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40 被引量:2,844H指数:27
相关作者:李隆陈研展志岗王巍任智慧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4篇农业科学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生物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4篇土壤
  • 22篇养分
  • 22篇玉米
  • 14篇植物
  • 12篇根系
  • 11篇氮素
  • 10篇小麦
  • 8篇间作
  • 7篇作物
  • 7篇菌根
  • 7篇
  • 6篇冬小麦
  • 6篇虚拟植物
  • 6篇养分资源
  • 6篇土壤有机
  • 5篇养分利用
  • 5篇养分利用率
  • 5篇农田
  • 5篇胁迫
  • 5篇利用率

机构

  • 137篇中国农业大学
  • 28篇河北农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遗...
  • 7篇甘肃省农业科...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自...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国家杂交水稻...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瓦赫宁根大学

作者

  • 44篇张福锁
  • 23篇马文奇
  • 20篇李保国
  • 20篇马林
  • 15篇江荣风
  • 15篇王方浩
  • 11篇李隆
  • 8篇郭焱
  • 8篇马韫韬
  • 8篇冯固
  • 7篇孙建好
  • 6篇李品芳
  • 6篇黄元仿
  • 6篇巨晓棠
  • 6篇李花粉
  • 6篇张吴平
  • 6篇柏兆海
  • 5篇李晓林
  • 5篇杨勇
  • 5篇张俊伶

