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作品数:46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婷婷马雪芹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文学
  • 6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戏曲
  • 5篇文学
  • 4篇戏剧
  • 4篇小说
  • 3篇元杂剧
  • 3篇杂剧
  • 3篇人格
  • 3篇戏曲创作
  • 3篇教育
  • 3篇祭祀
  • 3篇家祭
  • 3篇国家祭祀
  • 3篇词话
  • 2篇言论
  • 2篇艺术
  • 2篇音乐
  • 2篇影戏
  • 2篇宋初
  • 2篇唐宋
  • 2篇清末

机构

  • 46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徐大军
  • 13篇张树国
  • 4篇张兴武
  • 3篇王小兰
  • 2篇刘正平
  • 2篇刘婷婷
  • 1篇许菊芳
  • 1篇马雪芹

传媒

  • 11篇杭州师范大学...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红楼梦学刊
  • 2篇文学遗产
  • 2篇求是学刊
  • 2篇杭州师范学院...
  • 2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艺术百家
  • 2篇文化艺术研究
  • 2篇美育学刊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史知识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雅:庙堂雅乐的生命张力被引量:1
2009年
传统雅乐包括诗、乐、舞等,其核心是以郊庙歌辞为中心的庙堂文学,与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变雅"本属于《诗经》学史上与"正雅"相对的重要术语,是正统雅乐的自我更新机制,在庙堂文学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为郑声入雅、清乐入雅、胡音入雅以及三教入雅。郑声入雅体现为民间俗乐进入雅乐表演体系,时间为春秋战国至汉代;清乐入雅时间为汉魏南朝;胡音入雅则从汉代开始,经历北朝,迄于唐代而臻于大盛;正因为吸收了民间俗乐、胡部音乐及道曲、佛曲等音乐文学的要素,促使庙堂雅乐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发生了诸多新变。三教入雅指东汉以来儒、道、释三教对庙堂雅乐的深刻影响。而历代帝王频繁的宗教活动,也是"变雅"经常发生的原因,凡此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庙堂雅乐本身的生命张力。
张树国
关键词:变雅清乐
《琵琶记》情节纰漏成因探析被引量:2
2009年
对于《琵琶记》的情节纰漏问题,明清以来多有批评和辩护,但未对其成因予以深入的探析,且所据例证并不详尽,这有碍于对此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恰当的评判。在以陆抄本为中心梳理《琵琶记》各版本的情节纰漏基础上加以判析,可发现造成这些情节纰漏的原因有三: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遗留;高则诚改创过程所致;明人抄改过程所致。《琵琶记》的情节纰漏问题反映出民间南戏向文人南戏过渡、发展过程中带有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规律性特征。
徐大军
关键词:《琵琶记》
北魏政府的廉政爱民措施
2007年
从颁布诏令,制造舆论;巡行州郡,察举不法;校阅财产,颁禄酬廉;定期考核,擢廉黜贪等四个方面,对北魏王朝的廉政爱民措施进行论述,旨在说明,北魏王朝在统一和统治中国北方的一百多年间,不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加强官员队伍的廉政爱民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今天关注和借鉴。
马雪芹
关键词:北魏廉政建设
《焦氏易林》中古小说钩沉——兼论《易林》的作者与时代被引量:1
2013年
《焦氏易林》中采用了大量西汉小说资料,其故事类型分为谶纬类、记异类、仙鬼类和杂传类。谶纬产生于西汉末哀、平之世,方士们编造大量故事来解说经典;《易林》征引记异类小说分为飞禽、走兽、水族、爬行类;仙鬼小说尤其西王母传说在西汉末流行甚广;杂传类小说如"江妃二女"、燕丹子故事等在《易林》中亦有反映。《易林》林辞中的许多故事出自宣、元、成时代的刘向作品,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其作者不可能是西汉昭宣时代的焦延寿,而应是两汉之交的崔篆。
张树国
关键词:《焦氏易林》古小说
谶纬神话与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构建被引量:3
2009年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
张树国
关键词:国家祭祀
元代平话文本的生成被引量:2
2014年
元代平话文本的出现,并非缘于"平话"伎艺的影响所至,乃是基于元代书面白话文本的编写、阅览所关联的环境、观念的推动,这一因素起于上层而下延至普通民众,给与下层社会参与白话文本编写以启发、激励和示范。据此而知,元代这类白话文本的题名所标举的"平话"一词,正如郑镇孙、贯云石等人题名其白话著述的"直说"一样,不是指向于某一伎艺的特征或属性,而是指向于这种通俗文本编写的特征或属性,意指"平话"史书,即对史书作通俗浅易化的阐述,既体现在内容题材上,也体现在叙述方式上(语言、格式)。
徐大军
关键词:元代
南唐名相李建勋及其诗作——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2010年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向"宋型诗"渐变转型的独特价值。李建勋之人格追求颇具典型意味,其诗歌创作既属唐诗"余响",又可谓"宋调"先声,不失为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王小兰
“统系”之变与宋初儒学的复兴
2009年
经历了唐末五代一百多年的世乱道丧之后,宋初学人以重修道统谱系为契机,掀开了儒学复兴的序幕。他们将荀卿、扬雄、王通及韩愈四人尊为"圣贤"而补入"统系"的做法,既出于儒学自身创新求变的学术探索,也意味着部分学者以儒道精神关照现实、救治"时弊"的文化自觉;此举不仅拉近了儒教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更拓展了宋初儒学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佛老猖獗和"师教"缺失等客观因素,为重修"统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庆历新政"以后,随着这些问题的基本解决,新"统系"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已不复存在。随着传统儒学向"宋学"的推移和发展,荀、杨、王、韩等人的"圣贤"地位也受到质疑,而宋初新建"统系"的影响遂宣告结束。新"统系"学术生命的获得与消失,既有政治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复杂背景,又体现着传统儒学向"宋学"演进的内在轨迹。
张兴武
关键词:宋初儒学复兴
清初“无声戏”小说观念的理论渊源与内涵扩展被引量:1
2007年
"无声戏"不仅是李渔一人一时的小说创作观念,也是清初一个显在的小说创作观念。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论表述,它的出现有其文学背景和理论渊源,它的内涵有一个从内到外的扩展过程,由故事选择、处理上的"求戏"(故事设置、情节布局的求新求异),扩展到小说形制上的"求戏"(对戏曲体制因素的借鉴、模拟)。这一创作原则的标榜显扬,有效地启发、促进了小说创作的"求戏"观念——对"戏性"的追求、对"剧体"的模拟。
徐大军
关键词:清初无声戏
论汉代游仙诗的来源、艺术形态及其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张树国
关键词:游仙诗文本形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