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系

作品数:79 被引量:858H指数:19
相关作者:魏艳敏齐秋锁刘华梁杜冬冬谢欢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宁夏农学院林学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0篇小麦
  • 23篇基因
  • 21篇锈病
  • 21篇叶锈病
  • 17篇病菌
  • 13篇抗病
  • 12篇抗叶锈病
  • 10篇小麦叶
  • 9篇锈菌
  • 9篇叶锈菌
  • 9篇玉米
  • 9篇小麦叶锈
  • 9篇马铃薯
  • 9篇抗病基因
  • 9篇抗叶锈病基因
  • 8篇链霉菌
  • 7篇玉米大斑病
  • 7篇棉花
  • 7篇斑病
  • 7篇大斑病

机构

  • 77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苏州出入境检...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济宁医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北省生物研...
  • 2篇天津市植物保...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宁夏农学院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定州市农业局
  • 1篇国际玉米小麦...
  • 1篇黄泛区农场

作者

  • 47篇刘大群
  • 42篇杨文香
  • 15篇张汀
  • 11篇董金皋
  • 8篇魏艳敏
  • 7篇张娜
  • 7篇李亚宁
  • 6篇张立荣
  • 6篇朱杰华
  • 5篇孟庆芳
  • 5篇李星
  • 5篇韩建民
  • 5篇张志铭
  • 4篇陈云芳
  • 4篇田世民
  • 4篇李在峰
  • 3篇闫淑娟
  • 3篇杨志辉
  • 3篇闫红飞
  • 3篇张毓妹

