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莉
- 作品数:37 被引量:148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三种不同原位PCR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 2000年
- 顾广玉吴丽莉马大烈朱明华詹镕洲
- 舌乳头状瘤及鳞状细胞癌组织的PCNA及AgNOR表达被引量:2
- 1997年
-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舌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数量变化。方法;运用免疫组化ABC法及核仁组成区银染色技术检测36例人舌鳞状细胞癌、14例舌乳头状瘤中PCNA阳性指数和AgNOR值的变化。结果:PCNA阳性指数分别为乳头状瘤7.15±1.32,舌鳞癌24.28±2.47,鳞癌Ⅰ级19.45±15.88,鳞癌Ⅱ级22.5±18.79,鳞癌Ⅲ级65.3±17.39,舌鳞癌组与舌乳头状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鳞癌Ⅲ级与鳞癌Ⅰ级、鳞癌Ⅱ级间有显著差异(P<0.05)及非常显著差异(P<0.01)。AgNOR值分别为舌乳头状瘤2.16±0.33,舌鳞癌4.76±1.59,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鳞癌Ⅰ级、Ⅱ级、Ⅲ级AgNOR值分别为4.61±1.76,4.75±0.94,4.93±1.70,3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PCNA及AgNOR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关,可用以辅助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前者还可作为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 吴丽莉郑唯强余永伟
- 关键词:舌肿瘤乳头状瘤PCNAAGNOR染色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17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 :对 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18例肿瘤良性 3例 ,恶性 15例 ,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 ,1例肿瘤细胞外基质内可见丝团样纤维。免疫表型特征为 :C kit 18例 (10 0 % )胞质强阳性表达 ;CD347例 (38 9% )阳性 ;S 10 0蛋白 9例 (5 0 % )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 ,其中包括 2例良性 ,7例恶性 ;SMA仅 1例阳性。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发生率较高 ,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C kit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成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可靠标记物 ,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 ,CD34阳性表达率低 ;神经化生率较高 ,平滑肌方向分化率低。
- 刘晓红马大烈谢强吴丽莉
-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C-KITCD34
- 抗癌中药缓释剂局部注射治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凌昌全李柏陈哲胡晋红吴丽莉黄雪强郑晓梅陈坚蒋栋
- 该课题为去甲斑蝥素缓释剂研发。首创将泊洛沙姆407作为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的载体,对于进一步研制“以毒攻毒”中药用于治疗肿瘤的新剂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扩大了泊洛沙姆407本身的应用范围,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其可作...
- 关键词:
- 关键词:局部注射肿瘤
-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5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观察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HE染色技术对57例分叶状毛细血管瘤进行观察,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呈单发息肉状,主要发生于头面部和手部,直径多<2 cm,无性别差异。病变大多位于黏膜或真皮内,其中2例位于静脉内,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形成小叶状结构,部分表面有溃疡形成或出血。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细胞FⅧ、CD31、CD34及SM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结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主要发生在成人,可自愈,部分复发。组织学特征是毛细血管瘤样增生形成小叶状结构,需与包括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在内的多种血管病变鉴别。
- 王洋吴丽莉刘伟强吴晓辉林万和
- 关键词:病理分析
- 肺母细胞瘤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00年
- 周俊才余永伟吴丽莉秦洪义
- 关键词:肺母细胞瘤病理学
- 脾脏Gaucher病形态结构被引量:1
- 1999年
- 吴丽莉颜永碧陆月良
- 关键词:脾脏GAUCHER病
- 妇产科手术过程中抑制死致医疗纠纷2例尸检分析
- 本文对两例妇产科手术过程的抑制死(立即性生理死亡)进行了分析,认定为宫颈刺激致反射性心脏抑制而猝死,并探讨了其死亡机制.
- 刘伟强吴丽莉白辰光
-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抑制死
- 文献传递
- VEGF在PTCL-U和AILT中的表达及与高内皮静脉增生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高内皮静脉(HEV)增生的关系。方法收集PTCL-U和AILT各20例,用免疫组化法EnVison检测VEGF的表达,并通过检测CD34了解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TCL-U和AILT中肿瘤细胞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VEGF均(+),与微血管密度正相关。结论PTCL-U和AILT中VEGF的表达与高内皮静脉增生和预后差有关,抗VEGF治疗可能是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何妙侠李百周吴丽莉朱明华
- 关键词: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新生儿尸检779例分析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分析新生儿尸检资料 ,总结新生儿的常见死亡原因及死因与日龄、胎龄的关系。方法 分析整理779例新生儿尸检的尸体解剖记录、尸检结果和相关病历资料。结果 新生儿的常见死亡原因依次为窒息性因素、感染、出血性疾病、畸形及产科因素 ,不同日龄与胎龄的新生儿死因排序略有差异。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感染性疾病和畸形在死因中的比例有下降趋势。将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误诊率为 15 % ,以窒息性因素最多见。结论 加强产后护理、预防感染、积极防治早产、强化产前检查及孕期保护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 刘伟强冯菲郑唯强白辰光王洋吴丽莉
- 关键词:新生儿尸检死因日龄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