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单链
  • 3篇抗体
  • 2篇单链双特异性...
  • 2篇蛋白
  • 2篇遗传算法
  • 2篇融合蛋白
  • 2篇双特异性
  • 2篇双特异性抗体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同源模建
  • 2篇连接肽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链抗体
  • 1篇电针
  • 1篇电针仪
  • 1篇电针治疗
  • 1篇电针治疗仪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
  • 2篇南佛罗里达大...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河南省红十字...

作者

  • 6篇张建华
  • 3篇尚志刚
  • 2篇张晓晖
  • 1篇张芳琳
  • 1篇王海涛
  • 1篇陈铁军
  • 1篇毛晓波
  • 1篇潘伯荣
  • 1篇李建斌
  • 1篇杨波
  • 1篇雍明超
  • 1篇关方霞
  • 1篇单泓
  • 1篇焦红亮
  • 1篇杨育霞

传媒

  • 1篇中国针灸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ScFv及重组TNF-α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软件预测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分析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理化性质,以及探讨分泌型抗成骨肉瘤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将人工合成的抗体分泌信号肽序列加在抗成骨肉瘤ScFv基因5′端,其3′与人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连接构成分泌型单链双功能抗体ScFv-TNF-α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重组质粒pL(ScFv-TNF-α)SN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PA317包装细胞,G418筛选,直至出现抗性克隆,扩大培养,用NIH3T3测定病毒滴度,将重组病毒感染人成骨肉瘤细胞命名为OSC/ScFv-TNF-α,以PCR,RT-PCR以及WesternBlot对ScFv-TNF-α基因修饰的OSC9901细胞进行鉴定.在构建融合蛋白之后,运用DNA分析软件(DNAssist)和蛋白质分析软件(ANTHEPROTV5)分析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结果:经酶切分析鉴定,成功地构建了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L(ScFv-TNF-α)SN,以及WesternBlot分析证明ScFv-TNF-α基因融合蛋白的表达.运用DNAssist核酸序列分析软件分析ScFv-TNF-αDNA序列翻译并获得了氨基酸序列,运用蛋白质分析软件(ANTHEPROTV5)分析融合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进行分析预测融合蛋白的性质,为进一步探讨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融合蛋白提供依据.
张建华
关键词:单链抗体融合蛋白
电针治疗仪安全性问题及对策被引量:21
2009年
根据临床经验,论述电针治疗仪在针灸临床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电针治疗仪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轻则使电针疗效大打折扣,重则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电针的调节参数不精确、显示参数不合理、恒压输出不科学和保护措施不到位。提出了安全性问题的改进对策和提高电针治疗仪智能化水平的措施。
杨育霞雍明超
关键词:电针电针仪安全管理
干休所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及其管理体系的构建被引量:2
2008年
从军队干休所的医护工作中,针对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现状,排除社会学因素,重点分析其生理学因素、疾病与药物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精神因素、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对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提出必须对老年人及其照顾者进行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管理,以改善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现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樊瑞军张建华
关键词:老年人营养不良
HSV-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探针设计的探讨
2008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基因序列的特点,设计HSV-2诊断芯片的Oligo探针。方法利用Matlab7.0和ANTHEPROTV5对HSV-2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BLAST软件对HSV-2的DNA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得到有意义的特异序列;用生物学软件Oligo6.0设计特异性高、Tm值相近、长度均一的Oligo探针。结果利用Matlab7.0和ANTHEPROTV5分析HSV-2二级结构的分布以及其理化性质,同时生物学软件Oligo6.0获得13条60-merOligo探针。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设计HSV-2诊断芯片的探针,可为后期打印成DNA芯片,用于HSV-2的检测打下基础。
张建华王海涛张芳琳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2型MATLAB7.0BLAST
皮瓣血供监测技术的进展被引量:13
2008年
皮瓣供区和受区的术前、术后血供状态无损监测在皮瓣移植手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介绍了皮瓣血供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现有监测手段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红外热像结合生物传热模型分析,有可能成为皮瓣血供状态无损监测及预测的一种理想手段。
张建华尚志刚袁家英
关键词:皮瓣血供监测技术
融合蛋白链间连接肽的优化设计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以单链抗体为元件构建的基因工程双价抗体分子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融合蛋白的亲和性及抗肿瘤活性分别较衍生因子的功能及活性有所变化.合适的链间连接肽(Linker)可以赋予单链双特异性抗体更适于临床应用需求的生物学活性,如何优化选择或设计Linker则成为构建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关键步骤.在对影响融合蛋白亲和性及抗肿瘤活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中提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同源模建后分析衍生因子的构效关系、衍生因子分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空间位置关系,并综合考虑影响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的相关因素,尝试运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Linker的优化设计.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张建华尚志刚张晓晖潘伯荣
关键词: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同源模建遗传算法
单链双价抗体连接肽的优化设计△被引量:1
2008年
以单链抗体为元件构建的基因工程双价抗体分子近年来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双价单链抗体分子的亲和性及抗肿瘤活性分别较衍生因子的功能及活性有所变化。合适的连接肽可以赋予双价单链抗体更适于临床应用需求的生物学活性,如何选取或设计连接肽是构建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关键步骤。在分子量子化的模型基础上,运用同源模建的方法建立单链抗体分子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把连接肽的设计看作为方程的求解问题,改善算法的搜索能力、搜索效率和收敛性能,设计全局最优的连接肽。双价单链抗体连接肽的设计是在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不同功能域的复合蛋白质以及连接肽的设计,为恶性肿瘤的靶向多功能基因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寻找有效的治疗因子提供研究方向。
张建华尚志刚张晓晖
关键词:同源模建改进遗传算法单链双特异性抗体连接肽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及临床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分析比较脐带血间质干细胞单份与双份混合培养细胞增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及临床输注效果观察。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在多联袋中以密度梯度法无菌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并检测CD133+细胞数。将制备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B27和bFGF的DMEM/F12培养瓶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当细胞培养3d时,随机取培养的6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3量)为A组,6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3量)为B组,将A、B组各剩余的1/3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为C组。3组细胞密度均调整为1.0×104/ml。以活细胞计数法比较3组细胞不同时间的扩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后及培养10d后CD133+细胞数。将单份培养和混合培养7d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静脉输注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体内,每次输注2份,每例患者平均输注6份,每份间隔时间平均4d。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活细胞计数检测显示,将2份不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后,细胞贴壁、增殖比单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快(P<0.05)。3组细胞经bF-GF诱导后均表达巢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细胞数,结果显示A、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脐血MSCsC组与单份脐血MSCs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相比,神经功能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后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发现免疫排斥及不良反应。结论混合培养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有互相促增殖作用,应用bFGF诱导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表达巢蛋白。
李建斌单泓杨波关方霞焦红亮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静脉输注
头眼协调运动控制仿生模型被引量:2
2011年
深入分析灵长类动物在注视点转移过程中眼球运动、头部运动及头眼协调运动的关系,将头眼协调运动的神经生理机制引入工程领域,改善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头眼协调问题。提出一种仿生型机器人头眼协调运动控制策略,将注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的快相和随后的慢相两个阶段。快相组合了高速眼球扫视运动(saccade)眼球运动和缓慢的头部运动,两者协调配合迅速切换注视点至新的目标;慢相通过前庭动眼反射(VOR),依靠头和眼的等量反向旋转运动维持目标稳定的同时,调整头部位置,使其朝向目标。建立了注视转移的仿生控制模型。仿真结果与生理学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与控制模型的可行性。
毛晓波陈铁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