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
- 作品数:27 被引量:722H指数:11
- 相关作者:陆薇王雅华沈依青张宝钧于海涛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被引量:177
- 2000年
- 本文基于全球化的广阔视野,探讨了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给文化及其翻译可能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试图从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入手,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作出新的阐释。有鉴于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作者主张将翻译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这样有助于作为一门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边缘学料的翻译学的学科定位。作者认为,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工具,目前的翻译重点应从外译中逐步转向中译外,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其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征。
- 王宁
- 关键词:文化研究翻译研究文化传播
- 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被引量:21
- 1997年
- 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李燕姝一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语言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文化知识——这些认识与实践起始于70年代初。它们的出现,与新的语言理论的发展,新的语言(外语)教学法的使用和新的国际形势有直接关系...
- 李燕姝
- 关键词:外语教学交际语言教学中国英语教学外语教师语言交际语言结构
- Zíjǐ and Binding Theories被引量:2
- 2001年
- 本文旨在运用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HPSG)的约束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远距离约束现象作出解释."自己"的远距离约束是通过两个步骤实现的,即特征获得和特征匹配.笔者以HPSG的间接性程度统治(obliqueness-command)概念为基础提出了汉语反身代词的约束原则.约束作为一种所指依赖现象,不仅仅是句法问题.句子中心语的语义特征,如自反性,也影响"自己"约束的可接受性.话语因素,如叙述角度,作为句法制约的必要补充,亦应被纳入到约束原则中.
- 尤爱莉
- 关键词:汉语反身代词HPSG
- 大世界与小世界的对立——评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莫菲》被引量:8
- 2001年
- 本文旨在通过对贝克特第一部长篇小说《莫菲》的评析来展示主人公莫菲的复杂心理和他与大世界的矛盾冲突 ,从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及他的小说的主要审美特征。莫菲在大宇宙和自我的小世界之间徘徊 ,试图进入非他莫属的绝对自由境界。在他看来 ,物质的客观世界是“巨大的惨败” ,而他苦苦寻求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无非是一种黑暗的潜意识的混乱世界。莫菲的自我探寻以他的死亡告终。只有死亡才能把他带入那种混沌的、自我意识完全消解的境界 ,使他最终成为“一颗绝对自由的尘埃” ,死亡不仅使他成为二元对立的统一 ,也使统一消解。《莫菲》标志着贝克特小说实验的前奏。
- 王雅华
-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长篇小说二元对立叙事风格
- 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被引量:72
- 2001年
- 刘和平
-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问题释意著作学派
- 对语言测试反作用于教学的再认识被引量:36
- 1998年
- 对语言测试反作用于教学的再认识张宝钧一引言语言测试影响教学,这在教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种所谓的“影响”有不同的称谓,如“testimpact”(DavidBaker,1991)、“consequentialvalidity”(Mesic,1...
- 张宝钧
- 关键词:语言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内容
- 多义范畴理解的语义互参模式被引量:13
- 2003年
- 每一个语言范畴都是多义范畴 ,至少是具有数个潜势义项的多义范畴。多义范畴的理解遵循一个语义互参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存储、激活和互参三个过程。知识的存储形式是范畴网络 ,范畴网络是理解多义范畴的基础。在范畴网络中 ,每一个范畴都是一个节点。节点的激活取决于节点与认知语境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强度。这种关联强度的确认是通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语义互参实现的。在语义互参过程中 ,多义范畴的一个义项得以突显 ;语义互参的实现标志着多义范畴理解的完成。
- 于海涛
- 关键词:多义范畴认知语境语义理解汉语
- 宗教+好莱坞=?——约翰·厄普代克近作《圣洁百合》被引量:4
- 2001年
- 20世纪的美国科技和经济空前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但是人们的思想却空前地颓废与空虚。在物欲的冲击下 ,赖以团结人们的传统宗教思想渐渐失去作用 ,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文明的代表———电影。人们试图以银幕上的幻影替代现实生活的空虚 ,但是无论是宗教还是电影都于事无补。本文论述了厄普代克是如何通过近作《圣洁百合》
- 袁凤珠
- 关键词:宗教
- “胃口的政治”:美国华裔与非裔文学的互文性阅读被引量:11
- 2001年
- 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华裔与非裔文学作品中“吃”的行为符号互文性阅读 ,揭示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新的文化殖民化在美国少数民族心理的内置 (internalization)及其危害性。同时也透视了“吃”所反映的少数民族反殖民、反侵略的文化主张。
- 陆薇
- 关键词:美国华裔互文性阅读
- 利玛窦对西方古典作家作品的使用及其人文主义思想渊源——以《畸人十篇》为例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试图通过对利玛窦的最后一部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的介绍与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渊源,并探讨400年前利氏等西方传教士如何以人文主义者的视角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以西学比附儒学,通过他们的中文作品将西方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客观上开创了中西两大异质文化深层交流之先河。
- 王苏娜
- 关键词:利玛窦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