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作品数:71 被引量:257H指数:8
相关作者:张慧茹张家宝李红杨敏李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大学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一般工业技术
  • 22篇化学工程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9篇复合材料
  • 39篇复合材
  • 23篇C/C
  • 16篇C/C复合材...
  • 9篇烧蚀性能
  • 7篇树脂
  • 7篇化学镀
  • 6篇纤维
  • 6篇摩擦磨损性能
  • 6篇纳米
  • 5篇镀银
  • 5篇织物
  • 5篇化学镀银
  • 5篇纺织
  • 4篇乙烯
  • 4篇碳复合材料
  • 4篇碳纤维
  • 4篇热性能
  • 4篇磨损率
  • 4篇聚砜

机构

  • 71篇上海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航天材料及工...
  • 2篇上海航天局
  • 2篇清华大学研究...
  • 2篇远东控股集团...
  • 1篇东华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出入境检...
  • 1篇上海大学复合...
  • 1篇常州市武进区...
  • 1篇中国航空制造...
  • 1篇上海市塑料研...
  • 1篇湖北航天技术...

作者

  • 50篇孙晋良
  • 46篇任慕苏
  • 24篇李红
  • 18篇白瑞成
  • 13篇张慧茹
  • 12篇张家宝
  • 11篇杨敏
  • 10篇唐志勇
  • 10篇俞鸣明
  • 7篇周春节
  • 7篇李爱军
  • 6篇刘立起
  • 6篇邹新国
  • 6篇梁晶晶
  • 5篇方琳
  • 4篇邵勤思
  • 4篇郭建君
  • 4篇陈来
  • 4篇谢旺
  • 4篇赵春晓

