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作品数:444 被引量:724H指数:12
相关作者:陈广兴廖昌胤胡荣张煜陈雷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13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7篇文学
  • 39篇语言文字
  • 20篇文化科学
  • 14篇哲学宗教
  • 13篇艺术
  • 11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2篇文学
  • 53篇小说
  • 25篇文化
  • 24篇叙事
  • 23篇文学研究
  • 21篇翻译
  • 18篇诗歌
  • 18篇国文
  • 17篇代文
  • 16篇写作
  • 16篇国文学
  • 15篇作家
  • 14篇学术
  • 14篇译介
  • 14篇政治
  • 14篇访谈
  • 13篇现代主义
  • 12篇中国文学
  • 12篇诗学
  • 11篇女性

机构

  • 435篇上海外国语大...
  • 6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西安外国语大...
  • 2篇巢湖学院
  • 2篇哈佛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新南威尔士大...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上海应用技术...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湖南工程学院
  • 1篇集美大学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政法学院

作者

  • 20篇陈广兴
  • 20篇宋炳辉
  • 19篇周敏
  • 17篇陈福康
  • 17篇姜玉琴
  • 16篇张和龙
  • 11篇周乐诗
  • 10篇廖昌胤
  • 10篇虞建华
  • 10篇张曼
  • 10篇张煜
  • 9篇梁新军
  • 9篇王弋璇
  • 8篇胡荣
  • 4篇陈雷
  • 3篇刘云
  • 3篇殷书林
  • 3篇康林
  • 2篇寇志明
  • 2篇徐洁

传媒

  • 51篇中国比较文学
  • 3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3篇外国文学
  • 1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0篇国外文学
  • 8篇外国文学研究
  • 8篇文艺理论研究
  • 8篇外国文学评论
  • 8篇外国语
  • 6篇当代外国文学
  • 6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外国文学动态
  • 5篇江西社会科学
  • 5篇鲁迅研究月刊
  • 5篇东方翻译
  • 4篇南方文坛
  • 4篇中国文学研究
  • 4篇当代文坛
  • 4篇当代作家评论
  • 4篇英语研究

