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作品数:1,595 被引量:17,701H指数:53
相关作者:许皞李博文谢建治吉艳芝王殿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78篇期刊文章
  • 96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领域

  • 923篇农业科学
  • 39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22篇经济管理
  • 27篇文化科学
  • 22篇化学工程
  • 20篇生物学
  • 18篇天文地球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水利工程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理学
  • 4篇矿业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3篇建筑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40篇土壤
  • 164篇养分
  • 128篇污染
  • 124篇小麦
  • 107篇施肥
  • 95篇玉米
  • 84篇氮素
  • 82篇重金
  • 82篇重金属
  • 76篇冬小麦
  • 64篇耕地
  • 58篇生态
  • 57篇微生物
  • 54篇氮肥
  • 52篇土壤养分
  • 51篇蔬菜
  • 49篇土地利用
  • 49篇硝态氮
  • 47篇农业
  • 42篇农田

机构

  • 1,576篇河北农业大学
  • 177篇中国农业大学
  • 50篇北京市农林科...
  • 40篇中国科学院
  • 39篇河北省农林科...
  • 35篇中国环境科学...
  • 2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5篇河北大学
  • 24篇华中农业大学
  • 2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4篇中国科学院遗...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6篇学研究院
  • 15篇保定职业技术...
  • 13篇中国水利水电...
  • 12篇天津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全国农业技术...
  • 9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160篇马文奇
  • 131篇许皞
  • 116篇刘树庆
  • 94篇刘文菊
  • 86篇张丽娟
  • 76篇孙志梅
  • 75篇张福锁
  • 70篇李博文
  • 66篇彭正萍
  • 61篇谢建治
  • 58篇杨志新
  • 54篇刘建玲
  • 53篇门明新
  • 52篇吉艳芝
  • 52篇陈亚恒
  • 50篇文宏达
  • 48篇王殿武
  • 42篇薛世川
  • 37篇刘会玲
  • 37篇王艳群

传媒

  • 194篇河北农业大学...
  • 89篇水土保持学报
  • 52篇植物营养与肥...
  • 51篇北方园艺
  • 47篇土壤通报
  • 46篇农业环境科学...
  • 43篇安徽农业科学
  • 43篇中国农学通报
  • 40篇华北农学报
  • 40篇江苏农业科学
  • 37篇水土保持研究
  • 37篇林业与生态科...
  • 3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3篇中国土壤与肥...
  • 31篇农业工程学报
  • 30篇应用生态学报
  • 26篇中国生态农业...
  • 19篇腐植酸
  • 18篇中国生态农业...
  • 17篇生态学报

