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勃
- 作品数:14 被引量:366H指数:6
- 供职机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平衡深度法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过剩压力探讨被引量:6
- 2014年
- 借鉴延长组长7段泥岩孔隙微观结构研究成果,应用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评价技术,结合岩相学观察,对欠压实段泥岩孔隙微观结构和孔隙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平衡深度法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异常压力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核磁共振孔隙结构评价、孔隙结构观察及定量分析、孔隙度实测均不支持延长组长7欠压实段泥岩存在异常高原生粒间孔或孔隙度,其声波时差偏离正常压实趋势曲线,不能反映该段存在异常高原生粒间孔或孔隙度,平衡深度法计算最大埋深期异常压力不适用。
- 齐亚林惠潇梁艳周军太刘鑫孙勃
- 关键词:声波时差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演67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 2011年
-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彭阳地区侏罗系石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石油预探不断加强盆地西南边缘的勘探力度,2010年位于盆地西南边缘甘肃平凉地区的演67井和演65井等井不但在长8钻遇油层而且在长7钻遇平均厚度达10m的暗色泥岩。针对勘探中出现的新情况,选取暗色泥岩进行地球化学精细定量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暗色泥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的特点,与盆地内部长7优质烃源岩具相近似的电性、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同时,对演67井长8油藏原油从物性、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面展开精细油源对比分析,揭示了该油藏的油源。该研究成果不仅扩大了盆地的生烃范围,拓展了勘探新领域,而且有效地指导了盆地西南缘勘探部署。同时,对进一步评价天环坳陷南段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 赵彦德罗安湘惠潇张海峰张忠义齐亚林程党性孙勃时孜伟邓静
- 关键词:油源分析侏罗系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被引量:169
- 2011年
-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中西部,跨陕、甘、宁、蒙、晋5省区,盆地本部面积25万km2。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在盆地内广为展布,厚逾千米,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是该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层。根据盆地腹地100多口井的钻井资料及盆地周边地区的露头资料,以及长庆油田长时期对延长组的油气勘探经验,编制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各油层组的沉积相图7幅,详细阐述了各油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展布及演化,尤其是三角洲相、湖泊相以及其中的暗色泥岩和页岩、各种滩坝砂体及重力流砂体的展布及演化。在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理论的指导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油气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相继发现了陕北、西峰、姬塬、华庆等亿吨级大油田。
- 邓秀芹付金华姚泾利庞锦莲孙勃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相石油勘探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演化特征
- 2024年
-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期地层发育特征、碎屑充填结构变化、沉积相展布,并结合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提出受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长10—长8段沉积期为鄂尔多斯盆地强烈沉降成盆期、台-盆发展转换期、气候环境转折期:①明确长10段沉积期发生了显著的沉降作用,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正宁一带,不对称性显著,粗碎屑快速充填,厚度巨大,长9段、长8段沉积期是构造平稳阶段气候控制为主的沉积,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②提出长10期沉降作用结束了晚古生代稳定的地台性质的沉积,开始了内陆盆地演化阶段,在碎屑沉积物的成熟度、供屑原岩特征等方面均留下了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下的台-盆转化与盆地演化的示踪信息;③长10段沉积期结束了晚二叠世以来长期的干旱炎热的气候,经历了半干旱、半潮湿向温暖湿润气候转变;④长10—长8段构成了延长组下部沉降-充填旋回,该旋回在沉降中心厚1000~1550 m,具有粗碎屑快速充填、颗粒向上变细的特点。本研究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的认识。
- 邓秀芹庞锦莲孙勃
-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被引量:6
- 2021年