年份

  • 7篇2024
  • 19篇2023
  • 25篇2022
  • 20篇2021
  • 26篇2020
  • 36篇2019
  • 22篇2018
  • 18篇2017
  • 31篇2016
  • 39篇2015
  • 23篇2014
  • 33篇2013
  • 30篇2012
  • 33篇2011
  • 32篇2010
  • 26篇2009
  • 15篇2008
4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层的共鸣:反战小说《五号屠场》及其视觉再现被引量:2
2016年
冯内古特的反战小说《五号屠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小说通过多视角叙事、黑色幽默以及事件与幻觉的拼贴式组合,在"潜文本"中表达了对美军"战争道德"的批判。作家的叙事策略和隐性主题给作品的电影改编带来了巨大挑战。乔治·希尔执导的同名电影在深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根据"等值同效"的原则进行创造性改编,紧紧抓住了作品的精神内核,很好地将原作的风貌以视觉手段呈现出来,也很好地维持了原作的历史指涉和作家的批判基调。
虞建华
关键词:库尔特·冯内古特电影改编
论清末女豪杰小说的产生
2011年
清末小说中女豪杰形象的产生,渗透了清末对于新的政治和文化建构的期待。这些新女性形象的精神气质受到20世纪初女权思想和西方虚无党的很大影响,而从形象塑造来说,则借鉴了国人熟悉和较易接受的传统烈女、侠女形象。女豪杰形象的雄强化,甚至有意识的粗俗化倾向,对20世纪文学中女战士、女革命家形象的塑造有所影响,但它也成为探索现代女性意识建构、使得社会性别结构朝着更为平衡的双性同体转化的动力。
周乐诗
关键词:清末小说女豪杰
“中西学术背景下的近现代文学史书写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2年
"西学东渐"是近现代学术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核心要义之一,历来备受关注。但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如何在中西学术背景交汇的情况下得到新的突破,这些突破又如何改变了"文学"的核心意蕴与文学史的范式建构,尚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发掘。在此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于2021年11月20至21日举办了"中西学术背景下的近现代文学史书写"学术研讨会.
刘云王琪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史书写中国近现代文学西学东渐范式建构
炫耀式消费:一个文化政治学的视角(英文)被引量:2
2018年
炫耀式消费的概念在19世纪被凡勃伦提出,但作为消费现象,它在中国有着更加深远的历史:管仲和范仲淹都曾倡导炫耀式消费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发展模式及消费方式上,炫耀式消费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与西方并不完全一致的特征。经济因素之外,消费活动演变为炫耀行为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消费品的符号价值,炫耀消费也因着与符号价值的同一性进入公共空间,在消费消费者的同时被围观和工具(政治)化。在身份流动不居的当代消费社会,传统儒家思想中对社会等级和等级消费制度的维护成为了炫耀式消费的文化无意识。
周敏
关键词:炫耀式消费消费社会文化政治儒家思想
欧茨小说《奇境》中的身体政治和身体美学被引量:7
2013年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奇境》通过受虐的身体意象展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所受到的规训和惩罚,批判地揭示出美国社会的身体政治运作机制。本文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理念,阐发文本中所隐含的打破人体机械论的理念,以及作者致力于联结理论与实践、形而上学与世俗生活,恢复哲学和美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本义,实现哲学和美学对身体的审美观照和伦理关怀的创作意旨。作品将被遗忘的身体推上人类认识自我舞台的中央,呼唤"无器官身体""奇境"的到来。
王弋璇
关键词:《奇境》身体政治身体美学
身份追寻、艾丽丝·门罗与加拿大文学:克拉克·布莱茨访谈录
2023年
克拉克·布莱茨是当代北美著名作家,著有虚构类、非虚构类作品逾20余部,包括长篇小说《月的诱惑》(1979)、短篇小说集《贫瘠的柏油路》(2011),以及回忆录《加尔各答的日与夜》(与巴拉蒂·穆克吉合著,1977)。布莱兹常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高校执教文学与创意写作,1990年至1998年任爱荷华国际作家班项目主任。2009年加拿大政府因其“作为作家、评论家、教育家为加拿大文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授予其“加拿大官员荣誉勋章”。在本篇访谈中,布莱茨引述自身的写作经历和艾丽丝·门罗的作品,阐释一系列议题,尤其是加拿大文学的“看不见性”、加拿大作家的使命感、加拿大文学与美国南方文学的亲缘性、加拿大文学的自传性写作与身份追寻母题等。
周怡克拉克·布莱兹
关键词:加拿大文学身份追寻
西学东渐中的观念、方法与民国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以语言学的输入为中心被引量:2
2021年
西方19世纪以来形成的语言学学科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观念、工具和方法。与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密切关联者,一是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工具的文学研究传统,二是以英国瑞恰慈为代表的语义学研究。两者为传统文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学理基础,改变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界定,并形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领域,如文学发生学、文学语义学等。
史伟
关键词:语言学方法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傅斯年
论方志彤典籍英译的读者取向
2019年
在其翻译观统摄下,方志彤的典籍英译采用了独特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这些翻译策略、翻译方法有着明显的读者取向。首先,方志彤借重校勘学理念,认为翻译应从注释接近原文,但同时也应对原文存有批判态度,进行校勘。校勘的目的在于匡正译文所据原文版本之讹误,使译文读者能接受应然的正确信息。其次,方志彤在翻译中寻求中西之间语词、概念的会通,这种会通合乎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使得异域读者更易接受源语(源文化)信息。最后,方志彤在翻译、处理一些重要文化术语时采用创译法,以期精确传达原文的内涵,传播新知于异邦读者。
张执遥
关键词:典籍英译功能对等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观校勘学
袁可嘉论现代新诗的叙事性传统——从《新诗现代化》到《新诗戏剧化》
2021年
迄今为止,现代新诗是否像古典诗歌那样,形成了自身的一套表意传统,这在诗歌研究界还是个颇有争议甚至悬而不决的问题。以袁可嘉的两篇著名论文《新诗现代化》和《新诗戏剧化》为例,可从现代新诗的现代化、戏剧化、客观化、间接性等多个角度,论证现代新诗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时,不但与传统诗歌的主旨形态彻底分道扬镳,且还围绕着叙述、描述和理性思维等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叙事性传统。这种以叙事为特征的新传统可简单概括为反对抒情性,强调诗人在创作时要具有“高度综合性”,即主张诗歌不要单维度发展,而要与其他学科门类进行交叉融汇,从而让现代新诗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意识、社会描写以及现代人生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去。
姜玉琴
关键词:现代新诗戏剧化客观化间接性
哈罗德·布鲁姆诗学中的“卢克莱修主义”
2021年
《影响的剖析》被哈罗德·布鲁姆本人称为是他对影响问题的终极思考。然而,这本集布鲁姆诗学之大成的作品却如后记所言,是献给"卢克莱修主义"的诗人。在布鲁姆的语境下,"卢克莱修主义"是对一类诗人美学上的分类法,是诗歌创作中隐蔽且微妙的影响因子,是联结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诗人的纽带。本文旨在厘清这一概念在布鲁姆语境下的具体内涵,并以两位"卢克莱修主义"的代表诗人雪莱和惠特曼为例,从意象、宗教、崇高等方面探讨"卢克莱修主义"的体现及其诗学价值。
马菁茹唐珂
关键词:诗学价值雪莱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