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作品数:351 被引量:2,021H指数:20
相关作者:杨丽源彭谦肖炜周斌董明华更多>>
相关机构: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0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7篇生物学
  • 88篇农业科学
  • 76篇医药卫生
  • 28篇轻工技术与工...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化学工程
  • 6篇理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8篇活性
  • 39篇内生真菌
  • 37篇放线菌
  • 32篇微生物
  • 29篇多样性
  • 21篇学成
  • 21篇化学成分
  • 20篇酵母
  • 19篇酵母菌
  • 17篇植物
  • 17篇活性研究
  • 16篇土壤
  • 15篇沼气
  • 14篇真菌
  • 14篇抗菌
  • 14篇抗菌活性
  • 13篇生物活性
  • 12篇菌株
  • 11篇血竭
  • 9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349篇云南大学
  • 25篇云南农业大学
  • 1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云南省农业科...
  • 9篇宜宾学院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大理学院
  • 5篇东北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5篇云南民族大学
  • 4篇昆明学院
  • 4篇云南中医学院
  • 4篇云南大益微生...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南开大学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9篇李治滢
  • 57篇杨丽源
  • 57篇李绍兰
  • 54篇陈有为
  • 42篇崔晓龙
  • 36篇王兴红
  • 33篇吴少华
  • 28篇张无敌
  • 28篇肖炜
  • 27篇徐丽华
  • 25篇王永霞
  • 23篇姜成林
  • 22篇彭谦
  • 21篇李铭刚
  • 21篇赖泳红
  • 20篇文孟良
  • 19篇周斌
  • 17篇姜怡
  • 17篇董明华
  • 16篇李文均

传媒

  • 45篇云南大学学报...
  • 30篇天然产物研究...
  • 25篇微生物学通报
  • 20篇微生物学报
  • 12篇微生物学杂志
  • 10篇中国抗生素杂...
  • 7篇中草药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纪念中国微生...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氨基酸和生物...
  • 4篇江苏农村能源...
  • 4篇中国茶叶加工
  • 3篇生命科学
  • 3篇食品科学
  • 3篇中国食用菌
  • 3篇中国民族民间...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中药材
  • 3篇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15篇2018
  • 10篇2017
  • 20篇2016
  • 17篇2015
  • 11篇2014
  • 17篇2013
  • 20篇2012
  • 18篇2011
  • 16篇2010
  • 26篇2009
  • 21篇2008
  • 28篇2007
  • 24篇2006
  • 2篇2005
3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芦荟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对从芦荟中分离出的88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物质筛选结果表明:35株芦荟内生真菌对1种或多种皮肤致病真菌,例如毛样枝孢(Cladosporiumtrichoides)、紧蜜单孢枝霉(Hormodendrumcompactum)、皮炎单孢枝霉(Hormodendrumdermatitidis)等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占供试菌株的37.8%。来自中华芦荟、元江芦荟、库拉索芦荟分离获得内生真菌的抗真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50%、45%和31.5%。提示芦荟内生真菌种群可为人类寻找新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基础条件。
尹建雯陈有为徐闻杨慧敏
关键词: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HPLC分离分析方法被引量:1
2013年
在系统优化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及柱温等色谱条件后,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为固定相,体积比为40∶60的甲醇-水(含0.2%冰醋酸和0.1%四氢呋喃)二元溶剂体系为流动相,在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0μL,检测波长为210 nm的条件下,建立了1个同时分离测定赤霉素(GA)、6-糠氨基嘌呤(6-KT)和吲哚乙酸(IAA)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该方法可以在12 min内实现微生物菌体及其发酵液中这3种组分的同时分离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在5.0%以内,回收率在106.5%~91.9%之间.
付飞娥刘光辉熊杰王兴红曹秋娥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赤霉素吲哚乙酸微生物
滇西二高温热泉原核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直接提取腾冲大滚锅热泉壁、龙陵大沸泉泉底沉积物总DNA,PCR扩增获得古菌和细菌16S rDNA的V_8高变区片段,进行DGGE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和古菌在2个高温热泉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存在,而且2个热泉古菌的DGGE条带差异度较大,而细菌在2个高温热泉中数量较多,而且相似较大。
李华兰王涛李沁元张东华彭谦崔晓龙
关键词:DGGE细菌古菌
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动态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对沼气发酵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生态学基本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学基本问题及相关科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首先,模拟某一区域(如云南)代表性气候区域沼气发酵系统的自然环境,在实验室建立对应生态系统模型,以及模拟自然环境(simu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s)的纯培养分离、培养体系.其次,应用免培养分析法(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s)和所建立的分离培养体系,对系统不同发酵时期微生物群落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包括纯培养)、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同时,记录发酵全过程非生物因子的动态,并进而通过生态因子综合分析,揭示系统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包括生物因子间、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间,以及非生物因子间的相关性,亦即系统蕴藏的生态学基本问题.再者,依据研究结果,建立高效厌氧消化活性污泥富集、驯化与培养新方法,设计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从而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最后,提出未培养微生物的可培养策略,为特定区域沼气发酵相关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研究与利用奠定基础.