年份

  • 6篇2024
  • 83篇2023
  • 65篇2022
  • 68篇2021
  • 89篇2020
  • 60篇2019
  • 56篇2018
  • 75篇2017
  • 78篇2016
  • 74篇2015
  • 62篇2014
  • 65篇2013
  • 67篇2012
  • 83篇2011
  • 96篇2010
  • 92篇2009
  • 109篇2008
  • 74篇2007
  • 80篇2006
  • 58篇2005
1,5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1
2018年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探讨了山药与苜蓿和三叶草两种豆科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山药单作相比,间作苜蓿和三叶草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山药根茎膨大初期和膨大盛期土壤p H和电导率.间作有助于提高山药整个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但对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采用隶属函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间作山药收获期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两种豆科作物均具有显著提高山药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综合肥力的效果.通过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增加山药田的生物多样性是培肥山药田土壤、改善山药田土壤生态环境、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马文奇杨小中
关键词:山药间作豆科作物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
河北低平原潮土氮磷钾平衡状况及评价研究被引量:15
2002年
对河北低平原潮土氮磷钾养分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养分收支情况为氮磷有盈余 ,而钾处于亏损状态。各养分的平衡系数分别为氮 1. 0 7~ 1. 4 1,磷 1. 14~ 1. 70 ,钾 0 . 72~0 . 96。氮磷钾养分的实际盈亏率都在允许的范围内。氮的盈余率为 4 . 75 % ,比允许值 4 7. 6 %低 ;磷的盈余率为 13. 7% ,比允许值 1. 6 %高 ;钾的亏缺率为 2 8. 1% ,比允许值 4 1. 3%低。总的来说 ,在该试验条件下 。
刘会玲陈亚恒许皞霍习良
关键词:土壤养分养分平衡
节水节能的感应水龙头设计被引量:7
2019年
目前感应水龙头技术很成熟且已广泛推广应用。但是现有的感应水龙头电池用量大,处理不当易引发环境问题。基于此,我们创新小组设计了一款通过水能实现自发电的充电式感应水龙头,它不仅更加节能节水,而且可减少电池的消耗及消除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下面针对这款节水节能水龙头,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制作工艺,及其与市面常见感应水龙头的区别与优势,最后论述了这款水龙头的发展前景。
王婧瑶李浩明夏宇刘文菊(指导)
关键词:感应水龙头节水节能自发电电池污染
河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简述,分析了河北省耕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河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河北省耕地利用中存在:耕地量少质差,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缺乏,耕地肥力不足,生态环境受到污染,非农占用耕地量大等问题。因此,应有加强耕地保护,控制人口,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加快耕地估价工作等一系列的对策。
李志伟许皞崔邢涛
关键词:耕地可持续利用
水肥耦合效应对平原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条件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在防雨棚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采用3因素5水平2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灌水量、氮肥和钾肥施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灌水量,其次是氮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各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贡献为氮、水>钾、水>氮、钾;从产量角度评价灌水量、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最佳水肥调控组合。当灌水量、氮肥和钾肥施用量分别为450 mm、180 kg/hm2、120 kg/hm2时,玉米达到高产生产指标84.63 g/盆,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
温利利李淑文李秀芳文宏达
关键词:水肥耦合夏玉米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5
2014年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符合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合理施氮量显著提高子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为189kg/hm2和178kg/hm2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较高;过量施氮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较施氮量为189kg/hm2和178kg,hm2降低29~55个百分点和32~64kg/kg;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施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为200kg/hm2左右时最高。当施氮量超过200kg/hm2时,成熟期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表观损失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玉米氮肥推荐用量应控制在200kg/hm2以内。
高肖贤张华芳马文奇魏静
关键词:夏玉米施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探究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与微生物菌剂及二者联合施用对温室黄瓜土壤氮素各主要途径损失及黄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结合黄瓜产量和品质,旨在筛选出温室黄瓜生产的适宜氮素损失调控措施。以黄瓜品种“津绿20-10”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CN)、减氮(RN)、减氮+DMPP(RND)、减氮+微生物菌剂(RNM)、减氮+DMPP+微生物菌剂(RND+M)。监测分析了土壤氧化亚氮(N 2 O)排放、氨(NH 3)挥发和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累积量,以及黄瓜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与CN相比,RN、RND、RNM和RND+M能够促进黄瓜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等氮条件下,RND+M可使黄瓜地上部植株氮素总吸收量增加18.93%,尤其是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和农学效率(AEN),分别达到25.30%和41.16 kg/kg(p<0.05),表现出明显的正协同效应,且优于硝化抑制剂或菌剂单施效果。(2)RN、RND、RNM和RND+M较CN可使土壤N 2 O排放显著降低26.38%~41.45%、NH 3挥发明显减少28.82%~37.70%,0—120 cm土壤剖面NO_(3)^(-)-N累积显著降低13.07%~62.32%;等氮条件下,RNM处理对土壤N 2 O排放和NH 3挥发影响不大,但能显著降低90—120 cm土层NO_(3)^(-)-N累积量,较RN降低27.35%。RND和RND+M可使N 2 O排放分别降低20.11%和20.47%,0—120 cm土壤剖面NO_(3)^(-)-N累积量分别降低30.06%和24.70%,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失风险,但增加NH 3挥发风险(p>0.05),总体表现为RND≈RND+M≥RNM≈RN。(3)RND+M处理产量为70.32 t/hm^(2),节本增收较RN增加5150元/hm^(2),且其在提高黄瓜果实品质方面效果较明显,可溶性蛋白含量较RN及RNM处理分别提高16.36%与4.01%。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尤其是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试验条件下,追施氮素316 kg/hm^(2),同时配施2%纯氮量的DMPP与75 L/hm^(2)菌剂,是实现温室黄瓜增产提质、�
赵宇晴杨迎田晓楠郭娇张丽娟郭艳杰郭艳杰
关键词: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温室黄瓜氮素损失氮肥利用率
基于产能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本文旨在探讨测算耕地人口承载力的科学方法,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资源区域配置和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介绍了耕地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核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耕地生产能力预测模型,形成了以Logistic生物模型和人口发展方程模型为人口预测方法,以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为标准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然后,以该方法为手段,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卢龙县2010年与2020年耕地生产能力分别为256826.96t和299631.45t,均可满足该县温饱型、小康型粮食消费需求,但未达到富裕型人口粮食消费需求,分别超载22837人和56617人。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测算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是一种较科学的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
张晓燕陈影门明新李新旺周亚鹏许皞
关键词:产能核算
牧草-污泥系统对污泥和尾矿砂不同组合PAHs的修复效果
2014年
选择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作为修复植物,利用污泥和尾矿砂不同配比组合进行盆栽试验,探明植物-污泥系统对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随污泥含量增加无芒雀麦存活率基本一致,生物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处理4(100%污泥)的耐受性远高于紫花苜蓿;而紫花苜蓿的存活率和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仅在处理1,2(25%污泥、50%污泥)时存活良好。无芒雀麦对16种PAHs的吸收总量以处理4表现最高,且对Phe、Anth、BaP、DbA单体的吸收量优于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的吸收量以处理2为最好,且对Naph、Pyr、Chry、BaA、BbF、BkF单体的吸收量优于无芒雀麦。在不同污泥组合处理下,无芒雀麦-污泥系统以处理4对污泥16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最高,达84%,且对16种PAHs中的单体BaA、Chry、BkF去除效果最佳,达90%以上。而紫花苜蓿-污泥系统2,3,4处理之间的去除率差异不大,且远高于处理1,并以处理4为最高,达79%,且对单体DbA和InP的去除率最佳,达95%以上。综合考虑生长状况、吸收量以及去除率,建议将耐抗性和去除率高的无芒雀麦作为优选植物资源直接用于城市污泥PAHs的修复。紫花苜蓿修复污泥PAHs以控制污泥含量为50%,并辅以50%铁尾矿砂配料效果最佳。
常瑞雪赵欧亚李玉灵杨志新冯圣东王小敏
关键词:污泥铁尾矿砂无芒雀麦
面源污染控制的新视角:食物链养分管理策略
面源污染,又称之为非点源污染,它是一种在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与大气、水文、土壤、植被、土质、地貌、地形等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可随时随地发生的,直接对水环境构成的污染。研究表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富集是水...
张福锁王方浩马文奇李彦明马林
关键词:面源污染水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肥用量
文献传递
共15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