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微生物研究室

作品数:8 被引量:121H指数:6
相关作者:陶礼秋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发酵
  • 3篇红茶
  • 3篇红茶菌
  • 2篇豆制品
  • 1篇学成
  • 1篇优势微生物
  • 1篇质量与安全控...
  • 1篇乳酸
  • 1篇乳酸菌
  • 1篇生物发酵
  • 1篇酸度
  • 1篇泡菜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发酵
  • 1篇萝卜泡菜
  • 1篇纳豆
  • 1篇纳豆菌
  • 1篇腊八豆
  • 1篇化学成分
  • 1篇化学成分变化

机构

  • 8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派派食品...

作者

  • 8篇蒋立文
  • 3篇唐道方
  • 3篇刘德华
  • 3篇周传云
  • 2篇李宗军
  • 2篇廖卢燕
  • 1篇黄香华
  • 1篇易灿
  • 1篇侯艳梅
  • 1篇陶礼秋
  • 1篇卜尔红
  • 1篇夏菠

传媒

  • 3篇中国酿造
  • 3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中国调味品

年份

  • 5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纳豆菌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被引量:32
2007年
本文介绍了纳豆菌的种类和特点,综述了纳豆菌及其发酵产物的多种保健功能,如溶血栓、抗肿瘤、降血压、抗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并对纳豆菌在食品加工、微生态制剂和纳豆激酶、抗菌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蒋立文周传云黄香华
关键词:纳豆菌保健功能
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探讨被引量:28
2006年
对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如豆酱、腐乳、豆豉的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其生产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发酵大豆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改进措施。
蒋立文周传云李宗军
关键词:大豆发酵制品
不同条件对红茶菌发酵酸度和成膜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红茶菌是一种由醋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得到一种共生体。本文利用传统红茶菌膜作为发酵剂,探讨了不同茶汁浓度、碳源、氮源、起始pH值、不同离子强度和培养温度、培养方式对红茶菌发酵最终pH值和菌膜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和蛋白胨的加入、浅盘培养对发酵成膜有显著增长效果,而最终pH值的变化与膜形成不呈正相关。
蒋立文刘德华唐道方廖卢燕
关键词:红茶菌
几种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初步测定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HPLC法分析了-γ氨基丁酸(GABA)在几种发酵大豆制品中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存在大量的GABA,其原料及菌种、工艺不同,GABA的含量差别很大。指出通过筛选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可望实现发酵豆制品高产GABA,为发酵豆制品成为获得GABA的新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蒋立文周传云夏菠李宗军
关键词:发酵豆制品
腊八豆熟食产品在保质期内变化的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腊八豆是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发酵豆制品。主要从瓶装熟食腊八豆在保存期内一些重要指标的变化,分析了工业化生产制作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工艺对腊八豆在保质期内变化的影响,从而对生产过程提出一些改进的办法,为腊八豆产品保质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蒋立文陶礼秋刘飞平
关键词:腊八豆保质期
红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以10%蔗糖(W/V)、0.6%绿茶(W/V)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糖茶水为发酵基质,经巴氏灭菌后接种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发酵,于28℃恒温静置培养12d,取样测定了发酵液前后蔗糖、醋酸、pH值、游离氨基酸、儿茶素、蛋白质、酵母菌和醋酸菌数量等变化及纤维素膜生成量。结果表明:蔗糖降解较缓慢,pH值是逐步下降的,醋酸含量达到1.2%,蛋白质变化比较大,儿茶素含量略有降低,但各成分EGCG、GCG、EGC、ECG、DL-C、EC变化趋势不同,醋酸菌和酵母菌细胞数量变化近似生长曲线,游离氨基酸的总量从70μg/ml减少至20μg/ml,纤维素膜的干重量可以达到7.0g/LDW。
蒋立文刘德华廖卢燕唐道方
利用纯种乳酸菌制作泡萝卜的技术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研究了不同纯种乳酸菌即肠膜明串珠菌、发酵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组合发酵制作泡菜的变化和风味。结果表明,与传统发酵制作工艺相比,嗜酸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发酵乳杆菌组合发酵(添加量为发酵液的5%),发酵速度快、产品风味好、亚硝酸盐含量为0.385×10-6mg/kg低于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1.55×10-6mg/kg),产品质量稳定。
蒋立文卜尔红侯艳梅
关键词:萝卜泡菜发酵乳酸菌
红茶菌中优势微生物发酵儿茶素的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以10%蔗糖、0.7%绿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糖茶水为培养基质,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分离得到的优势微生物裂殖酵母菌、产膜醋酸菌、乳酸菌A、乳酸菌P为试验菌种,在28℃恒温静止进行单一和混合培养12d,每4d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单一和混合培养不同时间,其培养液中的各儿茶素及总量存在明显差异,产膜醋酸菌混合培养有促进EGCG、ECG降解的作用。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A、P混合培养,其培养液中酯型儿茶素含量远远高于酵母菌、醋酸菌混合培养液,乳酸菌A、P有抑制酯型儿茶素降解的作用。
蒋立文刘德华易灿唐道方
关键词:红茶菌优势微生物儿茶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