传媒

  • 10篇上海大学学报...
  • 9篇高分子材料科...
  • 6篇材料科学与工...
  • 4篇合成纤维
  • 4篇材料工程
  • 4篇复合材料学报
  • 4篇高科技纤维与...
  • 3篇上海金属
  • 3篇产业用纺织品
  • 3篇玻璃钢/复合...
  • 2篇新型炭材料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上海纺织科技
  • 2篇无机材料学报
  • 2篇电镀与涂饰
  • 2篇功能材料
  • 2篇宇航材料工艺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导报(纳...
  • 1篇SAMPE ...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最概然Malek法分析TDE-85/MeNA环氧树脂体系固化机理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非等温DSC法对三官能团环氧树脂TDE-85与甲基纳迪克酸酐(MeNA)固化体系进行了放热特性分析,升温速率分别为5k/min、10k/min、15k/min、20k/min、25k/min及35k/min。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最概然Malek-Flynn-Wall-Ozawa分析法,对其固化反应机理进行固化动力学参数分析,建立了能够正确描述固化反应过程的机理模型。该方法求得固化体系反应表观活化能为E=67.05kJ/mol,表观指前因子为A=5.05×109s-1,反应机理函数为f(a)=22.24(1-a)1.76。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对最概然Malek-Flynn-Wall-Ozawa分析法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能够精确的描述固化反应过程和机理特征。
郭建君孙晋良任慕苏白瑞成
关键词:非等温DSC
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导热性能被引量:8
2020年
采用国产沥青基碳纤维与中间相沥青制备多孔碳/碳(C/C)复合材料,通过化学气相渗透法(CVI)与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复合工艺增密,经不同温度高温热处理(HTT)后制备单向C/C复合材料和两向正交C/C复合材料。利用SEM,XRD对不同温度热处理的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结合导热机理,分析材料导热性能。结果表明:2300℃热处理后,高导热C/C复合材料结构致密,单向C/C复合材料X向(平行于碳纤维轴向)、两向正交C/C复合材料X向、Y向表现出优异的导热性能;3000℃热处理后,C/C复合材料石墨片层结构明显,石墨化度提高了18.84%,微晶尺寸增大,导热性能进一步提高。两向正交C/C复合材料X向、Y向导热系数可由单向C/C复合材料X向、Z向导热系数计算推导。
姚彧敏李红刘正启杨敏任慕苏孙晋良
关键词:微观结构石墨化度导热性能复合材料设计
熔融渗硅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1年
综述了熔融渗硅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碳纤维预制体和C/C多孔体的制备,以及熔融渗硅过程对C/C-SiC复合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介绍了C/C-SiC复合材料作为热结构和摩擦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先进摩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C/C-Si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崔园园白瑞成孙晋良任慕苏张家宝周春节
C/C-SiC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综述了C/C-SiC摩擦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C/C-SiC摩擦材料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C/C-SiC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因素及机理,介绍了C/C-SiC摩擦材料的改性及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李波崔园园李爱军周春节张家宝白瑞成
关键词:摩擦磨损性能改性
湿热舒适功能纺织品被引量:5
2010年
对湿热舒适功能纺织品进行了简介和展望。主要介绍了定向导湿、快干功能织物,防水、透湿功能织物,智能化调温功能织物的应用领域、制备原理与方法以及评价标准。
张慧茹董继红
关键词:防水透湿
芳砜纶纤维/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热压工艺制备芳砜纶纤维(polysulfonamide fiber,PSAF)/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复合材料,然后采用热重分析仪(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TGA)、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转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热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thermal fiel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FSEM)等方法研究了PSAF对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结构和微观形貌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SAF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适量的PSAF较好地分散在PTFE基体中,PSAF与PTFE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好,且同时存在物理与化学结合.
刘立起王旭谢旺俞鸣明方琳李红杨敏肖依任慕苏孙晋良
PPTA-F/PSA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16年
采用热压工艺将不同配比的对位芳纶和聚砜酰胺制成PPTA-F/PSA复合材料,研究了PPTA-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PTA-F质量分数的增加,PPTA-F/PS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小的损失,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界面粘结良好是PPTA-F/PSA复合材料拥有较好力学强度的原因。
王旭邹虹荣谢旺刘立起俞鸣明肖依
关键词:对位芳纶聚砜酰胺复合材料
真空等离子体喷涂ZrB2基超高温复合涂层研究
采用真空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制备超高温ZrB2基复合涂层,研究了该复合涂层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特征;研究了第二相,包括SiC、Si、MoSi2和TaSi2等,对该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采用高温等离子体火焰表...
郑学斌牛亚然丁传贤李红孙晋良
关键词:抗氧化性能抗烧蚀性能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被引量:14
2011年
介绍了C/C复合材料的两种致密化工艺:化学气相法,液相浸渍-碳化法及二者复合致密化。重点介绍了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技术:内部抗氧化,抗氧化涂层。针对C/C复合材料的两大应用领域:火箭喉衬材料和刹车材料,简述了通过C/C-Cu和C/C-难熔金属碳化物的制备进一步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以及C/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张慧茹
关键词:C/C复合材料致密化抗氧化耐烧蚀
TDE-85/AG-80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微观形貌与力学性能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选用两种耐高温多官能团环氧树脂TDE-85和AG-80为基体,T300碳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复合材料单向板,纤维体积含量均为60%。实验测得TDE-85树脂基体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弯曲模量为74.26GPa,弯曲强度为1061.4MPa,层间剪切强度(ILSS)为54.05MPa;AG-80树脂基体复合材料单向板弯曲模量为55.73GPa,弯曲强度为840.52MPa,层间剪切强度(IL-SS)为44.84MPa。前者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与剪切强度也分别高出后者26.3%、33.2%与20.5%。实验对弯曲试样断口微观形貌的受压部分和受拉部分进行了SEM和高倍数码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AG-80树脂基与碳纤维的界面结合情况较差,纤维成束被拔出,纤维表面几乎没有树脂。TDE-85树脂基与碳纤维界面结合情况较好,纤维与树脂结合比较紧密,断面较为平整,只有少量纤维拔出,表面粘附大量树脂。
郭建君孙晋良任慕苏白瑞成
关键词:复合材料微观形貌SEM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