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589 篇“ TRANSLATABILITY “的相关文章
可译性问题 被引量:5 2007年 可译性是传统翻译观的范畴,它基于一个假设:原作有终极意义,可译性就在于完整无缺、毫不改变地加以再现,否则就是不可译性。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语言游戏观出发来研究可译性问题,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观点:在语言游戏观下,翻译变成了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它客观地存在着。翻译并非终极意义的再表达,而是在视域融合下的合理的意义阐释活动,而作者意图和作品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由此消解了可译性概念。 赵小兵关键词:可译性 视域融合 浅谈语言的可译性 被引量:4 2001年 翻译实践和理论探讨都证明了语言的可译性。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差异和语言体系的不同 ,语言的可译性又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类比、转换和加词是解决语言可译性局限的有效手段。 赵丽君关键词:可译性 等值 On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2024年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reasons for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sinc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ranslat ion many theorists and scholars advocate that poetry is translat able.The“common core”shared by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define translat ion correctly,and historical facts of poetry translat ion all lend support to the point that translat ion of poetry is possible. ZHAO Dan关键词:TRANSLATABILITY POETRY REASONS "燕赵后诗代"诗歌可译性限度研究 2024年 “燕赵后诗代”是河北诗歌继冲浪诗社、燕赵七子等之后的又一集体命名。成员是来自河北各市、县的二十余名青年诗歌创作者。他们的诗歌既有对远去时代的反思,也有对现实世界的追问,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与遐想。对其诗歌进行外译,是河北诗歌“走出去”很关键的一步。从诗歌的可译性限度出发,提出在对“燕赵后诗代”作品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在可译与不可译之间进行“度”的把握。 赵晓芳关键词:可译性 不可译性 论“名”“实”关系下文化翻译的确定性 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通过梳理“名”和“实”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内涵及其关系,探究文化翻译的确定性。在分析文化和语言差异性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可以相互阐发、相互促进。尽管不同语言之间“名”和“实”的内涵关系表现繁复,但是文化翻译并非不可能。不同文化之间的“名”“实”相符,译者可得“善译”;若“名”“实”不相符,译者可通过“音译”“借词赋义”“仿造新词”等途径实现“宜译”。 尹飞舟 乐国斌英语幽默语的可译性研究——以《老友记》为例 2024年 幽默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幽默的产生虽然复杂,但大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并且对语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同时,不同文化之间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这些文化中的独特内容以及语境的具体性对译者翻译幽默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将以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幽默对白为例,探讨英语幽默语的可译性和具体翻译策略。通过分析与总结,归纳得出译者在充分了解幽默内涵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幽默进行翻译,并且使译文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本的幽默情感。 戴欣然关键词:幽默 可译性 《老友记》 翻译策略 什么是历史学的理论意识?兼论社科方法的可译性 2024年 本文从历史学的理论意识出发,围绕20世纪西方史学的理论化路径展开,并反思史学范式的转移在国内的接受与影响。第一节将以年鉴学派从社会学中引入历史比较的方法为起点,对西方历史学不同领域内结构意识的形成进行简要的回顾。第二节将首先介绍社会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经历的“文化转向”。其次,本节以20世纪70年代新文化史的兴起为背景,围绕社会理论中诸如“阶级”“话语”“深描”“事件/时间性”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和历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探讨历史学如何在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结构意识上建立与特殊性的理论联系。结语部分将以1990年与2007年分别在中国台湾与内地出现的《新史学》同名刊物为背景,探讨中国当代史学界对西方史学范式的接受。本文在结尾以社会科学质性研究方法的“可译性”为例反思历史学的机遇与挑战。 严毓倩 王超关键词:历史学 《新史学》 中国古典典籍中文化维度可译性研究——以三个《论语》英译本为例 2023年 翻译中一个长久探讨的话题就是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文化维度上的不可译性。文章以三个《论语》的英译本为例,分析了中国古典典籍在文化维度上的可译性问题,希望能对文化典籍的翻译起到一定的作用。 黄亚丽关键词:文化维度 基于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的概念对译反思——以《史记》里的“中国”英译为例 被引量:2 2023年 现代中国具有鲜明的翻译色彩,其记忆与形象离不开概念译名的承载与塑造。《史记》里不同的“中国”涵义在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下化约为“中国—China”这一在本民族语者那里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对译,实际上是将历史上复杂的“中国”内涵用一个英译词China予以掩盖,其制造的记忆和刻画的形象使得关于“何以中国”的论述变得更为艰难与迷离。因此,摆脱语言文字层面的翻译穷争,聚焦于作为一种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的对译如何对其他概念进行潜在式记忆消弭与形象重建,反思日用不知的概念对译,进而唤起并建立属于自身谱系与脉络的记忆与形象,为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作有益补充,为“中国形象”提供记忆的历史谱系与源流,以正视听。 付添爵关键词:知识建构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二十四节气可译性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二十四节气最早完整记录于《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典范。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其丰富的内涵是讲好中国故事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知识翻译学为指导,从形态、句法、语义、历史、社会、文化及国家治理等角度探讨二十四节气的英译,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明成果交流互鉴。 王宗华 邓高胜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 可译性