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兰
- 作品数:19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及致病机制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1个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2型家系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WS2型家系成员进行MITF、SOX10和SNAI2基因的突变检测,对发现的新突变进一步验证,并构建MITF基因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分别瞬时转染黑色素瘤UACC903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MITF野生/突变蛋白在UACC903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分布。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者MITF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763C〉T(p.R255X)杂合突变,在家系内与疾病共分离,为已报道致病性突变。未发现SOXIO和SNAI2基因的致病性突变。MITFwild及其突变体MITFR255X。表达质粒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两者均在UACC903细胞中正确表达,MITFwild仅在细胞核中分布,MITFR255X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均有分布。结论MITF基因C.763C〉T(P.R255X)突变是导致该WS2型大家系发病的分子病因,该突变对MITF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产生影响,为在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MITF基因突变致WS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陈红胜廖新斌刘亚兰贺楚峰张华蒋璐冯永梅凌云
-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基因突变致病机制
- Waardenburg综合征2型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突变检测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Waardenburg综合征(WS)2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并探讨其分子病因,为WS家系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7个WS2型家系和散发病例(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特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取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ITF、SNAI2、SOX10和EDNRB基因编码区全部外显子,在ABI自动测序仪上进行正反向测序,并进行测序结果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WS2型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最常见的是听力障碍(10/14,71.4%)、雀斑(7/14,50.0%)、虹膜异色(6/14,42.9%)和早白发(5/14,35.7%);耳聋表型比较一致,均表现为先天性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雀斑表型不同于国外WS患者的皮肤低色素改变。突变检测发现WS02家系MITF基因第3号外显子c.328C>T杂合突变(p.R110X),其他家系和散发病例均未检测到这4个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结论:WS2型患者表型特征多样,棕褐色雀斑沉着可能是国内WS患者皮肤色素异常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MITF基因突变R110X是导致WS02家系发病的分子病因,其他家系突变检测阴性提示存在其他未知的WS2致病基因或者拷贝数变异的可能。
- 陈红胜廖新斌刘亚兰贺楚峰张华蒋璐冯永梅凌云
-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基因突变
- 非综合征型X连锁隐性遗传耳聋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规律。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并进行听力学检测、专科检查及全面体查,对临床听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绘制遗传图谱,并对先证者进行GJB2、GJB3以及线粒体全序列进行筛查。结果家系成员共28人,其中男性患者5人,分布于第二、三及四代,耳聋发生于0~5岁,迅速进展为双侧对称性中高频下降的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典型听力图表现为特征性的‘U’型或陡降型。4例为语后聋,1例语前聋患儿未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根据系谱图分析,该家系均为男性患病,双亲正常,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模式,同时先证者耳聋基因筛查亦为阴性。结论本家系的临床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分析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进一步将通过外显子测序探索该家系耳聋致病基因。
- 牛志杰冯永梅凌云孙捷陈红胜贺楚峰刘亚兰王雪萍文杰蒋璐
- 关键词:家系X连锁隐性遗传遗传性耳聋
- 一个迟发性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表型特征及致病基因初步探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一个迟发性遗传性聋大家系的临床表型,探讨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湖南籍耳聋大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病史资料采集、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查,其中两名患者做了颞骨CT检查。绘制家系图。以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候选致病基因进行涵盖全部编码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纯化后用ABI 3730测序仪直接测序,用DNASTAR-Laser-gene SeqMan Pro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系谱分析得知该家系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患者临床表现高度一致,均表现为在9~25岁时首先出现"嗡嗡样"耳鸣,然后自觉双耳听力下降,纯音测听显示早期为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神经性聋,之后听力下降程度逐步加重并波及低频。对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其致病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王鸿涵冯永王行炜梅凌云陈红胜蒋璐门美超张华李海波刘亚兰卢焰梅贺楚峰
- 关键词:遗传性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家系
- 荧光PCR法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GJB2、SLC26A4和mt DNA12SrRNA基因热点突变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人群中的突变谱和突变频率。方法采用荧光PCR法,针对本院收集的12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中国人群常见的3个耳聋致病基因GJB2、SLC26A4和mt DNA 12SrRNA的10个热点突变的筛查,分析总结突变数据。阳性结果进一步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应用荧光PCR技术在12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non 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患者中检测出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31例,阳性率为24.6%(31/126),其中GJB2双等位基因突变、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和12SrRNA的均质突变分别占该人群分子病因的6.35%(8/126)、2.33%(3/126)和3.17%(4/126)。此外,IVS7-2A>G单等位基因突变的检出率高达11.11%(14/126)。GJB2 c.235del C和SLC26A4IVS7-2A>G是本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热点突变。进一步采用直接测序法验证阳性位点,其结果与荧光PCR法一致。结论 GJB2双等位基因突变是本研究人群最为常见的分子致病因素,其次为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和12SrRNA的均质突变。GJB2 c.235del C和SLC26A4 IVS7-2A>G是本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热点突变。
