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品数:888 被引量:2,517 H指数:22 相关作者: 邵志洪 颜静兰 龚嵘 华静 贾卉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圆屋》中颠覆性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2 2016年 《圆屋》为路易丝·厄德里克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奖小说。作品讲述一名北达科他州奥吉布瓦部族注册师遭遇白人男子性侵的故事,引发关于印第安保留地的法律和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作品中颠覆性的父亲形象塑造,从在场的父亲、雌雄同体的父亲以及爱家的父亲三个方面探讨作者如何颠覆美国主流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父亲形象,彰显印第安文化和文学特色。 黄淑芳关键词:父亲形象 颠覆 基于模因论的中餐菜名英译探讨 2024年 本文基于模因论探讨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强调翻译不仅要传达菜品的基本信息,还需保留文化内涵。通过引入英语惯用表达模因和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确保译文既简洁明了,又能有效传递中餐文化,实现跨文化传播。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dish names based on memetics, emphasizing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convey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h but also retain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introducing English idiomatic expression memes and flexibly address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translations are made concise and clear while effectively conveying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thereby 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刘逸龙 张杰关键词:中餐菜名英译 模因理论 英译策略 文化内涵 从格式塔视角看《傲慢与偏见》汉译本的反讽艺术 被引量:3 2015年 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的各个部分,使小说整体的幽默反讽意味大于部分反讽效果之和。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完整即美正是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核心概念。试图在格式塔心理美学观照下,立足其三大原则,即整体性、凸显性、异质同构原则,以孙致礼(2011版)《傲慢与偏见》的汉译本为研究语料,分析该小说汉译本中反讽艺术在主题,人物刻画及语言组织方面的转化和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刘玉婷 邵志洪关键词:翻译 反讽艺术 似花还似非花--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翻译预留的拓展空间 2008年 语言的意义问题非常复杂,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哲学家,都不乏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有深入研究者,提出过不同的意义理论,但还不能说,或者永远都不能说,可以有一种理论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穷尽的描述和解释。意义是人与语言互动的产物,互动既发生在赋义阶段,也发生在释义阶段,所以意义永远只是寄寓而非固守在语言中。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翻译这个涉及作者、译者、读者、原语、目的语等因素的复杂过程中,要把意义完美地凝固在语言上只能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愿望。 吴建伟关键词:不确定性 翻译 21世纪以来国内“三言二拍”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015年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拟话本小说的登顶之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新梳理21世纪国内'三言二拍'在CSSCI来源上的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专著等重要文献后发现,新世纪'三言二拍'的研究在译介和语料库建设领域还有很大空间。此外,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略显单一,基本都重定性轻定量。因此,未来'三言二拍'的研究应该多关注译介和语料库建设领域。研究时可以考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吴碧宇翻译中不可译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通过对翻译中不可译性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及种类。同时,归纳与总结了针对不可译性转化的翻译方法。 王捷关键词:不可译性 中国高级别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音联词界的感知研究 2020年 中国高级别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辅音等音段的感知和产出可以基本达到英语本族语者的程度,而在英语朗读和表达中却很难做到自然和流利,随着对英语节奏、语调、音联等超音段研究的深入,超音段习得和感知也成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在声学实验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得到中国高级别英语学习者对美式英语音联词界感知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级别英语学习者能够利用声学信息正确定位词的边界,语速加快会降低感知的准确率,不同的短语对的感知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跨语言共同的因素以及汉语和英语所特有的因素,在英语音联词界的感知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张琦 王磊关键词:英语 词界 翻译硕士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翻译赏析与批评专业选修课为例 被引量:1 2024年 翻译硕士的翻译赏析与批评专业选修课从教师观念和教学设计两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教师在观念上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功能,发挥育人主体功能;从教学设计上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中确立思政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资源,在教学实施中挖掘思政元素,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课程思政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赵春雨人内心深处之原始之地:人性中怪异又黑暗之角落——劳伦斯《菊花的幽香》的象征和自然主义手法新析 被引量:2 2013年 劳伦斯初期的短篇小说,如《菊花的幽香》,由于其特有的自然主义手法遭遇了某些批评家和读者的非议,将之归咎于他对“人生怪异而又黑暗的角落和对人性中更为野蛮更为本能方面的关注”。劳伦斯时代的思潮,尤其倾向自然主义,其对他的创作和文艺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认为艺术须保持沉默,而这沉默中又蕴含着事物的秘密。以往批评界对“菊香”的读解却忽略了这一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故事文本的评析,援引劳伦斯的文论和各家批评,以揭示贯穿于整篇故事“菊花”的深刻和含蓄的象征意义和劳伦斯所敢于触及的“人的内心深处那块原始的地方”。 汪志勤关键词:自然主义 从乔伊斯的《死者》和余华的《活着》看东西方生命哲学的异同 被引量:1 2015年 生与死是小说"永恒的主题"。东西方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在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乔伊斯《死者》和余华《活着》的剖析,试图探析东西方生命哲学的异同。 陈婧关键词:生命哲学 《死者》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