞可各自弥散分布于肝小叶内,但在点灶性和碎屑状坏死灶周围较为密集多见。结果表明,病毒性肝炎时肝组织中Fas抗原和PCNA的分布密切相关,肝细胞损伤愈明显,其再生修复能力也愈强。
郎振为孟忻廖慧钰白金花李俊强张士杰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乙型肝炎
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肝组织中Fas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检测被引量:1
1998年
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肝组织中Fas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检测郎振为李德芬白金花孟忻金荣华张士杰李俊强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患者肝组织中Fas抗原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进行了检测,试图对AFLP的发病机理做一些初步探讨...
郎振为李德芬白金花孟忻金荣华张士杰李俊强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脂肪肝肝组织FAS抗原PCNA
乙型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患者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患者肝组织中病毒的复制状况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技术,以抗-HCVNS3、抗-HCVNS5单克隆抗体和抗-HBs、抗-HBc多克隆抗体,检测25例尸检肝组织中HCVAg和HBVAg的分布和表达。结果HB-sAg和HCVNS3Ag同时阳性11例,HBsAg和NS5Ag阳性12例,HBcAg和HCVNS3Ag及HCVNS5Ag阳性各10例。几乎所有单标记染色阳性切片,其双标记染色也阳性。感染HCV或HBV的肝细胞各呈灶性、散在或弥散混杂分布,在重叠感染肝组织中,与HBV复制有关的表达类型,如HBsAg膜、浆型和HBcAg浆型以及HCVNS3Ag和HCVNS5Ag的检出例数,同单纯感染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154及0.198,P>0.05)。结论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在重叠感染时,两种病毒在肝组织内可能不存在互相干扰和抑制。
郎振为孟忻郭新会胡青李俊强张士杰
关键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免疫组化
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分析被引量:3
2000年
探讨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乙、丙和庚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部分病例经原位杂交证实。结果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丙、庚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出例次分别为29、18、35,其中乙、庚较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出为高,差异显著(P<0.01)。单纯急性乙、庚及非甲-庚型肝炎部分肝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肝组织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的急性非甲-戊型肝炎仅占42.4%(25/59)。有18.7%(11/59)仍为非甲-庚型肝炎。隐匿性的HBV、HGV感染是血清证实为急性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仍有部分病例为非甲-庚型肝炎,提示有另外的致病因子存在。
金荣华郎振为许德军阎惠平张士杰
关键词:病因学免疫组化血清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及其临床意义
郎振为李德芬孟忻廖慧钰闵佳李俊强张士杰
该项研究通过对不同肝炎类型肝细胞凋亡状况的检测,明确Fas抗原表达与肝细胞病变、病毒抗原、其它细胞因子以及临床的关系,以评估Fas检测的临床价值,并可应用于研究新的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药物疗效判断。该研究样本多,所涉及的肝...
关键词: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抗原表达病毒抗原细胞因子
丙型肝炎患者胰腺中丙型肝炎病毒C_(33C)抗原的检测被引量:5
1996年
丙型肝炎患者胰腺中丙型肝炎病毒C33C抗原的检测郎振为孟忻郭新会李俊强张士杰近年来,有报道在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唾液腺组织中检测出丙肝病毒(HCV)RNA。为进一步探讨丙肝病毒(HBV)是否具有泛嗜性,我们采用HCVC33c单...
郎振为孟忻郭新会李俊强张士杰
关键词:丙型肝炎胰腺丙型肝炎病毒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NS3和抗HCVNS5单克隆抗体对21例丙型肝炎患者尸检石蜡包埋肾组织中的丙型肝炎抗原(HCAg)进行检测。结果HCAg的检出率为619%(13/21),其中膜增殖性肾炎(MPGN)11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1例,1例未见明显病变。HCAg阳性颗粒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21例中有17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呈阳性,同单纯HBV感染组相比,本组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病变更为多见(χ2=85,P<001)。结论MPGN型是HCV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主要类型。
郎振为郭兴会孟忻张士杰张士杰魏民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免疫组化丙型肝炎
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检测被引量:4
1996年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32例肝硬化活检或尸检肝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了检测。23例缺如(71.9%),9例阳性(28.1%),阳性细胞数少且与各例相差较大,多位于假小叶的边缘。相比之下,亚急性重型肝炎和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组织中有较多的PCNA阳性细胞(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时肝细胞的增殖状态是相当低下的。
郎振为金荣华孟忻李俊强张士杰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肝硬化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