传媒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5篇植物营养与肥...
  • 15篇农业工程学报
  • 9篇农业环境科学...
  • 8篇土壤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5篇土壤通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2005年中...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水利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土壤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0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23篇2009
  • 16篇2008
  • 19篇2007
  • 13篇2006
  • 1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病毒IBV和噬菌体MS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被引量:9
2007年
为研究病毒在土壤中的运移机理,选择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冠状病毒(IBV)和噬菌体(MS2)为材料,采用土柱模拟实验研究2种病毒在不同输入方式(IBV脉冲,MS2阶跃)、不同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IBV在饱和玻璃珠中的运移有少量滞留和延迟;MS2在饱和砂土中的运移随着离子强度的不同而不同,存在两个临界点,分别为0.065mol/L和0.080mol/L.在离子强度从0.002mol/L升高到0.065mol/L时,病毒吸附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离子强度在0.065-0.080mol/L时,病毒吸附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当离子强度超过临界点0.08mol/L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病毒吸附缓慢增加.在相同pH值和离子强度的不同介质中,IBV比MS2吸附和滞留较多.
马雪姣金妍黄元仿沈重阳
关键词:饱和多孔介质离子强度运移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 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关键词:作物秸秆资源利用
玉米生长虚拟模型GREENLAB-Maize的评估被引量:31
2006年
GREENLAB-Maize虚拟模型采用并行模拟植株功能与结构的机制来模拟玉米植株在不同环境条件(目前只考虑气象条件)下的生长。该模型逐时段模拟植株光合产量和光合产物向各个器官分配的数学公式的主要参数不能通过简单的方法确定,称为隐含参数,是通过将该模型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结合,并以田间植株生长的测定值为目标文件而反求出的。本文首先对参数反求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以植株多个生长时段的测定数据为目标文件来反求参数值时,其变异系数明显比只用某一个时段的测定数据时低。从模型隐含参数的稳定性和模型模拟效果两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估。对气象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4组玉米试验、玉米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取样植株个体等情况下所反求的隐含参数值的稳定性统计分析表明,模型隐含参数值因气象条件、生长阶段以及植株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差异均不显著,可以认为它们是植株生长内在的、稳定的参数。本文还对该模型的植株形态模拟模块进行了改进。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植株的生长状况,但还有必要对植株光合生产模块等进行改进。
马韫韬郭焱展志岗李保国Philippe de Reffye
关键词:玉米生物量分配可视化虚拟植物
中国食物链氮素资源流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活化氮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研究利用养分流动方法,利用模型量化氮素流动特征的指标,阐明我国食物链氮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GDP增长,在食物消费拉动下,2005年人均化肥、饲料、食物氮素消费量分别为1980年的2.1、2.2和1.3倍,养活一个中国人的资源代价在增加。中国食物链氮素库存量和流量大幅增长,1980年到2005年农田氮素总流量从2104×104t增加到4355×104t,动物生产体系氮素流量从745×104t提高到2255×104t,家庭消费系统氮素流量从313×104t增加到436×104t。然而,2005年食物链氮素生产效率仅为9%,废弃物循环率下降。与此同时,食物链氮素流动排放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2005年食物链系统进入环境的氮素为4288×104t,是1980年的2.4倍。
马林魏静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关键词:养分资源管理资源流动粮食安全
中红外光谱法测定土壤碳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土壤碳不仅是影响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也对减缓温室效应有重要意义。因此,土壤碳分析是农业、环境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传统化学分析方法存在测定效率低、实时性差、有污染等缺点,无法满足现代绿色农业快速测定土壤碳的需求。近年来,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MIR)技术以其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测试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绿色环保和适合批量样品测定的特点,逐渐成为获取土壤碳信息的有效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中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该技术在预测土壤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并对MIR技术在我国土壤碳定量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MI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土壤总碳、有机碳、无机碳、炭、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等土壤碳组分的预测,为土壤碳分析提供了快速无损的测定手段,也为绿色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
王君玮袁会敏江荣风王雁峰武良王盛锋
关键词:中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土壤碳速测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驯化的土壤微生物的遗留效应被引量:1
2022年
在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中,长期过量施用磷肥导致土壤中磷的累积,本文研究了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中长期、不同水平的磷肥供应驯化(training)微生物形成的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依托长期定位玉米试验地(始于2007),以长期不同供磷水平(来源于施用P2O50、75、300 kg·hm^(–2)的处理,分别为P0、P75、P300)石灰性土壤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接种微生物,探究不同磷供应驯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在2个基质供磷水平(不施磷No P和+P 30 mg·kg^(–1))下对玉米和三叶草植物生长、养分吸收、土壤酶活性及菌根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菌剂类型(灭菌处理,原位菌剂)显著影响玉米和三叶草地上部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在2个基质磷水平处理,相比于灭菌菌剂处理,接种原位菌剂显著提高了三叶草地上部生物量和磷吸收量,但三种菌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No P条件下,相比于灭菌处理,接种原位菌剂对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P条件下,接种原位菌剂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生物量;在2个基质供磷水平下,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P300处理中显著高于P0和P75。菌剂和基质供磷水平共同影响土壤酶活性。与P0和P75相比,P300菌剂显著降低了三叶草土壤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NoP条件下玉米土壤中过氧化物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在NoP条件下,接种P75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中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2种作物的菌根特征不同,接种位P300三叶草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显著低于P0和P75,而玉米根系的侵染率在三种菌剂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基质供磷水平以及植物种类共同影响累积磷驯化土壤微生物的效应,说明磷肥管理需要考虑植物-微生物的特性。
郎明张春燕张俊伶
关键词:生物量吸磷量菌根侵染率
不同肥力塿土、棕壤磷酸酶活性对土壤培养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被引量:4
2018年
为研究土壤培养温度,含水量和肥力差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以不同肥力(CK、NPKM)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塿土、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设定3个培养温度(-20、4和25℃)和3个水分处理(10%、25%和40%),避光培养2个月,测定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对培养温度响应不敏感;2)培养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且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对于含水量25%处理,低肥力CK在土壤含水量为40%时,磷酸酶显著增加50%以上;3)土壤有机磷浓度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相同土壤有机磷浓度时,棕壤的磷酸酶活性始终大于塿土。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低肥力土壤有机磷积累-矿化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有机磷浓度是决定土壤磷酸酶活性主要因素之一。
于星辰刘倩温智辉杨学云韩晓日李海港
关键词:土壤磷酸酶活性
我国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及其分布状况被引量:76
2005年
根据2002年的畜禽统计数量、畜禽粪便排泄量和氮素养分含量等数据,通过实际计算畜禽粪便中的氮素养分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区的各种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量、分布和去向。结果表明,各种畜禽相比,牛粪中的氮素养分量最大;省区间河南省的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量最多;据估算,畜禽粪便中有50%的氮素养分流失,50%的氮素养分回田利用;部分省区的单位面积畜禽粪便的氮素承载量已经超出了欧盟制订的农田有机肥氮的限制标准170 kg/hm2。
刘晓利许俊香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
关键词:植物营养畜禽粪便氮素养分
黄淮海三省两市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基于历年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黄淮海地区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7年黄淮海地区秸秆资源数量达到2.1亿t,秸秆N、P2O5、K2O、C养分资源产生量分别在189.8、60.0、298.2、8944.8万t。从秸秆资源利用来看,2006年秸秆还田比例较2000下降6.1%,其中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上升16.7%,河南和山东两省秸秆还田比例分别下降13.6%、12.6%。从主要作物秸秆还田比例分析,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比例历年平均分别达到65.1%、53.0%;河南和山东分别为56.5%、57.1%,44.8%、18.1%。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表明:各种秸秆养分中,N、C养分还田比例较低,只有不到50%,大量损失到环境中去;P2O5、K2O养分还田比例较高,平均在60%以上,这与假设的秸秆作燃料和饲料养分的还田率有关,估算中假设大部分畜禽排泄物和秸秆燃料的灰分能够及时还田。因此,加强畜禽粪便和灰分的管理,增加其还田比例,是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和减少秸秆养分利用过程中损失的重要途径。
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关键词:有机碳资源利用黄淮海地区
提升集约化香蕉园土壤健康水平的根层调控策略与途径被引量:7
2021年
香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国际水果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世界高产国家相比,我国香蕉生产单产存在较大的产量差,因此,如何消减土壤障碍因子,培育健康土壤,成为香蕉集约化生产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提出了蕉园集约化生产根层土壤健康调控的策略:(1)明确香蕉生产中土壤障碍因子,(2)通过根层调控消减土壤障碍因子,(3)提高蕉园土壤生物活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集约化生产蕉园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障碍因子,主要有土壤耕性差、pH低和有机质含量不高、养分有效性低、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及枯萎病菌等土传病害和香蕉根结线虫为害加剧等。应采用相应的调控策略有增施石灰提高根层土壤pH、改善养分有效性;施用有机改良剂和其他调控措施相结合,在调酸的基础上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的有效性;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加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减轻土传病害。总之,对根层进行综合调控可以提升集约化生产蕉园土壤健康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香蕉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张江周李宝深
关键词:香蕉土壤健康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