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峰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荧光
  • 3篇荧光探针
  • 3篇探针
  • 2篇配合物
  • 1篇豆素
  • 1篇亚胺
  • 1篇双核
  • 1篇双核配合物
  • 1篇配体
  • 1篇谱性质
  • 1篇萘酰亚胺
  • 1篇吡啶
  • 1篇吡喃
  • 1篇腈类化合物
  • 1篇酰亚胺
  • 1篇席夫碱
  • 1篇细胞成像
  • 1篇香豆素
  • 1篇磷腈
  • 1篇密度泛函

机构

  • 4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张俊峰
  • 2篇傅文甫
  • 1篇迟绍明
  • 1篇刘波
  • 1篇徐锐
  • 1篇甘欣
  • 1篇卞兆勇

传媒

  • 1篇化学学报
  • 1篇有机化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0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P,N类配体与d<'8>,d<'10>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过渡金属配合物由于其丰富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及在材料科学、传感、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设计合成了同时含有P(软)和N(硬)配位原子的P,N类配体8个;Cu(Ⅰ)、Ag(Ⅰ)、Au...
张俊峰
关键词:过渡金属
文献传递
席夫碱型环磷腈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被引量:3
2007年
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在2,2'-联苯二酚氧基环氯磷腈母体N3P3(O2C12H8)2Cl2(1)和N3P3(O2C12H8)Cl4(2)上引入2-醛基吡啶与对胺基苯酚形成的席夫碱侧基,合成了两种新型环磷腈化合物N3P3(O2C12H8)2(p-O-Ph-N=C-Py)2(3)和N3P3(O2C12H8)(p-O-Ph-N=C-Py)4(4),这些化合物是一类能形成配合物的多齿配体.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31P NMR和TOFMS确定其结构,研究了它们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H+和Cu+离子对其光谱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化合物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对H+和Cu+离子异常敏感,因而在作为这些阳离子的荧光探针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张俊峰甘欣傅文甫
关键词:席夫碱光谱荧光探针
基于萘酰亚胺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同时检测NO和pH及生物成像研究
2023年
以萘酰亚胺衍生物为荧光团,构建了一种同时检测NO和pH的荧光探针Na-pHNO。该探针在99%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1%二甲基亚砜(DMSO)中荧光性质良好,在544 nm处出现荧光发射峰,且随着NO浓度增大或pH减小荧光显著增强。探针Na-pHNO对NO的识别呈现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等特性;在pH 5.5~8.5范围内,探针具有良好的荧光可逆性。光谱研究表明,该探针因双重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效应具有微弱荧光,与NO和pH作用后发生双重PET抑制效应,荧光显著增强。Hela细胞的荧光成像研究表明,该探针能够实现对细胞内pH和NO浓度变化的可视化监测,并已成功应用于秀丽隐杆线虫的荧光成像。
王玉敏赵巧廖旭芳周日海刘波吴相华张俊峰
关键词:萘酰亚胺荧光探针NOPH
基于苯并吡喃腈-香豆素体系的近红外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检测He La细胞中的过氧亚硝酸盐(英文)被引量:4
2020年
过氧亚硝酸根(ONOO-)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活性氧,与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息息相关.利用苯并吡喃腈-香豆素体系,合成了一种用于ONOO-检测的近红外比率型荧光探针(E)-7-(二乙胺基)-3-(2-(苯并吡喃腈)乙烯基)-香豆素(DCCM).该探针在ONOO-存在下表现出强烈的响应,颜色从紫色变为浅粉色,最大发射峰蓝移217nm,荧光颜色从淡紫色变为蓝色,能够直观地对溶液中的ONOO-进行监测. DCCM可以灵敏地检测ONOO^-,最低检测限为6.0×10^-7 mol·L^-1,该探针被成功用于HeLa细胞中的ONOO-成像检测.
陈宇毕克英郝瑞亭谢萍黄丽娜王玉敏张俊峰徐锐吴相华
关键词:荧光探针细胞成像
N,N-二[(二苯基膦)甲基]-2-吡啶胺溴化铜(Ⅰ)配合物的合成和光谱
2010年
合成了一种新配体N,N-二[(二苯基膦)甲基]-2-吡啶胺(L)及其双核铜(Ⅰ)配合物(CuBrL)2(1),采用1HNMR、吸收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该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P-1空间点群。配合物1是中心对称的双核Cu(Ⅰ)配合物,中心离子Cu(Ⅰ)采取扭曲四面体空间构型,分别与配体L的两个P原子和两个桥联的Br原子配位;其中Cu-Cu距离为0.3060nm,大于两个铜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之和,因此不存在Cu-Cu相互作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1的HOMO电子密度主要集中于铜和卤素原子,而LUMO电子密度分布在配体(L)上。研究工作表明,配合物1的最低能级激发态通过金属到配体电荷跃迁(MLCT)和卤素到配体的电荷跃迁(XLCT)两种机制形成。
迟绍明张俊峰卞兆勇傅文甫
关键词:双核配合物密度泛函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