崔晓龙张无敌王永霞尹芳肖炜赵兴玲田光亮董明华杨斌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
莲瓣兰内生真菌对氮源利用的研究
2006年
本文对分离自莲瓣兰(Cymbidium lianpanTang et Wang)根内的5株内生真菌利用氮源的生理学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三点种植实验,培养5天,测量氮源培养基上内生真菌菌落直径,同时,进行液体培养5天,将菌丝过滤,烘干至恒重,计算菌丝干重。结果如下:这5株内生真菌利用氮源能力各不同;其中,属于木霉属的LP161菌株对多数氮源有较好的利用能力,但对尿素利用能力较差;并且,LP161菌株在硝酸钾液体培养基内生长最快,培养5天后菌丝干重达到0·78g/100ml。
李明周斌施继惠杨琳
关键词:莲瓣兰内生真菌氮源
一种由白色类诺卡放线菌产生的新的巴卡亭ⅢC—10脱乙酰酶被引量:1
2010年
紫杉醇及多烯紫杉醇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抗癌药物,而10-DAB是半合成紫杉醇及多烯紫杉醇的前体。通过TLC监测及HPLC-MS证实,发现了一种由白色类诺卡氏菌产生的、新的巴卡亭ⅢC-10脱乙酰酶,该酶能催化巴卡亭Ⅲ生成10-DAB,酶的最适pH值和对甲醇的耐受性方面不同于已报道的巴卡亭ⅢC-10脱乙酰酶,它具有更强的底物专一性和更强的耐甲醇能力,酶的Km值为1.52mmol/L,Vmax为2.59×10^-7mmol/L·s。
薛宝金蒋德伟刘姮马丽波黄新伟王晓鹏王兴红
真菌诱导与中药资源开发
植物体内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真菌是其中最常见的类群,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名贵中药如沉香、血竭本身就是真菌诱导的产物,一些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如白藜芦醇的形成量与真菌侵染有密切关系。真菌诱导已成为增加植物...
王晓鹏杜晨晖王兴红彭谦
关键词: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活性成分药用植物白藜芦醇抗病性
文献传递
三七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16S rRNA系统遗传多样性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针对三七连作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探讨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根腐病害的关联性。【方法】采集三七连作6年的健康植株与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采用多种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菌株提取DNA,用其16S rRNA序列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进行Blast同源及其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从采集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分布于细菌域(Bacteria)中的4个门(Phyla)共40个属(Genera),其中从健康植株组土壤中培养出179株菌,分布于30个属,以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群;根腐病株组土样共培养出117株菌,分布于29个属,以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病原菌)、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等为优势菌群;其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的分离菌株仅从病株组土壤中分离到;发现其可能新种5株;健康组与根腐病组土壤EC值及各元素离子浓度差异明显(P<0.05),健康组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分布与土样中的EC值、NO-3、SO2-4、CO2-3、K+及全盐量呈负相关关系(显著度P<0.01)。【结论】研究表明,诱导三七连作土传病害的发生,除病原菌作用影响外,还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及其优势微生物的种群比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土壤中有益微生物(Burkholderia,Bacillus,Streptomyces等)的丰度,对评价三七土壤健康状况及病害防治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陆晓菊官会林张正芸马永存唐蜀昆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
印楝植物内生真菌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
2009年
从印楝植物中分离到了98株内生真菌,研究了内生真菌的发酵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施药72h后,有11株菌的发酵提取物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大于40%),占总菌株数的11.23%,并分属于9个属,其中附球菌属和交链孢属菌株的杀虫活性最高,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5.24%。有18株和11株菌的发酵提取物对小菜蛾的化蛹和羽化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低于50%),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8.36%和11.22%,并且有些菌株兼有杀虫和影响化蛹、羽化等活性。对小菜蛾具有生物活性的印楝植物内生真菌显示种群多样性。
王立东吴少华陈有为余莹杨丽源李绍兰李治滢
关键词:印楝内生真菌小菜蛾杀虫活性
由一株真菌产生的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的活性物质的研究
2002年
以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基因为靶位点,使用含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染细胞株筛选模型M-4细胞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高通量筛选能够抑制VCAM-1基因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以期找到能够治疗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的新型药物。在筛选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媒萃取、ODS反相柱层析、HPLC制备等方法,从真菌FO-5897的发酵液中分离到了一个对测活用细胞株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有中等强度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其IC50为13.8μmol/L,经各种理化性质及1H-NMR分析确定该化合物与文献报道的具有降血脂和抗癌作用的化合物Ascofuranone的结构相同。
张成刚姜成林张华
关键词: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药物筛选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