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双季稻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品数:14 被引量:138H指数:7
相关作者:邓强辉魏金连袁小乐王海伟马科锋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双季水稻
  • 5篇水稻
  • 4篇晚稻
  • 4篇超级稻
  • 3篇养分
  • 3篇养分吸收
  • 3篇生育
  • 3篇干物质
  • 3篇干物质生产
  • 2篇早稻
  • 2篇早晚稻
  • 2篇生育阶段
  • 2篇双季稻
  • 2篇茉莉酸
  • 2篇茉莉酸甲酯
  • 2篇温度升高
  • 2篇季稻
  • 2篇根系
  • 2篇不同生育阶段
  • 2篇产量与产量构...

机构

  • 14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江西天涯种业...

作者

  • 11篇潘晓华
  • 6篇魏金连
  • 5篇吴建富
  • 5篇石庆华
  • 4篇袁小乐
  • 2篇方加海
  • 2篇邓强辉
  • 2篇曾晓春
  • 1篇欧阳林娟
  • 1篇贺浩华
  • 1篇姚锋先
  • 1篇王璐
  • 1篇徐景坤
  • 1篇吴晓玉
  • 1篇周通
  • 1篇蒋海燕
  • 1篇刘宗发
  • 1篇马科锋
  • 1篇王海伟
  • 1篇文阳平

传媒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杂交水稻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5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级早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特点被引量:13
2009年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研究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早稻为金优402、晚稻为汕优10)。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密切。成穗率与早晚稻产量呈显著相关(r=0.878 8*)和呈极显著相关(r=0.959 8**)。早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增长速率和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 4**和r=-0.952 5**);晚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 9**)。超级早、晚稻的发育颖花数较对照多是由于其分化的颖花数多,而不是由于其退化率低所致。
袁小乐潘晓华石庆华吴建富漆映雪
关键词:超级稻早稻晚稻
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以10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均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生产优势,稻谷产量随生物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前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后的LAI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发度与成穗率和产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群体质量指标。
袁小乐潘晓华石庆华吴建富漆映雪
关键词:双季超级稻干物质生产
鄱阳湖区近40年来双季稻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趋势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鄱阳湖区水稻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鄱阳湖区18个气象站1965~2005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双季稻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历年月均日最高气温与年份极显著相关,其相关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0.02x一15.697和0.2515。41年内,试验水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日最高气温上升了0.82℃,4、6和10月份的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别上升了2.36、1.01和1.53℃。历年月均日最低气温与年份极显著相关,其相关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0.0207x一20.334和0.32685。41年内.试验水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了0.85℃,4、6、9和10月份的平均日最低气温分别上升了1.89、0.92、1.44和1.14℃。[结论j近40年来,鄱阳湖区水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日最低气温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魏金连潘晓华
关键词:气温变化双季稻
环境友好型蛋白质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蛋白质表面活性剂(PB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温和型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显著改变液体表面张力或二相间界面张力。阐述了PBS的概念、分类、合成、性能及应用,最后基于优良性能展望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新前景。
欧阳林娟文阳平贺浩华徐景坤王海伟
茉莉酸甲酯在杂交稻制种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杂交水稻组合(母本"Ⅱ-32A",父本"084")研究茉莉酸甲酯在杂交籼稻制种中对花时调控的效应。结果发现:茉莉酸甲酯对籼稻不育系开颖具有较为明显的诱导效应,可使其在一天中开花出现明显的高峰,较好地与父本的开花高峰相遇,从而提高结实率,同时显著提高了母本的柱头外露率,进而提高制种产量。但如在茉莉酸甲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6-苄基腺嘌呤,则虽然能够显著诱导籼稻不育系开颖,但母本的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并不能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制种产量的效果不明显。
蒋海燕曾晓春余秋平方加海姚锋先
关键词:茉莉酸甲酯杂交稻制种花时柱头外露率
茉莉酸甲酯对玉米颖花开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茉莉酸类植物激素对水稻、小麦、高粱、苏丹草、黑麦、高羊茅草、谷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的颖花开放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为进一步探明茉莉酸类植物激素是否对玉米颖花开放具有诱导效应,以沪玉糯Ⅱ号玉米雄穗为试验材料,研究茉莉酸甲酯对玉米颖花开放的影响。结果表明:0.1~10mmol/LMeJA浸穗5min对田间条件下玉米雄穗颖花开放和人工控制温度(28℃、35℃)下离体雄穗颖花开放均无明显影响。
马科锋周通何永明曾晓春方加海吴晓玉
关键词:玉米颖花开放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物质生产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期夜温升高增加早稻的干物质积累,而减少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幼穗分化期-抽穗的夜温升高对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均有一定的负作用;抽穗后的夜温升高对早稻物质生产影响较小,但降低其茎鞘物质的转运,而晚稻的干物质生产和茎鞘物质的转运均提高。在早稻幼穗分化前夜温适度升高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植株养分的积累,但不利于晚稻植株养分的积累;幼穗分化-抽穗期间的夜温升高均不利于早、晚稻植株的养分积累;灌浆结实期的夜温升高会造成早稻根系早衰,不利于养分吸收,但有利于保持晚稻根系较高活力,促进养分吸收。试验证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生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是不同的。
魏金连潘晓华
关键词:双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养分吸收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0年
利用两间玻璃温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分化期)期间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水稻的分蘖,植株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02%~13.18%和6.52%~7.78%(P<0.01);幼穗分化-抽穗(10%稻穗抽出剑叶鞘)期间夜温升高,导致颖花退化,使每穗发育颖花数减少,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下降3.76%~6.67%和3.66%~6.94%(P<0.01);灌浆结实期(抽穗-成熟)夜温升高,双季早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而双季晚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稻的产量下降2.07%~5.61%(P<0.05),双季晚稻的产量提高1.63%~2.28%(P<0.05).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魏金连潘晓华邓强辉
关键词:双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超级早、晚稻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为了阐明双季超级稻的高产机理和指导合理施肥,采用品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N 170.04、224.90 kg/hm2,P 21.97、39.88kg/hm2,K 107.48、144.47 kg/hm2,均高于对照。生育中期(穗分化至抽穗)的养分吸收量与产量密切相关。生产100kg稻谷所需要的养分较对照低10%左右。超级早、晚稻品种根系发达,根量较大。抽穗后15 d(早稻)或20 d(晚稻)的根量与产量密切相关,其中5—10 cm的根量与养分吸收总量密切相关。说明生育中期较多的养分吸收和发达的根系是超级早、晚稻高产的重要原因。
袁小乐潘晓华石庆华吴建富漆映雪
关键词:超级稻养分吸收根系
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两间玻璃室不同的夜间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物质生产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对双季早稻的生物产量没有影响,但可显著提高晚稻生物产量。早稻穗分化前夜温升高可增加物质积累量,而穗分化后则减少物质积累量;夜温升高减少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间的物质积累,而增加其他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夜温升高加速早稻剑叶衰老,而对晚稻无显著影响。夜温升高对水稻氮素积累影响较小,对磷、钾积累影响较大。其中,播种至幼穗分化夜温升高有利于早稻稻株的养分积累,而幼穗分化后不利于养分积累;夜温升高不利于晚稻播种—抽穗的养分积累,而有利于抽穗后的养分积累。试验表明,夜温升高对不同季水稻及水稻不同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存在差异。
魏金连潘晓华
关键词:双季水稻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养分积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