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

作品数:62 被引量:151H指数:5
相关作者:解丽霞张倩甘小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哲学宗教
  • 12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4篇社会学
  • 2篇文学

主题

  • 14篇文化
  • 9篇哲学
  • 7篇扬雄
  • 6篇道德
  • 6篇《太玄》
  • 5篇儒学
  • 5篇情怀
  • 5篇主义
  • 5篇家国
  • 5篇家国情怀
  • 5篇《易》
  • 4篇人文
  • 3篇道德理性
  • 3篇叙事
  • 3篇中国哲学
  • 3篇社会
  • 3篇西方哲学
  • 3篇民族
  • 3篇经学
  • 3篇空间叙事

机构

  • 57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西机电职业...

作者

  • 29篇解丽霞
  • 22篇张倩
  • 2篇刘尚明
  • 2篇夏玲玲
  • 1篇张倩
  • 1篇左伟清
  • 1篇甘小华

传媒

  • 5篇贵阳学院学报...
  • 4篇周易研究
  • 4篇学术研究
  • 3篇哲学动态
  • 3篇广西民族研究
  • 3篇燕山大学学报...
  • 3篇广东省社会主...
  • 2篇哲学研究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孔子研究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实事求是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取《易纬》驳谶符:扬雄与谶纬学说
2011年
扬雄与谶纬学说关系复杂纠葛,之所以如此,源于"谶、纬相同还是相异"的历代学术公案。重新清理"谶、纬论辩"的史料依据,就会发现这一公案的真实面相:争论双方只是立足点不同,其实结论一致,即"谶、纬"内容有异、名称互杂。以此为前提,扬雄与谶纬关系的梳理就会比较清晰,扬雄是"取纬驳谶",吸取《易纬》的宇宙生成理论、"数字生成次序"、"易数的方位排列"、"卦气说"等汉代学术资源,批驳"欺世罔俗"具有灾异性质的"谶符"。
解丽霞
关键词:扬雄《太玄》《易纬》
经传一体还是经传分立?——《太玄》仿《易》的经传问题
2012年
《汉书·扬雄传》中"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说法导引了后人"以《易》求《玄》"的研究思路,以此得出扬雄仿照《易》经、传一一而作《太玄》经、传的偏失结论。分析扬雄作《太玄》时《易》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扬雄的解《易》理路是"《玄传》-《玄经》-《易经》",《太玄》是经、传分立的。扬雄采用"经自经、传自传"的方式释《易》,在于倡导"简而要"地追寻经典本义,对东汉古文经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丽霞
关键词:《太玄》《易》
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变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寻源被引量:9
2007年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根源有三个向度。文化就其与民族的关联而言,它既是民族自我认证的标志,又是民族自觉凝聚的精神源泉。文化在历时性的传承中,经过民族的不断选择与认同,积淀为共时性的民族精神,它构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内核。文化变迁大致包括三种不同路径:一是文化内在精神的自然演进;二是外来文化冲击的被动变革;三是多元文化潜移的相互涵化。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深化的内在机制。
解丽霞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变迁
制度化传承·精英化传承·民间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建构被引量:13
2013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得益于制度化、精英化、民间化互融共生的传承体系。制度化传承主导着文化发展方向、塑造着意识形态文化、决定着文化传承方式,引领着精英化传承和民间化传承;精英化传承规范着意识形态文化的偏离、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输送着文化的知识与价值力量,是制度化传承和民间化传承的枢纽;民间化传承践行着传统文化的德性规范、保存着传统文化的物化遗产、建构着由文化而生成的熟人社会,让制度化传承与精英化传承落实在日常生活世界。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形象提升的意义日益凸显。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古人创造的文化传承体系进行时代转换,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生新的民族文化。
解丽霞
关键词:传承体系
重读儒家经典的五种意义
2010年
当代社会"重读儒家经典"有两重内容五种意义:一是本该读而没有读的"普及型重读",其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意义在于"补充传统文化的知识性匮乏"和"追溯公民品格的道德性渊源";二是本该重视而没有重视的"研究型重读",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着重"寻求儒家学说的现代性出路"和"回应全球泛化的民族性重构";这两种"重读"之间的对接意义为"应对信仰危机的精神性寻根"。
解丽霞
关键词:重读儒家经典知识性道德性民族性精神性
同象数别义理:《太玄》与孟京易学被引量:1
2010年
易学史上对《太玄》与孟京易学关系的探究,受到两个有争议问题的影响:一是《易纬.稽览图》和孟京《易》的先后关系,一是《太玄》源于孟京《易》还是源于《易纬》。本文以《太玄》为基点,在尝试解决"争议"的基础上,具体探究《太玄》象数构建如何取于孟、京卦气说,其义理阐释又如何别于孟、京灾异说。
解丽霞
关键词:《太玄》《易纬》卦气说
唐君毅以“感通”释“仁”的心学意蕴被引量:1
2022年
以心性之学为基础,说明中国人文传统的独特性,是唐君毅哲学的一个重要向度。为说明心性之学的统贯意义,唐君毅把传统心学与孔子“仁”论密切结合起来,用“感通”来说明“仁”,证成心性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贯性。同时,唐君毅立足心学的立场,通过“感通”中对己、对人、对天道的三个维度把心性论引向纵深发展,并说明了中国人文传统的特质在于“伦理的人文主义”,彰显中国人对于主体的独特理解模式。
张倩
汉代官制与经典文化传承
2014年
汉初经典文本的缺失使得文化传承成为问题,而汉家统治的需要与经典内蕴的价值又让文化传承成为必要。为了保障经典文化的有效传承,汉代几任皇帝非常注重经典文本的统一,通过博士制度、官学制度、选官制度的设计奠定了经典文化的绝对地位,凝练了经典的核心价值观,并设置专门职官完成了经典从中央到地方的精英化传播和化为乡规民约的民间化传承。但经典之学在西汉末年的发展趋向利禄化和繁琐化,不能说没有制度参与的影响,儒生们没能固守道统、学统亦有不可推却的责任。经典文化传承需要制度设计的强化,也需儒生坚定的价值承当,才能维护文化传承的本色。
解丽霞
关键词:文化传承选官制度汉代核心价值观经典文本经典文化
《易》到《论语》的经学转向——扬雄晚年思想转变的经学解读
2008年
扬雄采取模拟的方式著述,晚年从五经之首的《易》转向当时尚称为"传"的《论语》,其弃"经"从"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西汉末年《论语》经学地位的提升,一是扬雄希冀"尊孔辨经"以言立法。《法言》便是扬雄转向《论语》研究的产物,这种转向具体表现为:经典选择的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和解释资源的变迁。
解丽霞
关键词:《易》《论语》
中国哲学精神的追问与呈现——评《中国哲学精神》
2008年
在《中国哲学精神》一书中,作者通过三种方式证明"中国哲学"有一以贯之的哲学精神。这三种方式为:在与"他者"的对比中彰显"哲学的中国特征",在对精神的体悟中理解"生命的天人合一",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展现"变迁的哲学精神"。
解丽霞
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天人合一生命之道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