-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勘探历程回顾表明,制约页岩油直井勘探的主要问题油产量整体较低;油产量与油层的厚度、基质渗流能力关系不密切;油产量整体与压裂规模呈正相关,但不完全取决于压裂规模;高油产量井勘探模式和成功经验难以推广,“甜点”难以确定;长7页岩油整体表现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特点。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分析了流体微观和宏观运动规律以及体积压裂的适用条件,探讨了直井油产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天然裂缝不发育仅靠基质渗流的页岩油层,渗流力学决定了自然产能条件下直井难以达到工业意义的油产量;岩石力学决定了其不具有体积压裂条件,无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进而扩大泄油面积;天然裂缝或高渗砂体的发育程度是决定页岩油直井油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指标。未来应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转向高渗砂体形态的预测和刻画、天然裂缝的识别和预测、典型储层驱替压力(流速)-流体压力降的相关性、有效储层的多方法综合评价、“水平井+体积压裂”的裂缝有效性及分段贡献率评价等研究。
- 齐亚林邵晓州庞锦莲程党性张晓磊张晓磊
- 关键词:岩石力学渗流力学油产量勘探历程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地层水与油藏保存条件关系被引量:9
- 2014年
- 系统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特征和水型构成,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核磁录井等油层评价手段对基于苏林成因分类方案确定的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借鉴了水文地质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地层水型的控制因素及其与油藏保存条件的关系。研究认为:沉积水体化学组成和盐类溶解度共同控制了水型,而水型控制了矿化度;原生沉积水和后期局部可能存在的地表渗入水共同控制了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及水型分布;NaHCO3型地层水和Na2SO4型地层水一般代表油藏保存条件较差,而MgCl2型地层水和CaCl2型地层水一般代表保存条件较好,但并非绝对,苏林的地层水成因分类方案在确定油藏保存条件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 齐亚林罗安湘张晓磊刘鑫孙勃李涛涛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城壕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全岩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压汞等试验,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城壕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致密油储层粒度细,填隙物含量高,以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为主;储层孔喉结构复杂,以溶孔为主,残余粒间孔次之;储层孔隙、喉道半径小,致密程度高。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半径相差不大,但喉道半径差异较大,而喉道大小是决定渗透性差异的关键。储层微观特征差异成因分析表明,沉积、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结构差异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最优储层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形成的砂体,浊流沉积次之。
- 庞锦莲淡卫东孙勃邓静时孜伟
- 关键词:微观孔隙结构鄂尔多斯盆地
-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被引量:140
- 2013年
-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大型坳陷湖盆地质背景,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塑性岩屑较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支河道多叉、砂厚、延伸远等沉积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沉积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近,河道宽深比较大,发育浅水沉积构造和沉积韵律,构造活动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了"小平原、大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朱筱敏邓秀芹刘自亮孙勃廖纪佳惠潇
- 关键词:延长组
- 西峰油区酸解烃指标异常与长8油藏关系被引量:1
- 2016年
- 借助西峰地区"三纵一横"四条地球化学剖面数据,通过干扰因素、地球化学背景及异常下限值分析,建立地表土壤酸解烃地球化学指标异常与深部延长组长8油藏的对应关系,以验证土壤酸解烃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西峰油区地表土壤酸解烃甲烷(SC1)与重烃(SC_2_+)地化指标异常起伏形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与深部延长组长8油藏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甲烷(SC1)与重烃(SC_2_+)地化指标异常高值区往往为油田规模储量区或工业油流发育区,而低值区往往为无显示区或含油性较差区。
- 程党性邓秀芹孙勃李继宏郭正权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酸解烃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充填特征与延长组低品位含油气系统的关系被引量:7
- 2019年
- 从构造-沉积耦合特征入手,分析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内陆拗陷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建立“夹心千层饼”式沉积充填结构模式,着重研究低品位石油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沉积作用对低品位石油资源分布的控制作用,并从源储组合类型、不同类型资源分布、成藏动力、含油丰度与规模等方面对比分析低品位油气藏的特征。研究认为,延长组低品位资源为多类型混合共生资源,具有立体叠置成藏的特征;以湖盆中部长7为“核心”,向上、下地层及两侧地区,低品位资源由非常规页岩油气、致密油逐渐变成特低渗、中低渗透油藏,含油丰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 邓秀芹张文选李文厚孙勃孙勃周新平
- 关键词:延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