传媒

  • 17篇河北农业大学...
  • 9篇华北农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微生物学通报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玉米科学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第三届中国国...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棉花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农药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7篇2001
  • 15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8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SSR标记被引量:12
2005年
选取小麦感叶锈病亲本Thatcher、6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F2代为材料,开展了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从13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了1对在亲本及TcLr19×Thatcher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Xgwm44,并获得了1个与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44139bp,此标记位点与Lr19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9cM。该研究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构建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李星杨文香李亚宁刘大群闫红飞孟庆芳张汀
关键词:SSR标记抗叶锈病基因小麦抗叶锈基因F2代
植物根结线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6年
从RFLP、RAPD和SCAR、rDNA-ITS-PCR、AFLP等几方面概述了分子技术在植物根结线虫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分子技术用于检测植物根结线虫种间和种内群体间在DNA水平上的根本差异,为根结线虫的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
魏学军杨文香刘大群张汀
关键词:根结线虫分子技术
嗜线虫致病杆菌代谢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嗜线虫杆菌(Xenorhabdus sp.)是昆虫病原线虫肠道的共生细菌,随着线虫的侵染进入寄主血腔,是昆虫病原线虫主要的致病因子。嗜线虫杆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抑制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生长,特别对植物病原真...
杨秀芬张志铭杨怀文简恒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
文献传递
棉花大丽轮枝菌RAPD遗传多态性分析
<正> 应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从83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了9个扩增多态性好的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12个不同省市的27株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一株来自美国的大丽轮枝菌T-9...
张立英黄国红刘大群
文献传递
三株链霉菌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3
2005年
利用链霉菌防治黄瓜白粉病以及对黄瓜植株生长的温室试验表明,3株链霉菌M63、S15和S93对黄瓜白粉病具有保护性防治作用,与对照相比,浸种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2.7%、40.3%和56.8%,清水对照的防效为0,M63和S93的防效显著优于S15(P=0.05),3株链霉菌在不同时间间隔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且随着叶面喷施后与接种白粉菌时间间隔的缩短,防效有增高趋势,而喷施特谱唑则表现了相反的趋势;3株链霉菌叶面喷施的防效差异不大,M63的防治效果较稳定;3株链霉菌浸种结合预防性叶面喷施的防病效果和变化趋势与单独叶面喷施链霉菌的防效相似。链霉菌对黄瓜白粉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研究还发现,M63和S93浸种处理显著地增加株高,相反S15显著降低了株高。3株链霉菌均显著地增加黄瓜植株的叶片数。总之,链霉菌M63的防效优于S15和S93,是一株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杨文香张汀刘大群
关键词:链霉菌黄瓜白粉病生物防治
土耳其8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及抗叶锈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确定8个来自土耳其的普通小麦品种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对其进行全生育期农艺性状观察,并利用44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抗性和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利用20个与Lr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8个土耳其小麦品种进行抗叶锈病基因的进一步鉴定。推测YJ000900中可能含有Lr1、Lr3、Lr17、Lr20;YJ000906中可能含有Lr1、Lr17、Lr20;YJ000901、YJ000902、YJ000904、YJ000905、YJ000907中可能含有Lr1;8个材料中均不含Lr9、Lr19、Lr20、Lr21、Lr24、Lr26、Lr28、Lr29、Lr34、Lr35、Lr37、Lr38和Lr47基因。结果表明,来自土耳其的8个小麦材料具有较差的抗叶锈性、抗寒和抗倒伏能力,而且产量低,不适宜于大规模推广种植,也不能作为我国小麦抗叶锈的抗源使用。
刘彦慧赵轩宇杨文香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抗病基因基因推导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拮抗链霉菌Men-myco-93-6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3
1999年
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和菌落生长法测定桔抗链霉菌 M en-myco- 93- 63(52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T-9和河北省强致病力菌株V-h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链霉菌Men-myco-93-6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体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了棉花黄萎菌的生长量。同时发现,拮抗链霉菌及其发酵液对不同致病菌株表现不同的抑菌效果;Men-myco-93-63发酵稀释液可使V.dahliae出现融菌现象。
刘大群杨文香祁碧菽王朝花
关键词:拮抗链霉菌发酵液棉花黄萎病菌菌体生长
玉米大斑病菌HT_毒素对玉米细胞CAT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1999年
HT_ 毒素可抑制玉米叶片细胞CAT 酶活性。粗毒素( 含组分Ⅳ) 处理后,供试2 个玉米自交系叶片细胞的CAT 酶活性虽都受到抑制,但毒素处理6 h 时自交系Oh43Ht1 受抑制极其明显;而此时用毒素组分I和标准毒素I处理后Oh43 的相对酶活性又明显低于Oh43Ht1 。即HT_ 毒素对不同Ht 基因玉米叶片细胞CAT 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了一定的寄主选择活性。试验发现,标准毒素补加H2O2 后,Oh43 的CAT 酶活性在12 h 内急剧上升(12 h 达最大值:11-056 8 mg/g·FW·min) ,之后又迅速下降;相反,Oh43Ht1 的CAT 酶活性却急剧下降(12 h 达最小值:1-700 0 mg/g·FW·min) ,之后活性上升,可见毒素处理早期,H2O2 可刺激Oh43 玉米细胞CAT 酶的活性,却抑制Oh43Ht1 玉米细胞CAT 酶的活性。此外,玉米幼茎细胞受HT_ 毒素胁迫后,各处理的CAT 酶活性基本类似,即活性早期下降,后期上升。
董金皋闫淑娟杨娟
关键词:玉米玉米大斑病HT-毒素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被引量:17
2008年
分别测定了2006年采自河北围场60株和黑龙江克山7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水平,并同时从围场和克山各选取30株晚疫病菌株,测定这些菌株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围场和克山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两地菌株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0750、0.0789mg/L,两地总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0771mg/L,该值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对精甲霜灵的抗性测定表明:在河北围场所测菌株中,敏感、中抗和高抗的比例分别为46.7%、46.7%和6.6%,最敏感菌株EC50值为0.0226mg/L,最高抗性菌株EC50值为169.7991mg/L;而在克山所测菌株中,敏感、中抗和高抗的比例分别为73.4%、20.0%和6.6%,最敏感菌株EC50值为0.0158mg/L,最高抗性菌株EC50值为24.3684mg/L。
沈江卫杨志辉朱杰华孙颖琦王鹤
关键词:致病疫霉嘧菌酯精甲霜灵敏感性基线
小麦品种周8425B抗叶锈病基因LrZH84的EST标记被引量:2
2010年
本研究利用周8425B与中国春杂交获得的F2和F3群体,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获得了与LrZH84紧密连锁的EST分子标记BF482555,并在F2和F3群体中检测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8cM和4.5cM,该标记在抗感品种间扩增出了共显性的多态性片段。这些研究结果证明,通过EST建立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是可行的,同时为周8425B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闫媛媛潘阳李星李在峰姜谓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抗叶锈病基因EST标记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