- 刘亚兰汪俊程邓宇元冯永
-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荧光PCR热点突变
- 遗传性聋基因诊断策略进展被引量:7
- 2018年
- 听力损失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占语前感音神经性聋的60%左右[1]。根据是否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症状,遗传性聋分为非综合征型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和综合征型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在语前聋中,大约70%为NSHL,30%为SHL。按照遗传模式区分,大约80%NSHL为常染色体隐性耳聋(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DFNB),20%为常染色体显性耳聋(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DFNA),1%为伴性染色体遗传性聋,不足1%为线粒体相关性聋[2]。SHL的临床表现除耳聋外,常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症状或体征,目前已发现400多种伴有耳聋的综合征[3]。SHL伴随的症状或体征可以帮助综合征型聋的诊断,但是,这些伴随症状可能出现在耳聋之后或者不被发现,从而影响SHL的正确诊断。
- 刘亚兰桑树山刘学忠
- 关键词:遗传性聋非综合征型系统症状基因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
- 针对性围术期护理在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总结分析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84例颅咽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5/42),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9%(13/4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3%,对照组有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4.3%,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效果理想,围术期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后期疾病复发率.本次护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进行推广.
- 刘亚兰王若龙吴友洁
- 关键词:经蝶窦入路颅咽管瘤围术期护理
- 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综合征型耳聋的机制被引量:10
- 2014年
- 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现已报道400多种,大多数发病率低,临床常见的有Waardenburg综合征(WS)、先天性小耳畸形综合征、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等。因SHL具有极强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所以对其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以SOX10和PAX3为中心的基因作用网络引起的神经嵴细胞功能异常与WS、小耳畸形及前庭导水管扩大等表型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实该基因网络参与WS的发病机制。文章针对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相关综合征型耳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并归纳了与综合征型耳聋发病相关的神经嵴发育异常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为系统地研究常见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 刘亚兰张华冯永
- 关键词:神经嵴基因突变基因互作
- PCR-反向点杂交法在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在中国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人群中,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涵盖中国人群常见4个耳聋基因的20种基因突变,分析总结突变数据,探讨该方法在遗传性聋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和Sanger测序法,对500例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行4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SLC26A4和mtDNA)共20种突变检测。以Sanger测序法结果为金标准,探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耳聋突变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检测性能指标。结果:共检测500例样本,在20种基因突变的突变型范围内,使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出147例野生型样本,81例纯合突变型样本,240例杂合突变型样本,32例复合杂合突变型样本,与Sanger测序法结果完全一致。GJB2 c.235delC和SLC26A4 c.919-2 A>G是本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热点突变,其次是mtDNA m.1555 A>G。对比Sanger测序法,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20个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灵敏度(阳性符合率)、特异性(阴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均为100%,Kappa值为1。结论:PCR-反向点杂交法用于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准确检出中国人群常见4个耳聋基因的20种基因突变的突变型,将来有望用于耳聋基因的临床检测。
- 刘亚兰桑树山凌捷贺楚峰梅凌云冯永
- 关键词:遗传性聋PCR基因突变分子杂交
- 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EV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重连接和多重荧光PCR的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HLPA)分析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46例非综合征型EVA患者行3个EVA相关基因(SLC26A4、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检测,用GeneMapper v4.1进行数据分析。对照组为100名听力正常,无其他遗传疾病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共检测46例EVA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1~26岁。在4例EVA患者中检测到SLC26A4基因1~3号外显子缺失(4/46,8.7%),该CNV在健康人群DGV(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以及文献中未见报道,且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出。未检测到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结论本研究应用HLPA技术以EVA的已知基因为靶向区域进行CNV检测,是对耳聋基因点突变检测的补充,有助于实现EVA的精准基因诊断。
- 刘亚兰王利利文杰梅凌云贺楚峰蒋璐冯永
- 关键词:听觉丧失耳畸形基因测定拷贝数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